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唐代的诗歌其实是由诗人写出来,然后用来伴乐吟唱,就好比现代的歌曲,不是用来吟诵,而是由歌手用来演唱的。
在唐代那个盛世,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夜不闭户,与此同时,精神生活相对丰富,娱乐业发展也就颇为突出。吟诗作赋,便是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唐代几百年间诗歌佳作铺天盖地,出现了很多有名的“歌手”,先有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后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家天子”王昌龄……
有些“歌手”可以被大家熟知,并且多数作品被大众铭记;有些人,则以“孤篇盖全唐”,而其他留于后世几乎没有其他作品为人所知,如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还有一些人,虽一生也挥尽笔墨,但不为人知,注定没落在历史的长河中,直至消失。
孟郊或许就类似于张若虚。
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孟郊的拳拳孝心和对母爱的歌颂,为后世千百年来的世人所熟知。如今,《游子吟》全文更是连幼儿园小朋友都倒背如流。
游子吟
孟郊 〔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白话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孟郊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中进士,得到一个溧阳县(今属江苏)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孟郊其诗常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其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虽有“郊寒”之称,但还有一首,孟郊诗里面却没有一丝寒苦之音,而是倾尽了内心的喜悦。
登科后
孟郊 〔唐代〕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白话译文: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其实,这首诗有着这样的创作背景:
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已经46岁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立即作了此首诗表达难以自抑的激动心情。
注意看,有几个看点:
第一,孟郊是“奉母之命”,而且是第三次进京赶考,足见对母亲的遵从,实则是拳拳孝心。
第二,“46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十多岁成家立业实属正常,此时,孟郊已然将近知天命之年,显然是写出了一介书生苦读半生的凄凉。
第三,“喜不自胜,难以自抑”。舍身处地去考虑一下,换作当下的自己,历经半生去准备一个公务员考试(假如公务员考试没有35岁的限制),等到四五十岁终于考上了,那该是怎样一种激动的心情?是不是会像范进中举一样最后疯掉?
言已至此,不知道孟郊这首诗您是否能够身有体会?如果您一直在为了某项事业,披星戴月、不辞劳苦,耕耘半生,某一天突然获得巨大成功,这时候别忘了吟诵一首《登科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