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属下: 中堂,丁汝昌又来信催银子了,说是咱们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原设大小炮位,均系旧式,‘经远’、‘来远’尚需尾炮;‘威远’须改换克虏伯新式后膛炮。

李鸿章:哦。

属下:大人,前些日子传闻的日本制定‘征讨中国策’的消息已经被证实了。日本人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攻占朝鲜,作为进攻清国大陆的跳板;第二步占领台湾,控制东南亚地区;然后……

李鸿章:知道了!

属下:禀中堂,湖广总督南洋大臣张之洞上了摺子,由法国人督建的汉阳铁厂已经出铁,共耗资官银二百八十万两,张之洞上的摺子说:此后我大清军工生产、铁路铺设乃至我北洋新造招商轮船皆可由他汉阳铁厂供应生铁,保证数十年供应

不辍’,据闻,朝野喧嚣,说,张香帅此举,到底压过我北洋一头……

李鸿章:袁世凯从朝鲜跑回来怎么就不见了人影啦?

属下:袁……袁世凯;

李鸿章:行了,你下去吧;

属下:大人,英国人来电,我北洋水师定制的铁甲舰,几近完工,可这款项……

属下:老爷、老爷准备进贡给太后的那只鹦鹉已经一天多不吃不喝了,拉的粪便颜色也不对呀;(急忙跑进来);

李鸿章:啊?(紧张气氛的背景音乐迅速响起)

解析:聊聊数笔,即写出了晚清的政局,慈禧太后的事情最重要,袁世凯(人才)的事情排在第二位,其余事情都不重要,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二十五年,精于世故,历练人情,知道办事先要办好什么事情后才能办好什么事,糊裱匠角色已然显现。

纸上谈兵,我来告诉你,我方主力定远号的航速是 14.5 节,而日本的吉野号是 22.5节,他想打你的时候马上可以追上你,而你想打他的时候,他早就一溜烟跑掉了。而射速呢?我方是五分钟开一炮,而敌方是一分钟开五炮,季直,请你告诉我,在开战的一瞬间,这人心何足恃?

解析:自信源于实力,没有实力哪来的自信?

借钱少了,你是孙子,他是大爷。借钱多了,你就是大爷了。

解析:现在也是如此。

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

走向共和三句话(走向共和经典台词赏析)(1)

《走向共和》剧照

解析:人的思想很难改变,人工智能兴起时便有人提出未来可以实现永生,但也有人提出,生老病死是一个人的常态,假设实现永生,一个人的思想不容易转变反而可能是祸端。同时倘若一个人推翻自己先前的言论也容易受到别人质疑。虽然在主观意愿上让人难以接受,但以客观实际看,确实如此。

我们用人论事,还是取其大者。

解析:剧中多次体现一个观点,没有完美的人,用人往往都是:矬子里拔将军,扬人之长、避人之短。

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为官者,不可不戒,倘若有了生杀之权,就嗜杀无忌;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甚至有一点小小的权力,比如说啊,县衙的差役、收税的小吏、官员的随从……如果把权力都用得无所不用其极,那真是国将不国啊……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是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也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啊。

今日老夫若赦了你,那就叫徇私枉法,老夫今天就要负你,因为老夫不能负百姓、负朝廷。

太后之事无小事。

创办昆明水师学堂,本是醇亲王和朝廷远虑,可很多事情啊,办来办去就走样了……

翁同龢

翁同龢:都说办洋务难,这没什么难嘛,

属下:可是…事没办成啊

翁同龢:办事儿是小,尊严是大。

解析:严重的本末倒置、主次不分。

恭亲王奕忻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少荃,一边是皇上和那位翁师傅,一边是我那位嫂子,你身处夹缝之中,饶你左右逢源,终归无济于事。

解析:清末形成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和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党派之间的倾轧不仅是甲午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清末朝政难以向前推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站队是一件让人非常苦恼的事情,很多时候人们只想把一件事情做成而不想卷入是是非非,但居于大的社会环境又不得不站队,同时站队还会有站错队的情况,身处夹缝之中,能和一队搞好关系已有不小难度,能和两支有竞争的关系的队伍都搞好关系更是难上加难!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将一件事情做成,各种:相互倾轧、相互掣肘、相互算计……源源不断,同时还要面临组织外部的社会环境,竞争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一句:饶你左右逢源,终归无济于事,道尽了晚清爱国志士的心酸与无奈!

张之洞

约翰逊:听到许多传闻,都说李鸿章大人是办实事的,张大人是做学问的,是这样的吗?

张之洞:“这个问题很深哪,这么说吧,我华夏的所有学问,一言以蔽之,道术二字而已,也可以说,内圣外王,我嘛,是道多一些,李鸿章大人嘛,术多一些。如此而已……李鸿章办事,只重实利,而追求立竿见影,我呢,更多地关注世道人心,不敢舍本求末呀。

约翰逊:不过据我的对比观察,李鸿章大人是说得少,干得多,甚至只干不说,而张之洞大人呢,是干得少,说得多,您是遇事必争风气之先,而且能把世界潮流讲得头头是道,但干事情却很失败,我能不能这样理解,您是一个具有高尚理想的人,而李鸿章大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胜于您。”

解析:约翰逊的话虽有失偏颇,但大体确实如此,张之洞偏理论研究,李鸿章偏实践应用,本身不是一个方向。

四书五经,开篇便是中庸,何以然哪?因为高明莫过中庸,那是做人做事的根基呀,这个,本督大有心得,儒家的精神是入世,要有理想,有抱负,要进取不懈,但儒家之经典中庸,却融入了道家的精神,这又是何以然哪?是因为办事难呀,你光是一个劲的冒进,撞了南墙不回头,这死了也于事无补。所以还要有点出世的道家精神,所谓: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志存高远,却又不拘泥于眼前的小事杂事乱事,这才能以坦荡的胸怀干成大事,这就是中庸。

解析:入世和出世本身就不是一回事,儒家理念偏入世,道家理念偏出世,各有各的价值。

刚讲完这段大道理,来了一位老师讲:欧姆定律(物理学),刚听了两句张之洞便打哈欠了……一方面是文化断层,直接讲这种复杂的理论的确很难听懂,另一方面张之洞本身偏理论研究型人才。

在这一段之前:李鸿章刚用鹬蚌相争的方式制衡各家银行同时许以购买军火为利诱进行借款……《走向共和》多次使用对比的方式演绎,这仅是其中一处。

国人求仁,西人求勇。求人物本,以正人心。求勇务通,以开风气。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旧者因噎而废食,新者歧多而亡羊。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变。学者摇摇……

解析:千古文章一念间,香帅毕竟翰林功底,岂是常人所能企及!这段出自张之洞的《劝学篇》,概括起来八个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发展之路自然会有所不同,直至现在仍有很大意义。

张之洞:鸿铭,你说老夫是守旧派还是维新派?

辜鸿铭: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新旧一体,没什么好与不好的;

张之洞:别跟我绕舌头,直说;

辜鸿铭:香帅维新立场,举世皆知;

张之洞:此一维新,并非彼一维新;

辜鸿铭:彼一维新,出自此一维新;

张之洞:其一,老夫是赞成维新的,这没有错。老夫虽与康梁有往来,但不是他们一派;

辜鸿铭:汤生不大明白;

张之洞:没有看过我的劝学篇吗?

辜鸿铭:已经拜读了;

张之洞:那你说说;

辜鸿铭:香帅劝学,主旨八个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我中华纲常名教端正人心,以变通引进西政西艺,开启新风。守旧者因噎废食,不知西学之变通;求新者歧说纷呈,忘了中学之根本。只有会通中西,权衡新旧,中体西用,才是真正的强国之策!

张之洞:这就是老夫与康梁的区别!两种维新论,泾渭分明!

辜鸿铭:彼一维新若是能参酌香帅的此一维新,会少了许多新旧之间的纠缠;

张之洞: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走向共和三句话(走向共和经典台词赏析)(2)

《走向共和》剧照

解析:

1、走得快、学得多、花样多不代表是维新,维新归根结底是要造福于民,对国家发展有帮助。很多人只是走的稳一点而已则被误认为是“守旧”,而走得急的则容易被人误解为“维新”,具体分辨则很难了;

2、不论哪种维新,只要能使中国自强即可,然而眼下纷争不断、自强无望,使中国再一次失去追赶世界列强的机会,可惜、可悲、可哀、可叹!

3、维新改革是国家大事,和一般人离得有点远,但每个人生活中恐怕都会遇到:新旧理念或不同理念,如能将新旧理念融会贯通则会少去不少麻烦,说服对方不是目的,而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袁世凯

段祺瑞:中国的历史上倒是有这样的事情,尧把帝位禅让给舜,舜把帝位禅让给禹,留下千古美谈!

袁世凯:你见过吗?

段祺瑞:几千年的事情,谁看得见?可书上写着!

袁世凯:都是儒家骗人的把戏!

解析:禅让因见于正史记载,几千年来人们深信不疑,但根据史学界最新考证:,有比较高的概率是儒家学子逐渐推动的一个结果。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人们看人的时候,起始者手里都有个望远镜。要把人看得高大,就拉近了看;可要是预先存了轻蔑之想,就好像把手里的望远镜颠倒了看,那里边的人原本再高大,也不过是一根岔开两腿的小萝卜。

解析:另一个版本的疑邻盗斧。

无人关照,福也是祸;有人关照,祸也是福。

走向共和三句话(走向共和经典台词赏析)(3)

《走向共和》剧照

解析:深谙官场之道。

这就是政治,可以犯罪,但不可以犯错。

这做事也罢,当官也罢,只要有关人事,千万不能搞一锤子的买卖,不能过河就拆桥。你得老想着还有下一次,只要有能力,就要架桥铺路。不然,那就是短视,做人没出息,办事也总是失败

什么人可以不被收买,任何人都有一场大赌局,都有要害。老虎要是喂饱了,比猫还听话。

在洋人看来:你这国会里吵得越欢,证明你越是民主;倘若全体一致,他反倒认为你是专制。

我知道,我知道你们关心的是军饷,不过实话实说,我袁某赴任之前:我这龙门也跳了,狗洞也钻了,使出了吃奶的牛劲才搞到了这足额的兵饷。不过,刚才马三俊兄弟已经说了,圣谕凿凿,军饷乃新军专用,与旧部无干。

我也渴望民主,可民主是个过程。

徐世昌

慰廷啊,最近我常常把皇上跟你这个大总统作比较……皇上的手下都是奴才,大总统的手下可都是敌人。

瞿鸿机

在穷人家里,老大总是干活最多的,支撑着家庭,也很受重视,可是当娘的总是喜欢那个调皮捣蛋的小儿子。朝堂之上,那大儿子就是重臣,小儿子就是宠臣。

解析:国爱长子,家爱幺儿。老大一般在外面跑,当娘的往往看不见有多辛苦,而幺儿长期陪伴在身边,聊天解闷,最后养老送终。每个组织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这也是组织的通性问题。

瞿鸿机:可我错了!夜太黑了,道德操守只不过是一丝烛光,只能照亮一个人眼前的路,顶多再拉上一个你!可是道德的烛光,挡不住人家的明枪暗箭哪!

吴毓鼎:那不怪老师,那是学生一时不慎!

瞿鸿机:不不不,这和你没有关系,你仔细想想,咱们和庆王、袁世凯斗,人家是打得什么牌,咱们又打得什么牌,咱们打了一张叫“整肃吏治”,表面上看,正气凛然,昨儿个我才想明白,老佛爷不看重这个,她也不在乎你贪污腐败,可是你跟她离心离德呀,那你就是死定了!这一点,这么些年,咱就没有想明白!你看看人家,玩着、闹着,又搞女人又捞钱财,可是政治上永远正确,屁股坐的永远是那正确的地方,那才是真高!

解析:清朝统治集团一直都以满人为主,只有在最初打天下和后期守天下时重用过汉人,瞿鸿机一介书生居然要扳倒当朝亲王,到最后也只能是惨淡收场。

阎敬铭

话好说,事不好做。

解析:回怼慈禧太后,简单明了。

荣禄

袁世凯:中堂,世凯知道这世界上有多种恩情,有父母之恩,作儿女的必须报答;有手足之情,做兄弟的可以偿还。可有一种恩情,无论做什么都难以为报,它比天高,比海深,那就是中堂对世凯的恩情。若不是中堂大人,小站,戊戌——世凯的脑袋已经掉了两回,哪里还有今日?

荣禄:感情、恩情、山哪、海呀,这是娘儿们说的话,哪儿来的那么多的情义啊。

袁世凯:中堂还是不信世凯的这颗心?

荣禄:我该信吗……慰廷,你心里清楚,我不会改主意!就是太后,我想也清楚,找一个德才双全的人,难哪!你是有才干的!

袁世凯:中堂大人,快好起来吧,世凯永远跟着您!

荣禄:去吧,去庆王府吧!

走吧,走吧!

记住,庆王爷,爱银子!

解析:荣禄是晚清满洲贵族里最具才干的人之一,曾力主收回被汉人掌握的兵权,虽然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遭受重创,亦不能否定其价值。他对晚清局势洞若观火,对袁世凯的为人也一针见血,然终不能扭转大局!

对于一个纯粹的政治家来讲:感情确实微不足道,他自身也和满洲贵族实行政治联姻以保全自己的地位(末代皇帝溥仪的外公、摄政王载沣的岳父)。

“我该信吗?”从个人主观意愿上完全不信,但受制于客观环境没有办法。走到人生尽头仍然施尽最后一点恩德,希望袁世凯可以念在以往的提携之恩忠于大清或者为大清多尽一份力。终究是:时势造英雄多一些,满清贵族对袁世凯不是没有防范,而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如不依靠袁世凯,大清恐怕会灭亡的更快!

同时,袁世凯心里对:李鸿章、荣禄、张之洞这些人怀有一些钦佩敬仰之情,而面对只爱银子的奕劻则是不屑一顾。

慈禧

不怕做错事,就怕用错人。

解析:人在事前,人是做事的根本。

奕劻啊,咱大清要是真给糟蹋得亡了国,你那财还从哪来呀?

解析:封建专制政府难免受少部分人利益所左右,把握一个度即可,但是超过一定度则会坍塌。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刚才看到的那些个鬼把戏全是假的,骗不了我,可那一条条精壮的汉子是真的。若是不能善加利用可不得了,那可就是洪水猛兽啊!可要是用好了呢,起码是几十万的人力!若真是外交上跟洋人谈崩了,真的打起来,他们至少也是能消耗洋人弹药的炮灰。

解析:义和团图的是慈禧的银子,慈禧图的是义和团的命。

小事随它去,大事别糊涂。

解析:“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很火,但是客观一点看,既然已经能影响到成败便不再是细节,事情总有轻重大小之分,分清主次是做事的前提。

谁要是让我这个生日过得不舒坦,我就让他一辈子不舒坦!

你们别老惦记着节流,这儿省点,那儿抠点,还得开源,想法子去弄钱。

变法自然是要变新,但是,维新也还是要知旧,虽说是破旧才能辟新,但是没有旧,这新又从何而说呢?

这真话也得看怎么说。有些个话可以在大庭广众里讲,有些个话就只能是在家里关起门来说。

要是连我也杀了,他们(八国联军)朝谁要银子去。

事嘛,做好做坏,没什么了不起的,可人你得跟对了。

杨度

谈何容易,你那个共和国的蓝图哪来的?美国,可人家只有100年历史,还是个移民国家,文化是新的,从头搞共和没问题。咱们国家成吗?皇权统治几千年,中国习惯有个皇上,要想建立宪政国家,也得在皇权上打基础。

解析:

拿破仑:人人都希望我成为华盛顿,希望我建立一个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可是他们不知道,美国之前是没有历史的,而法国有一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残余……之后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走向失败。

只有一个“诚”字可以聚拢人才,只有一个“公”字可以号召天下。

解析:曹操和袁绍在讨伐董卓时有一段对话,

初,绍(袁绍)与公(曹操)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历史再一次重演。

孙中山

孙文:萧乡长,你有孩子吗?萧乡长:有啊,有儿子有孙子有好几个呢。孙文:你要不要他们上学?萧乡长:要啊,要上学啊。孙文:好,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的孩子不识字,所以不要上学堂。你怎么说?萧乡长:胡说八道,正因为不识字才要上学。孙文:对呀,所以有人说老百姓的素质低,不可实行民权,这就跟孩子不识字就不用上学堂一样的荒唐可笑嘛。

解析:以极其简单的语言论述了民主共和的必要性,等于回答了杨度的问题。

思想之药三味——自由、平等、博爱。制度之药三味——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天下的事情,不怕不能够实行,就怕没有能够实行的人。

平民:皇上!(跪下行礼)

孙中山:我不是皇上,是总统。

平民:皇上又改称呼了?

天下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田沫

我们当记者的,有句行话:见官大半级。

总结

这些台词大多:言简意赅、微言大义、通俗易懂、寓意深远!即便是现在看也丝毫没有褪色!《走向共和》无愧于史诗巨制这一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