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水浒》的人都知道,生辰纲在济州府境内的黄泥冈被劫。黄泥冈在哪里?读者大概也不难回答,因为第十六、十八回说得很清楚:在山东郓城县附近。

生辰纲的下落如何(关于生辰纲的那些故事)(1)

仔细读《水浒》,就会发现书中的毛病。杨志出发前曾向梁中书交代过:“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紫金山、伞盖山在哪里?书中没有交代。二龙山原是邓龙强占的山头,后为鲁智深、杨志所占,在山东青州境内。桃花山乃李忠、周通占领的山头,也在青州境内。伞盖山在桃花山及黄泥冈之间,也应在山东境内。北京大名府即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很显然紫金山也应在大名府到二龙山的路途上,不在河北就应在山东境内。

生辰纲的下落如何(关于生辰纲的那些故事)(2)

北宋时,青州属京东东路,位于鲁中地区,州治也在今益都。而郓城附近的黄泥冈却在鲁西地区,两者直线距离三四百公里。杨志真是一介武夫,毫无地理知识,连东西南北、孰远孰近都分不清。杨志押送的生辰纲是从河北大名府出发,送往河南开封府的。开封在大名府的正南方,杨志押送生辰纲,只需从大名府出发向正南走,即使跨入河南境内,经南乐、清丰、濮阳、长垣、封丘,即达开封。何必由鲁西,绕道鲁中,再由鲁中绕回鲁西,经郓城黄泥冈去开封呢?这不是没事找事吗?很显然这又是《水浒》作者的一个失误。 第二是《水浒》第十六回在描写黄泥冈形势时,有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休道四川蜀道难,须知此是太行山。”按《水浒》上说黄泥冈明明在梁山泊附近,怎么说“须知此是太行山”呢?有点令人费解。

实际上,作者写作《水浒》时,是以山东梁山泊为中心的,把发生的事都与梁山泊挂上钩,因此写作时只注意原故事情节惊险,人物形象鲜明,而忽视地理上的校正,所以才出现了“此是太行山”,舍近求远,绕道鲁中等等违反地理常识的错误。

生辰纲的下落如何(关于生辰纲的那些故事)(3)

真实的历史情况如何呢?据《大宋宣和遗事》中载: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后,将一对酒桶忘在黄泥冈现场。押送人员药酒醒后,根据酒桶上的字号,到所属的南洛县报案。南洛县即今河南南乐县,在大名府的东南,正是大名府到东京的必经之地。南乐以西一百多里正是太行山区。《大宋宣和遗事》载:晁盖等劫取生辰纲的事发后,官府缉拿,无处藏身,便到太行山梁山泺落草。从地理位置上讲,路线合理。可见智取生辰纲的原故事是发生在太行山区附近的,那个黄泥冈应该在南洛县附近。

生辰纲的下落如何(关于生辰纲的那些故事)(4)

  看过《水浒》的人都知道:押送生辰纲的人是杨志,劫走生辰纲的人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及白胜等八人。生辰纲事发后,是济州府缉捕使臣何涛到石碣村去捉拿阮氏三兄弟的。但读者都不知,这个故事的雏形竟不完全如此。

生辰纲的下落如何(关于生辰纲的那些故事)(5)

  水浒故事虽说北宋末期已开始流传,但一直未有文字记载,只是处于口头传说阶段。而记载最早的要数元代初年无名氏写成的《大宋宣和遗事》一书。据该书记载的劫取生辰纲的故事是这样的:宣和二年五月,北京留守梁师宝(即《水浒》中的梁世杰),将十万贯珠宝等物,差县尉马安国押送往京师为蔡京上寿。马安国一行行至五花营堤上田地里,巧遇八个大汉挑着酒来,因天热口渴,马安国主动买酒,并令随人都喝,谁知酒刚下肚便不省人事,珠宝皆被八人劫走。待酒醒后,现场只留下一对酒桶。后面追查得知此八人是晁盖、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即阮小二),阮通(即阮小五)、阮小七及燕青。后来宋江私放晁盖。郓城县差董平引手下三十人至石碣追捕,未获。只得把晁盖之父押解到县城,押解途中又被晁盖等人劫回。董平无奈,只好回县受责。

生辰纲的下落如何(关于生辰纲的那些故事)(6)

  《水浒》一书中,虽然保留了雏形的大概轮廓,但又做了大量的加工和润饰。更有趣的是,加工后的故事,原来押送生辰纲的马安国不翼而飞了,由杨志这个时乖运蹇的人当了替罪羊。劫取生辰纲的秦明、燕青变成了公孙胜、白胜。董平再也不当郓城县都头那个苦差事,而到东平府去当了兵马都监。燕青也不住石碣村,而成了北京土居民、大名府第一富户卢俊义的心腹人。秦明也不当劫贼,改邪归正去当了青州指挥司总管本州兵马统制。这是押送与劫取生辰纲人员的变动。

生辰纲的下落如何(关于生辰纲的那些故事)(7)

劫取地点变化也大。《水浒》里的黄泥冈,是偏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那冈子是“顶上万株绿树,根头一派黄沙。嵯峨混似老龙形,险峻但闻风雨响。山边茅草,乱丝丝攒通地刀枪,满地石头,碜可可睡两行虎豹。休道西川蜀道难,须知此是太行山”。从描写看,这黄泥冈真是个强人出没的险恶林子,也正是智取的好场所。

生辰纲的下落如何(关于生辰纲的那些故事)(8)

而《大宋宣和遗事》中被劫之地,却是“五花营大堤田地里”,显然是一马平川之地,在这里劫取就没有什么悬念了。也很难像《水浒》里,“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拿头探脑望”那么神秘、紧张,又难让杨志提刀赶去,让众人惊叫的恐慌,更难因此而达到麻痹杨志等人的效果,以至于后面讨价还价、抢酒、下药一系列好戏在大堤田地就无法演出了。正因为这场地的变换,才使黄泥冈的智取更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了。

生辰纲的下落如何(关于生辰纲的那些故事)(9)

还有《大宋宣和遗事》中是马安国主动买酒,“并令随人都喝”。这就说明马安国与押送人员的关系是融洽的、友好的,内部是团结的,马安国是体贴下属的。这样的话,吴用计策再好,生辰纲可能也难得手。而《水浒》中,吴用劫取生辰纲之所以成功,对吴用一方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杨志押送生辰纲失败,就失败在他与军健、与虞侯、与老都管矛盾重重,失去了“人和”,人齐心不齐,人虽一处,心为二心。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这心不齐,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加之天气、地形等,又失去了“天时”、“地利”,失败在所难免。《水浒》这么一加工,情节就更惊险错综,个性就更鲜明突出,故事就更合情合理。令读者读之,如临其境,心情与书中人物一张一弛,同呼吸共悲欢,这效果多好!

生辰纲的下落如何(关于生辰纲的那些故事)(10)

吴用为劫取生辰纲设计的计策应该说是费了一番心血的。分“硬取”及“智取”两个方面,视情而动,灵活得很。事前的准备也是机密的。晁盖家的庄客一个不用,用的大都是外乡人,计谋的进展也顺利得很,除他们八人外,真是神不知鬼不觉。但是,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一失”又失在哪里呢?失就失在晁盖身上。晁盖在郓城县大小也是个名人,很多人认识他。他在王家客店登记住宿时,就被何涛之弟何清认出。明明姓晁,却说自己姓李,从濠洲来,贩枣子去东京卖。“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生辰纲被劫后,社会上已传得沸沸扬扬,都知是卖枣人所劫,而他们还以为掩盖得天衣无缝。

生辰纲的下落如何(关于生辰纲的那些故事)(11)

何涛正是从何清嘴里得到线索,抓捕了白胜。白胜又是个软骨头,一上刑就供出了晁盖等人。宋江正是从何涛口中获悉:官府正待捉晁盖等人归案。为救晁盖,宋江飞马到晁盖家报信,建议晁盖逃走。晁盖顺便向宋江介绍吴用、公孙胜、刘唐等人。宋江走后,晁盖告诉众人,生辰纲事发,“亏杀这个兄弟,我们不是他来时,性命只在咫尺休了!”吴用也道:“若非此人来报,都打在网!这大恩人姓甚名谁?”晁盖答道:“他便是本县押司,呼保义宋江的便是。”从吴用的这一句话,我们可知在此之前吴用是不认识宋江的。

生辰纲的下落如何(关于生辰纲的那些故事)(12)

  按说生辰纲事发之前,吴用认不认识宋江本来没有任何特殊意义,但是从小说的记叙分析,这似乎非常不合情理。从《水浒》第十四回、第十八回看,吴用完全应该认识宋江。

生辰纲的下落如何(关于生辰纲的那些故事)(13)

为什么这么推测呢?理由很简单:首先,宋江、晁盖、吴用都是土生土长的郓城县人氏。宋江虽在县衙门工作,但县城离晁盖所在的东溪村,骑马也只有不到半个时辰的路程,两家仅五六里地。据晁盖家庄客在官府供认,吴用是本乡中的教书先生,可见吴用也是东溪村附近之人。而且三个人都是闻名之士,连在蓟州的公孙胜、江州的李逵都知其名,不少好汉做梦都想与之相认,为何同在一县的乡里,吴用反而不认识宋江呢?吴用不认识宋江连晁盖都感到惊讶。晁盖说:宋江“四海之内,名不虚传!”“吴先生不曾得会?”真是咄咄怪事,令人不解。

生辰纲的下落如何(关于生辰纲的那些故事)(14)

  其次,《水浒》第十四回载:当吴用听雷横说刘唐是晁盖的外甥时,吴用寻思道:“晁盖我都是自幼结交,但是有些事,便和我商议计较。他的亲眷相识,我都知道,不曾见有这个外甥。亦且年甲也不相登。必有些蹊跷。”第十八回,当宋江来报信之后,晁盖道:“他和我心腹相交,结义兄弟。”从上述三人关系看,晁盖与宋江、与吴用都是知己,一对是“自幼结交”,一对是“心腹相交,结义弟兄”。三人都是好结交天下好汉之人,宋江又闻名山东、河北,晁盖早应介绍吴用认识宋江,更何况又有一县之便,所以说吴用岂能不认识宋江呢?再说吴用对晁盖的亲朋好友都认识,又为什么不知道晁盖有宋江这个拜把弟兄呢?

生辰纲的下落如何(关于生辰纲的那些故事)(15)

  《水浒》的作者其实也意识到吴用不认识宋江有不合理处,所以,当吴用从晁盖嘴中得知报信人是宋江时,说了句“只闻宋押司大名,小生却不曾得会。虽是住居咫尺,无缘难得见面。”这一补充解释还是难自圆其说。说宋江与吴用过去不相识,并没有什么特殊作用和意义,它既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又不会制造出什么惊天大事来。这只能说是作者的疏忽,是《水浒》中的一个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