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是魏晋大诗人陶渊明晚年的代表作品。《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文,是散文,比较著名,人人皆知;《桃花源诗》是《桃花源记》的正文,是长篇叙事诗,写得非常好,可是读过的人不多。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珠联璧合,又相对独立,读来并无重复之感。《记》通过渔人发现、入住、离开桃花源,然后渔人背约,再寻桃花源。从中可见渔人为一俗人。《诗》则是以诗人之眼观桃花源,对桃花源作深入揭示,并表达出对桃花源的赞美和向往,自成一片新天地、新境界。《桃花源诗并记》,堪称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篇文章,从中可以找出渔人再寻桃花源,而找不到桃花源的真正原因。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篇文章是陶渊明通过渔人的行踪,从外部描写桃花源中人们的安乐祥和、自由平等、和谐相处、相亲相爱的美好生活。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打渔为生。他沿着溪流行船捕渔,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林尽水源,发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洞里仿佛有亮光。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在田里愉快地耕种劳作,老人和小孩也都安适快乐。
村里有人看到渔人,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进行了回答。于是就邀请到家中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其他人听说了,都来打听消息。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告诉了他们,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知道有魏晋两朝。其他的人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住了几天就离开了。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要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来后,找到船,就顺着来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回到郡城,到太守那里报告了自己的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渔人沿着标记去寻找,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不久却因病去世了。后来就没有人再提及此事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开始是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当听到外面世界发生的情况,他们有所犹豫,到渔人离开时,他们交待“不足为外人道也。”然而渔人却“处处志之”,后来又带人寻找。桃花源中人感到了危机,首先是渔人背信弃义,带着那么多人来找,如果让渔人再次找到,他们就不得安宁,也可能要象外面的社会一样,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因此,桃花源中人有了防备,关闭了向外的通道。这从《桃花源诗》中可以得到印证。
《桃花源诗》
【魏晋】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这首长篇叙事诗是陶渊明从内部描写桃花源中人们遵从传统、自由自在、平等友爱的理想社会,比《桃花源记》描写得要细致入微。
自从秦始皇悖逆人道,贤者便纷纷避世隐居。为避秦乱,夏黄公、绮里季等四位贤人到商山隐居,称“商山四皓”。那时候,桃花源的先民们也离开了喧嚣嘈杂的世界。初来桃花源的足迹渐渐湮没了,道路荒芜消失。
桃花源中人相勉努力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竹采用犹有馀荫,五谷能够及时种植,没有横征暴敛、徭役、战乱的干扰。春收蚕丝,秋收粮食,没有官家征税。桃花源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虽说荒草掩路,可是阻隔的只是与外界的交通,桃源人之间,却是常来常往,交情至为淳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好。礼法、服制都保持古风。孩子们天真活泼地唱着歌,头发斑白的老人也在欢欢喜喜地往来游玩。
桃花源中人从草木的发芽生长与凋落,便知道春秋之变化。虽说没有日历,一年四季都是清楚的。简朴的生活快乐有余,哪里用得上什么智巧呢!智巧尚且不存在,欺诈权谋就更谈不上。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从秦到晋,桃花源的奇迹一直隐藏了五百年,由于渔人的出现,一时敞开了它的神密世界。桃花源中人民民风淳厚,外面的世界风俗刻薄,桃花源人与世间庸人不是同源,因此就立即封闭了桃花源通往外界的山间小洞口。试问凡夫俗子,桃花源怎么能让你们进来呢?不能的。你们与他们属于两个世界。我才可以和那里志趣投合的人们一起生活。
桃花源村是一个质朴自然的世界,一切都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确定不想让外界打扰,一旦被太守找到,桃花源中人可能就会不得安宁,就会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来欺压他们。到那里,桃花源就会象外界一样,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环境中。这是桃花源中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敞开了,当了解到外面的残酷的现实后,又坚决果断地关闭了。这是明智之举,让人佩服桃花源中人的高瞻远瞩和先见之明。
从渔人发现桃花源至今,已有1600多年了,现在桃花源是什么样子?是依然美好还是已经消亡?不得而知。
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魏晋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