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素来有个说法,“十旦九生一净难”,这里说的“生”更多意义上指的是老生,肯定不包括小生。当家行当生、旦,名家都是一批一批的。如“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四小名旦”,“一净难”的花脸也是鼎足之势,金、郝、侯后有裘、袁、王,而小生历来都是一枝独秀。
“清同光十三绝”中有徐小香,徐之后有程继仙,程之后有姜妙香,姜之后有叶盛兰,一直到如今的叶少兰。
(十三绝之一的徐小香)
这之间也穿插有其他小生演员,
1:如与徐小香同期的龙德云,其高调本嗓的唱法世称“龙调”,因这种唱法对嗓子要求太高了,终至无人继承。唱法倒是融汇到小生声腔中去了。
2:晚于徐小香而早于程继仙的王愣仙以及票友下海的德珺如。
3:姜妙香与叶盛兰之间还有一位小生名家俞振飞,与叶盛兰一师之徒,但基本是京昆两门抱,且略向昆曲偏斜,毕竟俞的本工就是昆曲,京剧更多过是副业,因此俞振飞的小生念、做为主,能演袍带小生,翎子小生基本没有,《玉堂春》之王金龙可以,《辕门射戟》吕布之类就难为他了,嗓音关系正经大段唱功似乎也不灵。
所以小生200多年来,呈一脉单传之势。其中也有不同时期名家,朱素云、金仲仁、茹氏兄弟、萧润德、于万增、刘雪涛、张春孝等,水平虽高,但多处于配角地位,少有唱一出小生主角戏的机会,如《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白门楼》之类。
(朱素云与杨孝亭《虹霓关》杨孝亭即是杨宝忠之父)
真正对京剧小生行当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当属程继仙、姜妙香、叶盛兰三位大师。
1:程继仙
程继仙是鼎鼎大名程长庚之孙,由于嗓音条件一般,没有继承前辈的老生,小生也不以唱功取胜,风格继承徐小香一路,但不论武小生、官生、穷生演来惟妙惟肖,念、做技艺炉火纯青。与王瑶卿先生录有《能仁寺》一剧片段,可供参考
2:姜妙香
姜先生初习青衣,成名尚在梅兰芳之先,颇受欢迎,最终累坏了嗓子,好转后不复当日,无奈改学小生。其演唱用小嗓、念白大小嗓结合的“姜派”,无论是《玉门关》还是《四郎探母》巡营的“小生娃娃调”,按情行腔,声随词变,特色鲜明、耐人寻味。姜先生可算小生行当承前启后艺业卓著的大师。能与梅兰芳先生合作46年,也从侧面反映出他艺术水平之高度。
(姜先生与梅大师)
3:叶盛兰
叶派小生是当今小生行当第一流派,所有小生分支无一不好;唱、念、做、打、舞、武无一不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叶盛兰是京剧史上唯一一位小生挑班的演员,主要上演全本《罗成》、全本《周瑜》、全本《吕奉先》等。少兰先生则更是公认的艺术成就最高的叶派继承人。不做过多表述,更想说的是叶少兰小生之外,特别是当前活跃在一线的小生状况。
(叶盛兰于连泉)
前些日子看了一段视频,李宏图的《群英会》,按说年近60,正是演员最成熟的黄金年龄,且是少兰小生入室弟子,顶着当红小生之名头,这出叶派代表剧目之一,理应演出甚高的水准才是正理,但看了之后觉得很失望。
(李宏图之周瑜)
这出《群英会》本无多少唱段,雉尾小生应工的周瑜以念、做、舞为主,也许正是没有演唱来“一白遮百丑”吧,李宏图的这出戏简直不忍卒睹。台上的周都督,咋咋呼呼,一惊一乍,上蹿下跳,哪有半点大都督的气定神闲风度。
还拿周瑜当《八扇屏》里的小孩子了?
京剧中的周瑜一般都是由小生应工,我记得看过一出天津京剧三团演出《丧巴丘》,周瑜用的是武生。演员叫曹铁生,天津老观众应该记得。而诸葛亮多是用老生扮演,这就容易给人一种年龄上误会。其实周瑜的岁数要比诸葛亮年长。诸葛亮27岁出山。54岁病死,可以说忙了半辈子,闲了半辈子,此时的诸葛亮尚不满30,而36岁死亡的周瑜此时早已年过30,绝不该如此毛躁。
李宏图的周瑜从表面上看,基本遵循叶氏父子的路子,这地方叶盛兰“掏翎”我也“掏翎”;这地方叶少兰冷笑我也冷笑,看似没毛病,其实演员根本没入戏。叶盛兰先生演出设计的动作,是根据剧中周瑜的身份、性格结合剧情来的,自有他“理所当然”的领悟。而这些后学者,不去领会人物、剧情,只是机械的模仿前辈表演程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李宏图的《群英会》即是如此,他在台上卖力的表演的根本不是周瑜,而是在演叶盛兰。
姜派小生这些年来靠着名票钱江先生、弟子杨小卿等支撑门面,似无后继者。而叶派作为盛行流派,李宏图、江其虎、宋小川等作为叶少兰弟子,人数不少,水平不------那个。
明扬51,原创首发,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