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方言 武乡方言词语数量繁多,英华杂陈,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一绝其在语言表达中生动简洁,形象鲜明,让人耳目一新,细品则回味良久,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长治方言惯用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长治方言惯用语(长治武乡方言成语)

长治方言惯用语

武乡方言

武乡方言词语数量繁多,英华杂陈,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一绝。其在语言表达中生动简洁,形象鲜明,让人耳目一新,细品则回味良久。

●武乡方言俗语富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中可以窥见武乡的历史、文化、风俗等许多信息,值得玩味。例如:

五黄六月——农历六月建未,五行属土,《尚书•洪范》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色中土主黄,故曰五黄。又五黄为都天大煞,主灾难病魔,所以称之为五黄六月,含厌恶之意。

界里界甲——里甲为古代社会基层组织,明清之际,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下辖十甲,每甲置钱粮多者为甲首,领十户。本地人群居住零散,一个里常是散布很远的几个村落组成,故而始有用此语来表示相距较远,做事不方便。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溯其源头,因为古代有不孝瓮姑、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等七出之律,八为“分”字之头,分即分离,均为女性所忌讳者,遂有此语,遂有是俗。

●武乡方言有许多四字习惯用语,形象生动,简短精辟,内涵深刻,易记易用。这一部分词语称之为成语实不为过,只是其流传范围相对小而已。如:

简纲节段——简:简单,不复杂。纲:提纲。节:简略。段:段落。指写文章或说话简洁明了,不冗长拖拉。

识谨识让—— 谨:恭敬。指懂得恭敬别人和谦让自己。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可以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圪辵圪趄——辵:停停走走。趄:行而不进的样子。形容因畏惧或犹豫,行动犹豫迟缓的样子,这个词非常传神的表现了这种动作和神态,

三家失靠——形容人事分工不一,相互推诿现象。谚语“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现代汉语中常常缩为“三个和尚没水吃”来使用,而武乡方言则用四个字来表达,相比较而言更加精炼和深刻。

武乡方言里的生僻字

●武乡方言中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品之另有一番体味。如:

死眉瞪眼——比喻人死板不灵活,不能应付。《红楼梦》第一百十回:“偏偏那日来的多,里头的人都死眉瞪眼的。凤姐只得在那里照料了一会子。”这个词现今仍然在武乡方言中经常使用。

一是一,二是二——形容做事认真,分的清楚,丝毫不含糊。与成语词典中的“丁是丁,卯是卯”字面虽然有所差异,但语感、意义完全相同。

抛家舍业——抛开家庭,舍弃家业,到外生存的意思。与成语“背井离乡”意义相近,一“抛”一“舍”两个字把其中的感情色彩表现无遗。

蹬脚剁手——形容人着急生气的样子。急得又蹬脚,又剁手的,生动形象,堪与《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写贾琏的“杀鸡抹脖”相媲美。

●有一些现在已经很少用或者已经消失不用了的词汇,在武乡方言中仍然被广泛使用着。举例如下:

夜来——夜来即昨天。元杂剧《度翠柳》二折:“夜来八月十五日,你不出来;今日八月十六日,你可出来。”

觳觫——恐惧得发抖的样子。《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指牛)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毷氉——烦闷,烦躁。明 汤显祖 《紫箫记·及第》:“笑从前,笑从前,文章几篇。高头院,高头院,毷氉打遍。”

黑脏不汏——又作日脏不汏。指很脏了也不洗一下的意思。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淅,汏也。释诂曰:汏,坠也。汏之则沙砾去矣,故曰坠也。”“汏,今苏州人谓摇曳洒之曰汏,音如俗语之大。”

●武乡方言中还有一些方言词语,让我们可以明了词语词意的发展、演变过程。比如:

软凹圪嫩——凹指塌陷。①物体太软太嫩。②指人体质羸弱,身体不佳。③性格懦弱怕事。其中①是本义,②是扩展义,③为引申义。三种意义并存。不过这样的词语不很多。

●在武乡方言中有一部分词语,想象奇特,幽默风趣,兴味盎然。例如:

急臀火燎——臀,屁股。形容着急得似火烧屁股的样子。非常可笑,却又非常形象,与“热锅上的蚂蚁”相比较粗俗是粗俗了许多,同时也精炼许多。

嘶声揭瓦——形容尖声嘶叫,能把瓦片揭下来。奇妙的想象,令人赞叹不已,不禁想起了那个“响遏行云”的词来,意境一雅一俗,其情感倾向也明白不过。而与“余音绕梁”可谓是一对天然绝妙的反义词,堪补汉语词汇之缺憾。

搊——手扶住或一端用力向上使物体立起和翻倒。同样的一个字,竟然可以表达意义相反的两个意思。就如同“买酒”、“卖酒”同是一个“沽”字一样,不由感叹:汉字真奇妙!

干大瞎愣怔——干:徒然。怔,呆。指徒然样子大,又瞎又愣又呆。几个词简单的放在一起,颇有点“枯藤老树昏鸦”的手法。呵呵,武乡骂人的词语都搞得这么有意趣。

你能看懂几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