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杜梨

卖房会遇到什么骗局(卖房还要编故事)(1)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则“编故事卖房”的新闻。售房者自荐称,其待售房屋见证了孩子从出生到保送北京大学博士的全过程。此后仅几天,老楼房摇身变成“高分房”,并最终以6.8万元每平方米的单价成交,远高于该小区5.45万元的均价。然而,据记者核查“高考高分屏蔽生”信息,暂未找到与上述故事精准对标的考生,自荐真实性就此被打上了问号。

每套房子都记录着家庭烟火,要说人与房子的故事,确实家家户户都各有各的参差与精彩。出售房屋之际,难免感慨,售房者写下几笔居住体验抒发感受、作别光阴,也能为买房者提供更多参考,无可厚非。而就买方来说,在人生大事上皆愿图个平顺兴旺的好彩头,挑个“养人旺人”的吉屋新居,也是“你情我愿”之事,至于售房者自荐究竟为房子添了多少彩、为价格加了多少成亦可不论。然而,如若售房者的小故事纯属虚构,那便是另一回事了。巨大交易额之下,售房者与中介有无侵害买房人的知情权,发布平台有没有涉嫌虚假宣传,恐怕都需要进一步厘清。

话说回来,房地产行业本就是虚假广告的重灾区。销售与交房时的巨大反差,让人们对于地产广告几乎习惯性做起了反向理解,在无奈间习得了基础免疫,凭其天花乱坠也就看个热闹。但对于“素人”房东或是小区居民的推介分享,看起来离“利”字较远,不少人多少还是愿意看上一眼。眼下,在“状元房”成功营销之后,社交平台上俨然掀起了一股模仿风,比“传奇更传奇”的销售文案轮番登场,旺学业、旺姻缘、旺事业……一次又一次成为“热门爆款”。如此多的房屋故事一拥而上,严重削减着口碑参考的可靠性,更提醒买房者趁早抛弃“房屋改运”的执念、免做“韭菜”。

素人推荐沦为营销阵地,让我们有必要警惕虚假营销的破界蔓延。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发声渠道,由此而生的大众口碑评价,一度被认为是电子商务的重要补充。可当“看评价下单”的购物习惯被逆向利用之后,小至三五百块的商品,大至数百万元的生意,似乎都能看到“控评”的影子。可怜消费者左躲右闪,避开了“明修栈道”的商家自吹、大V广告,却仍然落入“暗度陈仓”的种草笔记、商品好评。如若频频上当、引发“狼来了”效应,高度不信任感从线上延伸到线下,那么受伤害的就不只是诚信经营的店家、电子商务的环境,还会是至为宝贵的社会信任。

摒弃虚假营销、守护清朗真实,是互联网发展的必过之坎。在这项议题上,绝不能仅靠消费者练就一身避坑武艺。相关部门协力破题,各大平台守土尽责,共同筑就诚信基石,网络生态方有望持续清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