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四十五年,山东郓城魏氏宗祠落成时一位布衣茫鞋的六旬老者,带一位身背简单行囊侍从进入宗祠讨要水喝魏氏族人为其倒水时,这位老者竟然坐在了宗祠内八仙桌旁为族长特设的椅子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选官制度的演变的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选官制度的演变的题(科举传胪系列之:)

选官制度的演变的题

清康熙四十五年,山东郓城魏氏宗祠落成时。一位布衣茫鞋的六旬老者,带一位身背简单行囊侍从进入宗祠讨要水喝。魏氏族人为其倒水时,这位老者竟然坐在了宗祠内八仙桌旁为族长特设的椅子上。

老者此举引得魏氏族人不满,途经宗祠之人竟敢这般失礼。老者见状对面露不满的魏氏族人道:“可有纸笔,我愿为宗祠书写一联”。魏氏族人疑惑地取来纸笔。老者提笔写道‘有猷有献有寿,多子多孙多男’。魏氏族长见这位敢坐魏氏宗祠上首椅子的老者出手不凡,忙问道:“老者,您坐过几回上首”?老者道:“我娶媳妇时坐过一回”。老者此语使魏氏族人从不满变成了愤怒。老者接着道:“三十年前殿试我还坐过一回,这次是第三回”。魏氏族长听言大惊忙问老者侍从:“老者是何人”?侍从道:“当朝一品魏翰林”。魏氏族长急忙跪地,来者竟然是自己族中兄长、赴京入仕三十年未归的魏希徵。魏希徵此时才面露笑色道:“为恐族人张扬乡里,故而以此试之”。

魏希徴:字子相,号山翁。生于清顺治三年(公元一六四六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山东郓城人。清康熙十五年(公元一六七六年)丙辰科彭定求榜第二甲第一人,授翰林院庶吉士。

康熙十五年魏希徴获殿试第二甲第一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后累迁翰林院编修、侍讲,充东宫日讲官。康熙三十年出任殿试读卷大臣(主考官为皇帝,执行主考官称读卷大臣)。并任<<平定方略>>、<<明史>>纂修官。

康熙二十三年翰林院编修魏希徵升任翰林院侍讲,入上书房教授皇子读书。时年六岁日后成为雍正皇帝的皇四子胤禛贪玩厌学成绩不佳。有日魏希徴提问胤禛,胤禛回答不出,魏希徵毫不留情令他罚站。逢巧康熙皇帝巡视上书房,见年仅六岁的胤禛罚站,心生怜爱道:“读书坐天下,不读书也坐天下,何必如此”,令胤禛坐下。魏希徵见胤禛入坐,对康熙皇帝道:“读书则为尧舜,不读书则为桀纣”。康熙皇帝听魏希徴之言,只得重令胤禛继续罚站。

第二日魏希徵又赴上书房侍讲,见胤禛未来听讲。在给其它皇子侍讲完毕后,魏希徴坚称要等胤禛到来,不肯离开上书房。如此一等便是七日。上书房宦官无奈只好呈报康熙皇帝:“翰林院侍讲魏希徵,为等皇四子胤禛赴上书房读书,已在上书房等了七个昼夜”。康熙皇帝听报极为感动,当即率皇四子胤禛来到上书房,口谕:“迁魏希徵充东宫日讲官,赏一品顶戴,诏为皇四子胤禛师傅”。魏希徵从此成为了皇四子胤禛的老师。

康熙三十年魏希徵出任殿试读卷大臣。试前一位神秘人物来到魏府,将一张十万两银票和一张写有‘取镶黄旗萨穆哈为一甲’纸条递给魏希徴。魏希徵看了纸条道:“萨穆哈是西宫娘娘家侄,既然是皇亲国戚,你何不直接求圣上颁旨封其为一甲”。说完将银票和纸条撕碎丢向了来人。康熙三十年辛未科殿试后,魏希徵呈一甲三人为:状元黄叔琳,榜眼吴昺,探花戴有祺。黄叔琳祖籍安徽,本姓程。幼年时便成为了孤儿,流落京城被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黄尔悟收养,改为姓黄。康熙皇帝见呈笑曰:“十万雪花银,爱卿未动心,真乃不可思议”。魏希徵答道:“臣是为国选才,不是为己谋财”!康熙三十年辛未科因康熙皇帝认为戴有祺‘书法犹嘉’,置戴有祺为状元,吴昺为榜眼,黄叔琳屈居探花。

康熙四十五年魏希徵致仕(退休)。因其入仕三十年未曾离开翰林院获取实职。康熙皇帝知其生活俭朴未有积蓄,特赐赠金银绸缎。魏希徵呈所作<<窝窝赋>>道:“圣上,臣不受金银绸缎,归乡后有窝窝头吃就满足了”。康熙皇帝捧读魏希徵为窝窝头所写的二百六十余言<<窝窝赋>>感慨道:“魏希徴可敬,可佩,可赞”。

致仕归乡的魏希徴,身着布衣粗服带月荷锄辛勤耕作一年后。为感念康熙皇帝对其所作<<窝窝赋>>的嘉许,在家乡郓城开设铺面,专卖自产粮食制作的窝窝头。后又以牛肉、麦仁为主,内放葱、姜佐料制成高汤。取名:‘仨汤’。供食客吃窝窝头时佐餐。

魏希徵所创‘仨汤’,如今已成郓城名小吃,并流行于鲁、豫、苏、皖四省交界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