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期谈到秦武王之死造成权力真空,秦国诸公子上演宫斗大戏,最后是宣太后的长子公子稷意外胜出。留下的问题是:

秦武王有没有功绩(公子稷连候选人的资格都没有)(1)

这位后来的宣太后,当时的芈八子,是怎么和异父兄弟魏冉联手,把亲生儿子从遥远的燕国接回来扶上王座的呢?秦国那么多公子,有近水楼台的,有资历过硬的,有后台坚挺的,怎么就能败给那个看上去最没机会的公子稷呢?

当我们翻开《资治通鉴》往下看,急着寻找答案的时候,司马光却扔开秦国战场,扭头交代赵国去了,要等两年之后才会回到芈八子和魏冉这条故事线。没办法,编年体只能这么写。但为了把事情交代完整,我很想稍微破个例,小小地跨越一下时间线,先把秦国这场宫斗戏讲完。

你应该不难想到,既然我讲《资治通鉴》会产生这种为了故事线突破时间线的需求,古代人应该早就有这种需求了吧?没错,南宋学者袁枢拆散了《资治通鉴》的内容,以大事件为中心重新编排,一件事就可以首尾连贯,交代清楚了,所以重新编排的这部书叫做《通鉴纪事本末》。

秦武王有没有功绩(公子稷连候选人的资格都没有)(2)

严格来说,袁枢所谓“纪事本末”还是太粗糙了,很多地方仍然照抄《资治通鉴》编年体的原文,比如我们正在谈的这场秦国宫斗,袁枢并没有把前后内容串起来讲,显然在他看来,这件事只是一朵小浪花,并不构成大事件。

什么才算大事件呢?看看《通鉴纪事本末》的章节名就知道了:第1卷只有3章,分别是“三家分晋”、“秦并六国”和“豪杰亡秦”。

但粗略并不是袁枢的错,他想要的就是这种低分辨率的粗线条效果,而且这部书的出现,给史学界开创了“纪事本末体”这个独立体裁,和编年体、纪传体三分天下。

之所以能有这种效果,一是因为袁枢确实解决了阅读《资治通鉴》的一大痛点,二来因为有朱熹给他站台,写诗把《通鉴纪事本末》夸出了花。那么接下来,我也仿效一下纪事本末体,把秦国的宫斗戏讲完。

周赧王十年(前305年),《资治通鉴》首先记载了一个天文现象:彗星出现了。然后记载赵武灵王讨伐中山国,接下来才回到秦国内政。

秦武王有没有功绩(公子稷连候选人的资格都没有)(3)

这给读者的感觉是,彗星的出现是一个世界级的天文现象,如果要对应一下人间政治的话,怕要对应在周赧王头上。但是,对照一下《史记》就会发现,所谓彗星出现,原本只是秦国的事情。

在秦国,这已经是昭襄王二年了,芈八子的长子公子稷在上一年登基继位,成为历史上的秦昭襄王。转过年来,彗星出现,预示着秦国即将发生剧烈的动荡。

果然,公子壮不甘心被昭襄王抢去王位,于是联合了不少公子和大臣发动叛乱,结果所有叛乱分子都被杀了,就连支持公子壮的两位女人——秦武王的母亲和王后——也没得到好下场。

《史记》的记载是,秦武王的母亲“不得良死”,也就是俗话说的“不得好死”,很可能是被杀或者被逼自杀。《史记》的这段内容采自秦国官方档案,秦国史官可能不好意思把话讲得太明,而在魏国史官留下的《竹书纪年》里,明确记载了秦武王的母亲是和公子壮,还有一位公子雍,一道被杀的。

至于秦武王的王后,虽然保全了性命,却被赶回了魏国娘家。这就意味着,所有反叛势力这一下被连根拔干净了,秦国和魏国也就算是撕破脸了。

秦武王有没有功绩(公子稷连候选人的资格都没有)(4)

死掉的这些叛乱分子如果也有机会撰写历史的话,肯定会说:“公子稷只是伪秦王,他哪来的继承权呢。我们才算根正苗红,公子稷那一伙才是反贼。总不能因为反贼得了逞,是非黑白就可以颠倒过来了吧?”

但没办法,强存弱亡,胜利者书写历史,没处讲理去。

既然说到强弱关系,貌似公子壮才是强者,有兵有权,有一堆兄弟,在朝廷有大臣做党羽,在后宫有秦武王亲妈和正房大太太的力捧,更别提公子壮近水楼台,本人就在秦国做官,而公子稷可是远在燕国当人质呢。

公子稷究竟是怎么逆袭成功的,史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交代,但可以推测的是,一来秦武王的兄弟太多,你争我抢,一时之间分不出输赢胜负,二来公子壮虽然胜算最大,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导致他自以为胜券在握,宁肯按部就班地给秦武王发丧,处理孟說那些责任人,不想把吃相做得太难看,但这么一来,就给公子稷的归国夺位留足时间了。

秦武王有没有功绩(公子稷连候选人的资格都没有)(5)

按说公子稷在燕国,就算燕昭王想打他这张牌,也该知道胜算不大,稍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反而跟秦国结仇,所以最合理的方案就是不闻不问,关起门继续过自家的小日子。

但赵武灵王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主动为燕国借道,派重臣赵固做好了从迎接到护送的一条龙服务,让公子稷顺利归国。按说魏国应该从中作梗,但史料并没有留下任何线索。

虽然查无实据,但这件事的背后应该有魏冉在秘密操盘。因为人质夺位成功的经典模式就是里应外合,尤其像秦国这种情况,如果没有足够有力的内应,那么赵武灵王就算大军压境也打不进去,就算能打进去,也没法把公子稷扶上王位。

从公子稷即位之后的国际局势来看,魏冉和赵国之间有着很高的信任度。秦赵关系进入了相当长的一段蜜月期。推测在迎立公子稷这件事上,双方应该是达成了某种共识,承诺过某种利益交换,而且打配合打出了亲密的战友情感,秦国此后的用兵方向因此集中在了韩、魏两国。

芈八子在这件事里起了多大的作用呢?我们完全不得而知。至于她的弟弟芈戎,很可能常年生活在楚国,不久前不知道犯了什么事,从楚国逃亡,落脚在东周国,没能力为外甥出力。要等到尘埃落定之后,芈戎才到秦国大富大贵去了。

秦武王有没有功绩(公子稷连候选人的资格都没有)(6)

公子稷回国之后,凭着舅舅魏冉的力量登上王座。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命魏冉为将军,护卫首都咸阳。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魏冉相当于咸阳军区司令,虽然名义上的职责是护卫咸阳,但真正的意图不是对外,而是对内。

这是一步关键性的落子。

按说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王位竞争者们但凡还有一点明智的话,就应该死心了。就算还不死心,至少不应该在咸阳本地发难,而要控制咸阳以外的军队,然后打起“清君侧”的旗号杀奔咸阳。

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已经搞不清了,仅仅知道公子壮的阵营发动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政变,公子壮甚至称了王,让秦国出现了二王并立的现象。所以在魏冉平乱之后,称公子壮为“季君”,大概可以勉强翻译成“小王”,这场动乱因此史称“季君之乱”。

魏冉平乱之后,趁热打铁,把秦武王兄弟当中所有“不善”的人通通杀光。至于“不善”应当怎么定义,当然全由魏冉说了算。这一番雷霆手段之下,《史记》的记载是“威振秦国”。

《资治通鉴》抄录《史记》这段内容,很有可能发生了传抄错误,把“威振秦国”这4个字移了位置,变成了“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振)秦国”,意思是公子稷,也就是秦昭襄王,终于坐稳了位置,但他年纪太轻,所以宣太后亲自主政,重用魏冉,威震秦国。

秦武王有没有功绩(公子稷连候选人的资格都没有)(7)

这里很有必要做出几点订正:

(1)《资治通鉴》所谓“威震秦国”,主要指的其实是魏冉平叛,而不是宣太后和魏冉联合治国;

(2)秦昭襄王这一年确实还未成年,但下一年就举行成人礼了,举行了成人礼,也就意味着亲政了;

(3)秦昭襄王亲政以来,政治结构有点特殊,秦昭襄王既没有把母亲和舅舅投闲置散,也没有被母亲和舅舅当成傀儡,而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组建了一个董事局,共同为国家大事操劳——所谓国家大事,确实也无非就是这娘舅几口人的家事,虽然他们最终会爆发矛盾,但那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

下一讲,我会带你回归《资治通鉴》的时间线,了解战国史上的另一桩大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我们下一期再见。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