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江南晚报订阅 锡城热点新闻即时推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类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类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类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点击上方江南晚报订阅

锡城热点新闻即时推送

淡积云

毛卷云

昨天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观云识天”。对普通市民来说,云大多时候是一种美好的意向,比如“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有时则不然,比如“黑云压城城欲摧”。不过从科学角度来看,云远比我们想像得重要得多。在锡城,哪些云最常见?“观云识天”真的靠谱吗?这些云朵的“暗示”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多少影响?记者请教了气象专家。

云的种类达到29种

无锡常见淡积云、雨层云、毛卷云

市气象台台长牛文胜介绍,云是由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而形成的微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雪晶,由它们单一或混合组成,形状各异飘浮在天空中可见的混合体。在气象分类上,按云的底部距地面的高度将云分为低、中、高三级,高云一般在4500米以上的高空,包括卷云、卷层云、卷积云;中云一般在2500-4500米的空中,包括高层云、高积云;低云在l00-2500米的空中,包括层云、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然后按云的宏观特征,物理结构和成因划分十属二十九类云状。其中,无锡常见的云有淡积云、浓积云、雨层云、透光云、高积云、毛卷云和密卷云。“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因为天气变化、大气环流等等,首先会从云中表现出征兆。云,就是整个天气系统的反映,而不同的云对应不同的天气特征。”市气象局专家介绍,一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看到小圆块的云朵一个一个地累积叠加起来,类似波纹荡漾,老百姓管它叫鱼鳞天,气象术语叫卷积云,它代表着会有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与卷积云类似,高积云也预示着一个好天气,但是它范围更大,云朵更厚,而且看起来白色云中有暗。碎雨云则和阴雨天气相伴,就像昨天天空的高层是避光层积云,低层是碎雨云,两者组成了锡城上空的阴云密布。

云的世界瞬息万变

观测还要依靠人工“慧眼识云”

“云高800米,云量9成……”昨天记者来到位于东亭的无锡国家气象基本站,气象观测员胡映红正抬着头观测天空,一边记下云的高度、总量、分布、形状这几个数据。抬头看看天,就能对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天气有所了解,这是如何做到的?“这是个经验活,看多了脑子里就形成一个‘云库’”,胡映红说。从1995年大学毕业,她就来到了无锡市气象局工作。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8点,观测员要发5次电报。22年的观测工作练就了一双将一切风云变幻尽收眼底的“慧眼”。她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观测“秘诀”:在估计云量时,以观测者为中心,根据当时云天分布状况,将天空一分为二,或进一步再对分,这样就可以得到天空1/2或1/4的具体范围,从而估测出较为客观的云量值。天空云的分布在多数情况下是分散和不规则的,此时可采用平移填补方法,加以集中估计。判断云高则首先要确定这是哪一种类型的云,每一种云都有一定的高度范围。

与古人观天识象不同,现代气象观测可依赖的高科技手段越来越多,但观云测天工作纯粹靠科技也很难解决,对云的观测还要依靠人工。因为云瞬息万变,靠单一或综合的自动化仪器来观测还达不到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因此,云天观测对于气象观测员来说是基本技能。胡映红说,“云”里的秘密还是要经过多年的训练以后才能探知,云的第一手观测资料仍然是分析和判别未来天气系统发展的重要资料渠道之一。

云的谚语占“半壁江山”

“老底子”气象规律准确率达70%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自古以来,人们就尝试着依靠观看云层天象来预判天气走势,并总结出一些相关谚语代代流传。时至今日,在许多地方日观天象、夜查星斗的习惯仍然得以保留。这些“老底子”的气象谚语有多准?

据市气象部门专家介绍,好多气候谚语能流传千百年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据统计,这些气象谚语准确率达到70%。例如“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呈白色细波鳞片或球状细小云块组成的云片或云层,常排列成行或成像群,很像轻风吹过水面所引起的小波纹,意味着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出现。还有“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漫天乱飞的云是恶劣天气下的“碎雨云”,云体低而破碎,形状多变,呈灰色或暗灰色。“馒头云,天气晴”,“馒头云”孤立分散排列,这种学名为“淡积云”的云块,多在晴天出现。

现在人工观测方式已被自动化手段代替,仪器已经代替了人眼,在温度、湿度、气压以及能见度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观测。随着观测手段的提升,观测内容越来越丰富。牛文胜介绍,现在卫星观云的范围很广,天眼一次可观测到地球的三分之一。所以近年来,台风一个都没有漏掉。而且卫星观测的分辨率越来越高,用科学的算法可以繁衍出很多定量产品,其中有一个叫做降水估计,基本可以预测天上究竟哪朵云彩有可能掉雨。

常用的气象观测仪器

气象观测是预报服务的基础,观测业务的现代化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气象科技和业务的发展,气象观测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那么,常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有哪些?又是如何工作的?

在无锡国家基本气象站室外的观测场,这里摆放着各类气象观测设备,气象部门每天播报的气温、地温、湿度、降雨量、蒸发量、风俗、风向、能见度等等13项气象数据都出自这里。“别看这些仪器这么简单,它们连接着站内的电脑设备,实时监测每一个气象因素。而观测获取的各种气象资料,就是天气预报的基础。”胡映红指着一个白色的箱子介绍,这个箱子叫百叶箱,是用来监测湿度和温度的仪器,“我们将温度计、湿度计放在百叶箱内,使它们免受太阳的直接辐射以及强风、雨、雪等影响,同时又保持适当通风,使仪器感应部分能真实地感应到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百叶箱旁是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筒,拿开之后,里面的核心部件显露出来,“这是翻斗式雨量计,降雨利用圆筒收集,然后流进这里面,每翻转一次,代表0.1毫米的降雨,平时播报的降雨量就是利用这个仪器测量的。而测量降雪,就不能用翻斗式雨量计了,需要利用称重式雪量计,通过测量收集的雪的重量,换算成毫米数。

另外还有测风传感器、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蒸发传感器、地温场、日照计等观测设备。在观测室内,五台电脑一字排开,其中两台显示着各项天气数据,这些数据每分钟都会刷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