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的悬疑剧《第十二秒》万茜一人分饰两角,精分演技让人梦回她在电影《你好,疯子》里演绎的那个七重人格的精神分裂患者。虽说演技炸裂没有统一衡量标准,但并不影响人们自创新词来形容好演员,比如——剧抛脸。

按照百度百科解释,剧抛脸,即:抛弃了上部戏的脸,用来比喻一个演员演技很好,每演一部戏,演什么像什么,下一部戏也没有上一部戏人物的影子。

这本该是对演员专业素养的极高赞誉。可吊诡的是,当饭圈占领舆论高地,剧抛脸这个词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只要是个“演员”,不论演技如何、有无演技,都能贴上剧抛脸的标签。

更有趣的是,艺人在影视市场竞争激烈,需要找到辨识度来增强个人竞争力,这也让剧抛脸变成经纪公司营销旗下艺人的噱头。一边是利益关联者的自high,一边是路人的冷眼旁观甚至对此反感。当剧抛脸的含金量日渐降低,观众信任度被透支,难免陷入恶性循环。

剧抛脸“五类主角”

剧抛脸这三个字愈发多地出现在演员的宣传通稿里,越发多地出现在以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相关评论区,甚至还有一些演员在采访时会主动cue起“剧抛脸”的梗。

一到影视作品宣传期,演员和粉丝就格外忙碌,想抓紧在作品播出期间快速提升曝光和热度。于是,主动或被动贴上剧抛脸标签,也在情理之中。

但说实话,不是每个演员都有资格被称为真正的剧抛脸,剧抛脸的真假分界线肉眼可见。在微博搜索“剧抛脸”的相关话题,老戏骨、中生代实力派、流量艺人、年轻演员、爱豆成为五类主角。不出所料,后三类的评论区文案格式最为整齐、氛围也最为热闹。剧抛脸的含金量,高低立现。

不是剧中人怎懂剧中苦(不是谁都能叫剧抛脸)(1)

毋庸置疑,在片场摸爬滚打多年累积丰富经验、且专业与艺德兼具的老戏骨和中生代实力派,是当之无愧的剧抛脸的主力军。无论在影视作品中的戏份多寡,Ta们都是吸睛法宝。

除了陈道明、吴刚、王劲松这些被视为剧作品质保障的戏骨,在正反派间游刃有余的刘奕君和宁理、在家庭与悬疑题材穿梭自如的吴越、在现实主义题材和宫斗剧变脸的谭卓、还有一人分饰两角翻红的潘粤明……演技都达到了纯熟境界并获得观众高度认可。

不是剧中人怎懂剧中苦(不是谁都能叫剧抛脸)(2)

这些真金不怕火炼的剧抛脸,每每出现在一部作品里,都令人眼前一亮。不仅能用演技利刃划破影视作品的题材壁垒,还能随时调整与多元化角色的适配性。如果把Ta们比喻为职场人,可以说Ta们都掌握了适者生存进化论的生存法则。

而孵化剧抛脸的容器,或是一人分饰多角的复杂角色设置、或是能在各类题材剧作里将天渊之别的角色塑造得极致化,前者借助宽广的表演舞台来施展拳脚,后者雕琢不同的类型化角色来体现演技的弹性。两条路径都需要披荆斩棘,没有硬核技能傍身,难以打通关。

因此衡量剧抛脸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演员能否用演技填补角色与自身的反差,不让观众出戏。

不是剧中人怎懂剧中苦(不是谁都能叫剧抛脸)(3)

反观那些被贴上“剧抛脸”的流量艺人、年轻演员、爱豆,相较之下未免大部分人略显得底气不足。

因为阅历尚浅和影视剧更看重Ta们的商业价值,敢让Ta们挑大梁的剧作大都题材流于简单化,以古偶现偶、甜宠、青春为主,即便偶有悬疑剧、谍战剧向其递来橄榄枝,也都会配上老戏骨做黄金绿叶,来分担剧作品质的重担。

主演的作品题材雷同且处于舒适区,就算跳出舒适区做一些新尝试,挑战的结果也远未达到能证明演技成熟的程度,这样的“剧抛脸”,未免言过其实。

当“剧抛脸”变成宣传噱头

实际上,支撑起剧抛脸核心内涵的,是演员的可塑性和角色驾驭能力。这是基于对表演的敬畏心、对表演的深度思考和天赋结合努力而炼成的演员修养。

就拿被盛赞为“巩皇”的巩俐来说,出道至今作品数量不算高产,但以质量取胜,每次表演她都倾尽全力。

《秋菊打官司》为演好农村妇女,她跑去乡下体验生活,把自己弄得蓬头垢面,贡献出整容式演技。《艺伎回忆录》为拍好一场扔折扇的戏,她苦练了五个月,每天要扔2000下扇子。《夺冠》为演好具有原型人物的女排教练郎平,她抓紧与女排队员相处的时间,从每个生活和训练细节捕捉演绎郎平的感觉。《兰心大剧院》为演好身兼间谍、演员双重身份的神秘女人,她又苦练拆枪。

不是剧中人怎懂剧中苦(不是谁都能叫剧抛脸)(4)

可见成就剧抛脸的前提是,要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角色并相信角色,能够完全用角色的逻辑在特定情境下去思考和行事,让自己的本色褪去、从而成为角色。这样塑造的每个角色都不会看到表演的痕迹,演员成功隐藏在角色身后。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一人千面”。

归零心态对成为剧抛脸也很重要。角色杀青就意味着彻底告别,对待每次表演、每个新角色,都应以空杯姿态、怀揣着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去体验。含金量高的剧抛脸,能通过每拍一个新角色,就让新技能长在身上或者用更精湛的演技再创经典角色来刷新观众对Ta们的记忆。

因此,剧抛脸是经过时间淬炼和早年沉稳扎实的行业风气锤炼后的产物,这也是为何老戏骨、中生代实力派被称为剧抛脸更令人信服的原因。

在一次直播过程中,薇娅向惠英红解释什么是剧抛脸并称赞其演技好,惠英红听闻后,谦虚地说了一句“演员应该是这样”,骨子里透出对表演的热爱和尊敬。

不是剧中人怎懂剧中苦(不是谁都能叫剧抛脸)(5)

可是如今,就连“千人一面”的演技都被打上了剧抛脸的名头。如果说演技青涩或同质化的演技是原罪,那么周遭拥趸者的推波助澜则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负面势能,甚至让一些年轻演员自满,对自己的演技产生还不错的幻觉。

剧抛脸,俨然变成了各种“演员”营销宣传的噱头,逐渐形成了经纪公司、饭圈两大幕后推手。不难理解,经纪公司要增强艺人在业内的竞争力,演技提高需要较长时间打磨,但贴标签下定义却可以通过发通稿等方式达到造势目的。

可是,有些明明没达到剧抛脸标准却非说是剧抛脸,不是自欺欺人、徒留话柄吗?说不定还容易因为营销过度而折损了艺人的路人缘,得不偿失。

更重要的是,自己给自己贴标签,收效恐怕并不如预期。影视剧主创们谁不是火眼金睛,选角时该用谁、不用谁,自有考量,不是单凭是不是剧抛脸就拍板决定的。

虽说剧抛脸的起源较难追溯,不过在互联网浪潮下席卷的速度之快却是可量化的。在百度搜索剧抛脸,出现了560万 的词条数量。对剧抛脸的讨论,也入侵了微博、知乎、豆瓣等平台。

不是剧中人怎懂剧中苦(不是谁都能叫剧抛脸)(6)

在这些场域,都不约而同出现了粉丝为偶像控评和安利的活跃身影,尤其在视频平台和电视台公布新片单或者演员有新作品要播出的情况下,这种怪象尤甚。被使用泛滥的剧抛脸,就像粉丝吹捧的彩虹屁,充斥水分,还极易变成引发饭圈与大众舆论战的导火索。

现在内娱圈对剧抛脸似乎陷入了某种难以自拔的迷恋。演技炉火纯青的那些演员们被封此称号还好,毕竟能用演技为自己正名。可一些演技仍有明显进步空间的年轻人,与剧抛脸挂钩,能有多少说服力呢?

动辄挂上剧抛脸的招牌,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好演技,无异于打脸。所以,但凡想在影视领域深耕、把表演作为终身职业的人,与其费心思贴五花八门的标签,不如沉下心好好演戏、磨练演技,待时机成熟,自然会掀起剧抛脸的自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