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木“挠痒痒”
鸡翅木“挠痒痒”
竹制“挠痒痒”
说起“挠痒痒”,应该很多人都有印象,我们日常见到的“挠痒痒”以竹子、木头做的居多,是实用器,它还有个外号叫“不求人”,其实这个“挠痒痒”还有个高大上的名字-“如意”。
如意这个名字,听起来非常高雅,字义又很吉祥,所以在古代就备受欢迎,不论是皇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之家,几乎是家家必备,说它是最常见、或是说最实用的日常用品也不为过,老人、大人、小孩,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人人都用得到,尤其是老人,怪不得叫“不求人”,哪里痒了就挠几下,尤其背部够不着的地方,很是受用。
那么这个在民间称之为“挠痒痒”,在皇宫贵族称之为“如意”的东西,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如意起源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多呈S形,类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状。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唐代发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
笏板作用
明代象牙笏板
搔杖
伯俞泣杖
其实“如意”的前身还有一个说法是“骨朵”,是是一种兵器。
据明代的道教典籍《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记载:“如意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
这里把如意的前身理解为兵器,后世为了追求攻击力,把如意改成骨朵(兵器的一种),因为如意最早是兵器,所以具有辟邪的效果。
铜制骨朵
博物馆收藏金辽时期骨朵(兵器)
到了明清两代,如意发展到鼎盛时期,因其珍贵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而广为流行,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
贵重材料的使用,使得“如意”逐渐摆脱了本身作为挠痒痒、兵器、上朝笏板等使用功能,成为一种陈设、观赏用品,其象征意义发挥到极致。大臣们常进献如意祝贺皇室寿辰,皇帝也会拿精工制作的如意赏赐王公大臣,如意渐渐地成了上层人物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而在明末时期,如意更因其特有的雅致,成为崇尚古风的文人墨客的文房玩赏物件。
我们来看看博物馆收藏的极尽奢华的“挠痒痒”---如意
金制如意
1.清代金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清嘉庆金镶玉元杵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3.清中期金錾花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玉石头如意
1.清康熙翡翠灵芝式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清中期青玉凤蝠纹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3.清乾隆青玉古稀天子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紫檀木如意
1.清中期紫檀嵌玉“一路平安”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清早期紫檀嵌玉云头式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3.清代紫檀柄金瓦嵌宝石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沉香木如意
1.清早期沉香木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清代沉香木雕八仙纹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瓷器如意
1.清代绿地镂空粉彩福寿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清乾隆天蓝地粉彩勾莲纹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竹制如意
1.清代文竹嵌竹丝嵌玉荷花鸳鸯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清中期竹雕灵芝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掐丝珐琅如意
1.清中期掐丝珐琅九如如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清嘉庆铜胎掐丝珐琅如意
民间收藏
在宫廷中还有好多其他材料制作的如意,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有空去博物馆的时候,不妨留意一下我们古人的挠痒痒,那种奢华程度,现代人无法企及的,我们惊讶于这种奢侈,同时也为古代工匠的高超制作工艺叹为观止。
感谢阅览,欢迎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