日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五届一次理事会五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作《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 以锦绣事业服务锦绣中国》工作报告,全文如下: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 以锦绣事业服务锦绣中国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2022年6月2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面对世界百年变局的深刻演变,面对新常态下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显著变化,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和大国博弈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其中,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百年征程的攻坚阶段,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具有特殊重要性。中国纺联第四届理事会的大部分工作任期正是处在这一阶段。关键时点需要时代担当。推动中国纺织强国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纺联第四届理事会是参与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要求。不忘产业报国初心,坚定不移推进纺织“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建设,服务发展大局,服务战略需要;牢记强国富民使命,坚定不移推进“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行业“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顺利开局,纺织强国目标基本达成,行业高质量发展打开全新局面。第四届理事会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向党和国家、向人民和行业交出了一份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答卷。
一、第四届理事会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坚持求真务实,立足新发展阶段,聚焦战略与战术,以“知”的探索推动“行”的提升
“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统计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综合性、基础性工作。协会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中国纺联定期进行企业景气调查和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及时准确反映行业情况,为政府决策、企业运营、产业研究、公众了解提供支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协会将调研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方法。针对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基础性问题、关键性问题,常态化组织开展春季大调研行动,实地掌握行业发展情况,及时了解企业诉求,适时提供有效服务。2020年开始,受疫情影响,协会将春季调研搬到线上、放到平时,有力支撑了行业复工复产与健康发展。调研对于真实全面揭示行业发展的热点、痛点、关键点发挥了重要作用。
联合会高度重视研究工作,不断提升研究的系统性与引领性,从全局高度绘制产业蓝图。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了《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及《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同时配合政府部门制定了《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为行业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指引。为在“十四五”时期大力推动地方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纺联将《纲要》及《指导意见》呈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政府部门,并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政府开展沟通。广西、黑龙江、重庆、安徽等多个省市自治区政府部门回函表示高度支持。
抓关键、建真言、谋良策。围绕科技创新、品牌建设、消费引领、工业文化、绿色发展、集群发展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系统化研究,为相关产业政策制定与出台提供了有力支撑。协会坚持每年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邀请纺织行业两会代表委员座谈行业形势,鼓励代表委员为行业建言发声。自2020年起,联合会将日常工作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诉求进行梳理,供两会代表委员作为提案参考。2020年围绕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自主品牌建设、电子商务有序发展等主题形成提案素材10份;2021年围绕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扩大新疆棉内销、构筑“澜湄”区域供应链等主题形成提案素材12份;2022年围绕扶持中小企业、落实“双碳”目标、稳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等主题形成提案素材16份。很多提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加以落实。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战略基础能力建设的建议》被全国人大定为全国重点提案责成办理。
(二)坚持稳中求进,适应经济新常态,平衡发展与安全,以“进”的姿态构筑“稳”的底线
面对新常态下行业增速回落、L型发展的现实压力,面对百年变局中黑天鹅的起舞与灰犀牛的逼近,我们保持战略定力,深入推进质量、效率、动力变革,保障产业平稳发展。
优化产能结构,提升产业制造基础能力、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引导帮助行业企业补短板、锻长板,做精主业、做强实业,推动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安全化转型升级,实现“高效能、高品质、高责任、低成本”发展。优化行业公共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完善大中小融通、上下游协同的产业生态,保障产业链的稳定和健壮。
推动集约化发展,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活力和经营效益。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引导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向“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推动产融合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期、投长期。制定和实施《纺织工业产融结合三年行动计划》,发布行业重点培育拟上市企业名单和科创板推荐上市企业名单,促进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国纺联将产业安全贯穿行业服务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新冠疫情是一次实战状态下的压力测试。面对挑战,中国纺联在第一时间协调组织产业力量,开展口罩、防护服等应急防控物资的摸排与生产,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做出突出贡献。帮助受影响企业尽早复工复产,化解贸易受阻、订单波动、需求不足等困境,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中国纺联以高度的大局意识、专业水平和动员组织能力,在抗击疫情和经济重启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我们高度关注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变化对产业平稳运行带来的深刻影响。对中美贸易摩擦、乌克兰危机等事件衍生的问题加强风险预警与形势研判,向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坚定立场,采取有理有节的措施,维护新疆地区利益和产业利益。
(三)坚持守正创新,聚焦高质量发展,贯通当前与长远,以“质”的提升带来“效”的飞跃
注重自主创新,强化行业科技服务,提升战略支撑能力。深入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积极推动新型纤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深入开展标准制定工作,党的十九大以来共组织制、修订并发布国标、行标607项;2018年以来先后发布团标104项;推进40余项国际标准转化;主导提出并发布ISO国际标准17项。行业的科技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推动创新平台建设,牵头组织建设纺织行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成果转化中心等97家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和搭建了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和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技术论坛等活动,通过技术创新联盟、产品创新联盟、协同创新联合体、创新示范基地等工作,促进技术合作、转化与推广。充分发挥“中国纺联科学技术奖”示范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累计奖励科技进步和科技发明成果461项,其中11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千吨级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自主装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树立文化自信,以“大师、大牌、大事”为重点,提升时尚引领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纺织品服装中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研究发布色彩、纤维、纱线、面料、服装、家纺等流行趋势。促进纺织工艺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时尚潮流与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推进人工智能在趋势研究与设计中的应用,推动COLORO色彩体系的应用。培育推介纺织行业工业设计中心,开展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纺织行业企业的组织申报工作。推动品牌培育、品牌评价工作,举办中国品牌日纺织服装行业系列活动,制造品牌、消费品牌和区域品牌相得益彰、协同发展。推进与国际时尚产业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全球时尚话语权。
以智能与绿色为重点,推动业态融合和产业升级,打造现代纺织产业体系。搭平台、树典范,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引导企业发展“七条线”上的智能制造,推动行业业态创新与模式创新,培育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打造智慧供应链。推进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建设;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进程不断加快。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开展行业绿色设计、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的申报辅导工作,强化绿色技术的筛选、试点、推广,绿色纤维认证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科学引导产业有序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发布了《纺织行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框架方案》,率先提出行业气候行动目标,发起并签署《联合国时尚产业气候行动宪章》,启动了“30·60中国时尚品牌气候创新碳中和加速计划”,行业绿色发展基础能力稳步提升。
(四)坚持开放协同,融入双循环格局,整合资源与市场,以“内”的确定激发“外”的活力
立足国内大市场,将扩大内需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畅通产业要素循环。助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堵点,推动行业各领域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提高不同要素资源的组合配置效率。推动行业展会创新发展,产业链联合办展模式、线上线下融合办展模式更加成熟。春秋两季纺织联展、大湾区展会等重量级展会的影响力与专业性稳步提升;一系列特色展会、区域展会的举办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引导专业市场优化升级,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促进作用。深化军民融合,开拓产业新空间。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布局下沉市场、细分市场,发展数字经济、场景经济。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行业发展开放型经济。从“有形开放”向“有效开放”、从“浅层次开放”向“深层次开放”转变,科学引导产业开放合作和多元布局,帮助企业实现从“产品走出去”到“产能走出去”、“品牌走出去”、“资本走出去”。与美国、欧洲国家、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日本、韩国等国家行业组织建立的伙伴关系实现了巩固与强化,在信息交流、产业交流、合作推广中的合作更加紧密。“澜湄”等纺织国际产能合作项目持续提质升级。不断提升国际展会、活动的专业性与影响力,培育发展线上活动新业态。借助国际纺联会议、中日韩纤维产业合作会议、世界布商大会、中国纺织行业“一带一路”大会等活动与平台,促进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
(五)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共同富裕目标,夯实责任与价值,以“产”的繁荣带动“人”的发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中心,聚焦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解放和发展行业生产力,推动行业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之美相融共生、价值共享的发展形态。
推动供给端与需求端并行升级。深化产品开发、质量检测工作,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现产品的充分供给、高性价比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开展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连续多年承担工信部委托的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培育和推广工作,引导行业形成品质消费风尚。以产业用纺织品为重点,拓展应用空间,服务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工具、土工建筑、航空航天、安全防护和农业等重点领域。产业的务实发展转化为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区域差别。协会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将产业发展融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打造产业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依托东部地区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培育发展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和时尚小镇。以项目为载体,引导中西部、东北部省份根据资源禀赋承接产业转移。新疆、广西、贵州、山西、江西、河南等中西部地区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集群工作,推动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非遗工作的开展在繁荣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团结。苗绣、藏毯、潮绣等民族文化、非遗文化正焕发出越来越大的时代价值。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中国纺联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政策,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与创业。关注大学生等重点人群,持续举办纺织服装专场校企招聘会。推动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行业中小企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纺织服装产业链长、层次多的特征,将产业的生态多元性转化为对就业的更大容纳力。推动行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产教融合。通过组织技能比赛和设计大赛,把专业竞赛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宣传学习赵梦桃精神,树立和培养大国工匠。作为最早开始企业社会责任推广工作的工业领域行业组织,中国纺联社会责任办公室组织编制《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在骨干纺织企业、产业集群中推广导入,提供履责指引。引导行业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劳动权益,提升员工待遇。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回首过去的六年,风风雨雨,点点滴滴。我们在一起,向前进,共同经历了许多大事、难事、复杂事,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一种家国情怀、行业情怀,实干品质、奋斗品质;充分证明了“与人为善者美、人事和谐者强、融合发展者能、上下同欲者胜”;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的纺织行业精神:实业兴国的爱国精神,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协同发展的团结精神,人才为先的人本精神。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国纺联党委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事实证明,中国纺联是一支有担当、能战斗的专业队伍,纺织行业是一个创价值、蕴奇迹的永恒产业。我们的事业能够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缘于大家的努力与付出、坚守与奉献,在此向所有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在变局之中考量现实,在挑战之下寻求发展
(一)在形势变化中思考行业工作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疫情带来的现实冲击,中国纺织工业承压前行。疫情中企业资产负债表普遍受损,企业分化加剧,特别是众多小微企业存在资金周转困难。行业面临着“高成本、弱需求、高库存、低利润”的阶段性困境,且存在进一步演化为结构性损害的风险。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在新的形势下思考行业工作。
1、在世界的动荡变革中,统筹发展与安全
世界经济低迷的阴霾依然浓重,主要经济体的加息缩表正在形成新的风险。一些国家为转嫁压力,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新疆问题愈演愈烈,美国国土安全部6月发布所谓《防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强迫劳动开采、生产或制造的货物进口战略》(“UFLPA 战略”);欧洲议会6月通过所谓的涉疆决议,呼吁欧洲禁止进口“涉嫌与强迫劳动有关的商品”。美国还启动了“印太经济框架”,企图以经济手段将亚太阵营化。
未来的不确定正在削弱市场信心。资本对实体投资、长期投资的意向转弱,全球消费者继续减少非必需品消费,终端需求乏力使得服装市场增长缺乏稳定支撑。原油、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与剧烈波动也在持续影响着产业的平稳运行。变局之下,我们需要将产业安全作为全球产业链布局的重要考量。
2、在文化自信的树立中,协调创新与转化
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对全球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尺。“一代之兴,必有一代冠服之制。”纺织服装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时代的刻画,是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一扇窗口。
近期,人教版数学教材配图争议等事件成为社会热点,其背后是人们对审美的要求,是文化的自觉。这种转变对于构筑具有中国风格的时尚体系意义重大。文化价值正在加速转变为产品价值、品牌价值,拓宽着中国时尚的价值空间。今年京东618预售期间,国潮鞋服预售订单额同比增长超150%;李宁成功入选2022Brand Finance全球十大最强服装品牌。
3、在区域经济的协同中,兼顾效率与公平
我国正在形成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支撑的区域发展体系。行业需要在这样的区域格局中谋划布局。
在绿色低碳成为共识的当下,以流域经济的视角统筹区域协同和产业布局,是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城市群经济打造世界级时尚策源地,将中心城市作为主战场,是培育大师、大牌、大事,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形成全球影响的重要抓手;依托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服务乡村振兴,使行业可以在城乡产业的衔接与转换中创造更大价值,为地方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做出更大贡献。
4、在国内市场的构建中,迭代产品与模式
充分把握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发展机遇,是我们开展行业工作的重要方向。城镇化建设正在形成未来市场的战略纵深,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将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农村中等消费群体规模的不断增长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机遇所在。
新的供需关系正在加速塑造。一方面,消费升级带来了产业模式升级。个体与社区的利益平衡,促进了定制经济、绿色经济、社群经济的发展;本土与全球生活的融通,促进了直播电商、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的崛起;物质与精神追求的统一,促进了体验经济、娱乐经济、内容经济的孕育。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刷新、社交方式的变迁、社会心态的调整,推动着产品与品类创新。如疫情下的云健身、露营热,带来帐篷、吊床等产品消费的激增;虚拟偶像、虚拟服装的创新快速发展。
(二)在要素调整中寻找发展路径
当前,生产要素的内涵、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握传统与非传统要素的变化规律,塑造产业新结构、建立环境新关联,在新的挑战下寻找发展之路。
1、土地要素
城乡土地市场的二元结构正在被打破。以“扩权赋能”为基本取向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拥有了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入市的机会。县域经济是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改革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城市更新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打造消费中心、文化中心、潮流中心作为目标,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新空间正在打开。如时尚产业的融入将北京的一座烂尾楼改造成了网红商圈与消费地标SKP-S。
2、人口要素
老龄化、少子化已成为基本国情。按照预测,今后15年内中国劳动力人口将每年减少1000万左右,我们要把握人口变化的窗口期,构建产业发展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
要育才、树才。产业发展催生新的人才供需关系,领军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关联弱化、与产业实践脱节是重要原因。行业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
要引才、用才。劳动人口正从欠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及大城市集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流转。行业要加快营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氛围、创造更多的施展空间,推动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
3、资源环境要素
提升资源环境要素的效率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推动原料供应创新。打造更加安全、绿色、可持续的原料体系,发展煤化工来源的化纤原料、提高可再生原材料的占比、以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化学原料、生物工艺替代传统化学工艺。
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恒申申远新材料产业园区物尽其用,将合成氨工业回收氢气作为工业副产氢的来源,在打造循环经济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要畅通资源要素的循环与价值转化。《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
4、知识要素
知识要素划定着未来高线。从以智能制造、增材制造为代表的新制造产业,到以高性能纤维、生物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再到以数字文创、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创意产业,知识要素是产业生态进化与价值升级的关键。
知识要素定义着安全底线。发达经济体通过专利和标准先行的源头锁定、关键技术环节的单点控制以及战略前沿领域的链式布防,在原材料、高端装备、基础软件等领域占得先机。“卡脖子”问题对产业安全构成现实威胁。
行业要把握知识要素的趋势与规律,构筑产业发展空间。
第一要重点突破与系统布局相结合。知识要素的价值并不均匀分布,要强化关键创新。行业发明专利目前有效量仅为全部有效专利的22.81%。同时,单点突破构不成稳定优势,提升产业需要全产业链的创新耦合。
第二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相统一。2021年中国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达95亿元;2021年纺织行业专利转让数量不足授权数的9%。行业要加快知识要素的产业化、市场化、资产化,加强应用流通、唤醒沉睡价值。
5、资本要素
2021年,共有23家行业企业在沪深京三市成功上市,是三十年来上市数量最多的一年。今年,凯赛生物、恒力石化分别纳入沪深300指数和上证50指数。资本与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
资本具备跨时空配置资源的能力,是实现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生产要素配置的纽带,对于推动产业创新、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行业要把握资本规律,充分发挥资本作用,整合更多利益相关方的力量,打造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提升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加快实现价值链的跃迁。
6、数据要素
数智化转型,能够优化产业要素投入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能够推动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价值化、外部化,促进设计业态创新;能够重构市场对行业的理解,帮助品牌更好融资、更快发展。长乐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平均减少60%以上一线人员的同时,节约能耗20%。数字要素正在构筑新的产业关联和比较优势。
一代技术框架,一代应用场景。元宇宙时装周接踵而至,未来呼啸而来。当前,Web3.0概念受到广泛关注,以“信任”与“沉浸感”为核心的价值互联网,为行业的业态创新带来新可能。数据质量决定发展质量。纺织行业产业链长,数据质量与深度有所不足。推动数据的富集是行业数据价值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产业镶嵌于算法中,数据伦理、数据权属问题等日渐突出。数据关乎安全甚至主权,这决定了围绕数据规制的密集和严格。行业需要高度关注规则变化。
三、下一阶段行业工作的主要方向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流滚滚向前,新的历史画卷正在徐徐打开。
行业协会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有力支撑,是推动产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新的历史关口,在纺织强国基本建成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和推动行业实现新的跨越和更好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和民族大局,是新一届理事会迫切需要思考的时代提问。这是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方向性思考,也是为何而在、因何而存的根本性问题。
面对提问,协会工作要把握历史大势、洞察时代风云,站在历史正确的一面,坚持走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
回答好时代提问,需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做有政治高度的平台。要心怀“国之大者”,坚定初心使命,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认识行业工作的特殊重要性。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升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构筑新发展格局,融汇行业力量,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产业落地生根,服务共同富裕目标、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回答好时代提问,需要始终坚持与时代同行,做有专业高度的平台。一个人即便战胜所有对手,也可能败给时代。我们要警惕诺基亚、柯达式的错判。持续深化对产业问题的理解,打破成见,形成远见。知识更新,能力更新,打造学习型、创新型组织。推动行业工作与新战略、新政策、新形势对接,与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发现价值、发现潮流,先人一步、快人一步,更有深度。坚持长期主义、专业主义,打造成功的飞轮,以专业性形成服务的不可替代性。
回答好时代提问,需要始终坚持市场化、全球化的视野与方法,做有价值高度的平台。促进产业资源要素的高效循环,提升市场效率与社会效率,帮助行业实现真实价值、整体价值、长远价值、战略价值,是行业工作的基本立足点。要做好加法,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在市场的大潮中发现与挖掘产业价值,推动价值的最大化;要做好减法,降低交易成本,在信息爆炸的现实中,减少噪音,提供更有价值的洞见,降低信息不对称;在行业服务中,从提供简单连接的信息中介升级为提供系统支撑的信用中介,减少产业摩擦。
回答好时代提问,需要始终坚持多元化、协同化、开放化,做有生态高度的平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融合的时代,效率不只来自专业的分工,更多来自高效的协同。科技、时尚、绿色,就是彼此融合、相互成就的系统。“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保持多样性,协同性,才能保障产业生态的稳定与进化,才能保障行业工作的高效与成功。未来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与外界建立广泛多元、稳定持久的联系。要善于将独立工作转变为系统工程,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众智、合众力。
历史的接力棒正在交到新一届理事会的手中,征程已经开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面对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任务目标的新变化,新一届理事会一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勇于担当、主动求变,将中国纺联打造成为更有高度的平台,打好新战斗,建功新时代。
“善战者,求之于势”。所谓“下国争利,中国争胜,上国争势”。新一届理事会必须顺势而为、更有作为。
我们要善于蓄势。继续做好协会内部基础支撑与管理工作。统筹好“人、财、物、事”,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的全局性,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中国纺联各成员单位的比较优势,集中力量谋发展、办大事。
我们要善于谋势。继续做好统计、研究等决策支持工作。提高实效性,将统计与调研工作做细、做实,及时、真实反映行业形势与态势、发展与诉求;提高系统性,将研究工作做深、做专,围绕行业重大关切、热点问题开展持续研究,登高望远、见微知著,强化对趋势性、苗头性问题的分析研判,更好支持政府决策、行业服务、企业发展。
我们要善于乘势。顺应时代潮流,抓住主要矛盾,深化行业服务工作。要把企业服务工作、产业集群工作、产业转移工作、社会责任工作、纺织非遗工作等与共同富裕的大目标相结合,更加关注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要将行业展会工作、市场服务工作、供应链服务工作放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思考,统筹发展与安全,以产业的循环带动内外要素的高效循环;要把行业科技转化与融合创新工作、时尚发展与品牌培育工作、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工作、产品开发与创新工作、两化融合工作、人才与教育工作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相对应,保持前瞻、靠前发力、系统推进。
我们要善于造势。强化宣传引导,继续推动社会对行业的认知重启。作为与消费者紧密联系的产业,作为高度国际化的产业,纺织服装行业直接向社会传递着价值理念。我们要通过行业会议、展会服务、项目合作、媒体宣传等各种工作与渠道,展现行业的新发展、新贡献,传递行业的新价值、新愿景。讲好行业故事,让科技、时尚、绿色的纺织更加深入人心,让世界了解一个发展为人、有温度、有态度的中国纺织。
相信一个能够融入时代、服务产业、创造价值、造福人民的组织一定会赢得尊重、走向成功。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历史从不等待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在新的起点,在新的战略机遇期、重要窗口期,我们要与时间赛跑,靠前发力,把握主动,做好下一阶段的行业工作。
(一)树立底线思维,夯实产业基础,服务经济社会稳定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与关键,是第一位的;稳定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底线与前提,也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蹄疾步稳,把保护产业韧性、推动产业平稳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保市场主体放在保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做好行业服务,保持产业运行始终处在合理区间,使行业更好发挥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
1、要把握时间窗口,推进行业回归正常轨道
深刻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经济形势,深入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优化行业公共服务,在多重目标间寻求动态平衡。坚定信心,稳增长、保主体、促发展。加大助企纾困力度,要把帮扶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放到突出位置。助力化解断点、堵点、卡点问题,确保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加大对行业外贸企业的服务力度,推动外贸保稳提质。
2、要增强忧患意识,提升行业安全发展能力
思忧忧不至,忘患患必生。要从长远角度,考虑产业发展与安全的问题,打造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进一步夯实制造基础,巩固规模和体系优势,以提升产业制造基础能力为行业服务重点,推动强链、补链、延链,保障产业链的稳定和健壮。提升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加快培育“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形成大中小融通、上下游合作的良好生态。要关注原料安全、技术安全等问题,坚持自主可控,守住安全底线,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二)创新驱动,引领构建自主可控的知识体系与产业体系
只有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去探寻发展路径,才能掌握未来主动,更快形成行业发展的第二曲线。我们要更多从根源入手,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完善“道—法—术—器”相协调的创新生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安全化为方向提升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要推动围绕全产业链开展系统化、高价值化的知识产权布局,构筑行业发展的护城河;要善于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提炼认知论、方法论,构建我们自主完备的知识体系。
1、从专业的深度与价值的高度全面提升科技引领力
保持战略定力,立足长远发展,打好持久战。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布局未来产业与产业未来。把握时间窗口期,做到技高一筹,快人三分,涵养后势,抢占先机。
坚持问题牵引,立足产业安全,打好攻坚战。加强应用研究,在纤维新材料、先进纺织制品、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上下功夫、求突破,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系统推进,立足价值实现,打好阵地战。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使更多创新成果跨越“死亡之谷”,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商业化应用。
2、从历史的深度与全球的高度全面提升时尚引领力
要将文化自信转化为产品自信与品牌自信,系统提升时尚产业软实力、巧实力。
承继古今,以思接千古、视通万里的视野,打造中国时尚的原创优势。避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系统转化。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色彩、图案、款式的设计和开发。
融合中外,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态度,打造中国时尚的国际魅力。要坚持守正创新,与世界优秀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国时尚的感染力、渗透力;聚焦“大师、大牌、大事”,提升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平台的国际影响力。
(三)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共同富裕和民生改善
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进程”。纺织行业作为中国重要的民生产业,创造美、传递爱,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权事业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产业发展为人民的特征与作用将更加显著。
1、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兜住民生底线,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产业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人才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完善人才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培育大国工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新风尚。推动社会责任深入发展,不断丰富管理工具和方法。保护劳动者权益,推动体面劳动,增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荣誉感。
2、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要构建更高水平供需的动态平衡,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强化产品开发工作,推进产品创新,丰富品种、品类,提升品质、品牌。以产业用纺织品为重点,不断拓展行业应用领域。在“万物可织”的时代,要从满足国家战略需要、解决经济社会痛点和全面提升生活生命质量出发,布局产业新赛道,拓展消费新空间。
3、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支持区域繁荣稳定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继续强化产业集群建设,更好服务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衔接。发挥纺织连接一二三产、衔接城乡的优势,不断提升人民收入,让共同富裕的进程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将产业发展与边疆稳定、民族繁荣联系起来,推动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应用转化。发掘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产业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做好产业工作,讲好人权故事,切实维护边疆发展与人民权益。
(四)系统布局,融入数字经济,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的发展关系着产业的全局与未来。我们要系统规划,推动全流程、全场景、全触点、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行业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经济与服务经济的结合,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统一,提升行业开发大市场、融入双循环的能力;推动体验经济与内容经济的协同,实现品质的提升、品种的更新与品牌的锻造。
1、以数字转型推动质量革命
要做好效率与质量的统筹。聚焦场景深耕,深化细化,推进平台化设计、精益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提升价值链的效率。要防止过快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内容浅薄化、模式同质化,保持产业独特性、专业性与创新性。要做好前瞻与适用的统筹。加强对数字孪生、数字原生、虚实相生等数字创新的敏感性,捕捉数字技术、应用的最前沿,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数字创新要与产业实际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既能讲概念、讲理念,更要有方法、可落地。
2、以数字转型带动平衡发展
着力化解不同环节、不同企业、不同区域数字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扭转数字鸿沟逐渐扩大的态势。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等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培育生态聚合型平台,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提升企业的发展韧性与活力。推动产业的数字集群化和集群数字化。用好东数西算等政策机遇,完善行业生产力布局。
(五)内外协同,畅通要素循环,提升产业发展效率与韧性
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党中央深刻洞悉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积极融入其中。
1、以产业发展带动国内市场的要素循环和规模拓展
我们要立足大局、把握重心,坚持“全国一盘棋”,将产业发展融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聚焦流域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产业的高质量承接与转移,促进要素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有序流动;适应城市群发展战略要求,以中心带动周边,推动各类要素的高效集聚;做好专业市场的优化升级,使其在畅通区域要素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要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既紧抓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也力促产业端与消费端的融通互动,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推动渠道融合、场景融合,强化文化赋能、数据赋能,在持续的模式创新与业态创新中培育新型消费;顺应消费升级大势,着力打造更加高效优质的供给体系;深耕下沉市场,充分激活县乡在共同富裕进程中释放的消费潜力;提升展会能级、完善展会生态,释放其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推进标准设立,强化质量管控,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2、形成内外市场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们要打开格局、提高站位,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以更开放的姿态提升国际化发展的层次与水平,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循环,进一步打造国际竞合新优势。要更好引进来,充分整合原料、装备、技术、品牌等优质国际资源,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要更好走出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用好RCEP协定,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重构。丰富贸易生态、创新贸易业态,推进行业标准与国际并轨,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国际转移的关系,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高度关注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提升对环境风险的识别与预警能力,要把“新疆问题”放在产业安全大局中考虑,高度关注发展态势。
(六)绿色转型,突破资源瓶颈,构筑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探索“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产业实践;我们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探索形成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的路径;我们要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的高度,探索形成造福当下、利在千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双碳”目标为战略导向,纺织行业要坚持实事求是,找准节奏与力度,先立后破,稳妥有序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1、把资源节约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之策
坚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产业对资源的利用既要支撑当前的发展,也要为产业的未来保留资本。要重视资源利用的系统效率,减少生态环境损害;重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2、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
加快从单一环节向全产业链系统绿色发展转变。推动原料优化、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管理提升等协同创新。依托“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推动优势企业先行先试、树立样板,带动行业绿色转型。完善绿色标准与认证体系,用好绿色金融,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断丰富绿色发展的工具和方法。
3、聚焦绿色前沿科技、国际绿色规则博弈
把握发展枢机、趋势与方向,保持敏感性与预见性,因势利导、布局未来,探索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路径与框架。面对全球能源变革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要提前准备;面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与新的国际竞合变化,我们要积极应对。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是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都是生生不息、万古常新的。纺织强国建设就是这样,是一个历史过程,只有进行时。我们的事业从“极不平凡”走来,未来还会有新的挑战。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固然不易,但画龙点睛方显功力。
力为华夏添锦绣,人间正道是沧桑。站在新的起点,掀开新的篇章。在党的领导下,新一届理事会将继续笃定前行。让我们守正创新、凝心聚力,以更扎实的工作为国家添锦绣,以更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让我们在一起、向前进,面向未来、相信未来、创造未来、赢得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