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天察地、认知自然所创造的时间知识体系,也是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的基本遵循,更是中国社会顺天应时、指导实践的生活制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2022年2月4日,立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大屏幕上逐个闪现二十四节气,从“雨水”开始,最终行至“立春”通过二十四节气把倒计时与古诗词以及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将中国气韵传递给全世界,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四季轮回总有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四季轮回总有期(四季轮转标注岁月)

四季轮回总有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天察地、认知自然所创造的时间知识体系,也是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的基本遵循,更是中国社会顺天应时、指导实践的生活制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2022年2月4日,立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大屏幕上逐个闪现二十四节气,从“雨水”开始,最终行至“立春”。通过二十四节气把倒计时与古诗词以及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将中国气韵传递给全世界。

二十四节气

是阴历还是阳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成灼介绍,人类文明史上产生的历法,基本上可分为3类: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以四季变化周期即回归年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做阳历,例如现行的公历。以月相阴晴圆缺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做阴历。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编制的历法叫做阴阳历,中国的传统历法就是阴阳历的典型代表。

“农历是我国现行的传统历法。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的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朔日为农历月的第一个农历日,也就是说每个农历月的初一一定是朔日。每个农历月反映了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中的阴历部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即回归年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赵雅楠博士介绍,作为农历的阳历部分,二十四节气还是计算数九、暑伏、春社、秋社等时间点的基准,如人们习惯从冬至或冬至第二天开始数九,而将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为伏天的开始。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太初历采用的回归年周期为365.25天,宋朝历法更是精确到365.2425天,已经和现今公历的回归年周期一样,但比公历的行使时间早了300多年。2000多年来,中国历法对二十四节气的计算从未间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每年编算的天文历书和民用历书也都刊载有二十四节气。

对气候物候的描述

是否有普遍性

二十四节气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放眼中国,从东至西幅员辽阔,从南到北气候迥异,二十四节气的描述在各地都普遍适用吗?

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韩桂荣介绍,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现行确立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周年视运动”,也就是太阳黄经度数。两种确立方法虽然不同,但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一致。

“二十四节气表征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和季节、气候的对应关系,它是非常科学的。既然是科学,那就具有普适性。因此二十四节气对我国长江流域乃至北半球都普遍适用,甚至南半球也可以借鉴其定义和内涵。”韩桂荣介绍,以第一个节气立春为例,它意味着北半球万物开始复苏,是一种趋势。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在“立春”这天,黑龙江也许还在飘雪,海南岛已经阳光和煦,就连江苏省内也有温度差异,但“春回大地、逐步变暖”的趋势却是一致的。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助理馆员朱天纵谈到,由于全球气温在千百年中有一定幅度的波动,特别是在波峰和波谷时期,某些节气时段会变长,另一些节气时段会变短,即出现“伸缩与漂移”现象。因此,各地历史上积累下来的部分节气总结的适应性也会受到一些影响,但人们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总之,就气候、物候等变化的时序规律而言,二十四节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对现代农业

有多大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形成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风向标。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农业已逐步告别了看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那二十四节气对当今的农业生产还具有多大程度的指导意义?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光、温、气、热、水等因素密不可分,二十四节气对当今农业生产仍有指导意义。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毛凤梧如是介绍。

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用来表示昼夜的长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中蕴含着物候特征,启示着气候条件在不断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水量的多少;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指示气温的变化。这些规律对当今农业生产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各地根据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与当地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谚,易于掌握和传播,在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为现代农业播种和收获提供时间尺度。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寒露、霜降等节气对指导农作物播种和收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例如,芒种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谚讲,“芒种芒种,忙收忙种”。

其次,它为现代农业田间管理提供气候预测。二十四节气通过温、雨、日照的大致特征,能够为现代农业田间管理提供短期的气候预测。如冬至节气,代表一年当中最冷的时间到来,这期间田间管理的质量对来年的收成极为重要。以河南小麦为例,应提前灌溉冬水保墒、保苗安全越冬。

第三,它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提供预警警示。劳动人民将二十四节气与生产经验结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灾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如清明节气,农谚讲,“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于湛瑶介绍,近年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方面发挥了更为独特而多元化的作用,形成了众多与节气相关的农业节庆活动。例如国家于每年秋分举行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都会举行形式多样的庆丰收活动。同时传统节气民俗活动也十分丰富,如山东青岛即墨区周戈庄村在谷雨举行的上网节、广西天等县举行的霜降节、浙江三门县举行的冬至祭冬等。节气民俗与农家乐相融合,还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了农文旅融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18日 1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