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人未有自致者也 ,必也亲丧乎,指人只有在遇到亲丧的时候,才会不能自已,并且会做出极致的事情。孟子又说;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指丧葬礼仪是被看做施行王道的重要措施之一。古人认为丧葬礼仪是孝道的重要环节,更是自古礼乐文明中的核心,所以封建社会对丧葬文化的发展逐步系统化、程序化、隆重更隆重。

先秦儒家的丧葬观(王道之始必也亲丧)(1)

一 以宋为例,宋朝丧葬文化发展完备的成因

宋朝的丧葬典礼文化在封建社会丧葬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既沿袭了汉唐之制,又在基础上再发展,将其制度化、程序化、隆重化,即宋朝时期的丧葬典礼等相关文化是有深探之必要的。宋朝时期的丧葬文化发展和丧葬典礼更为完备的成因大致有三。

1、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可以顺利推行仪制

宋朝时期,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都十分重视丧葬礼仪,据记载宋太祖、宋太宗颁布诏令,以身作表推行传统丧葬仪制。开宝三年的十月宋太祖下令开封府,明令禁止皇家丧葬典礼仪式采用道士或其他江湖异士装扮奇特在仪式前招摇过市,皇家如此民间百姓更甚。

太平兴国九年年间,宋太宗下召令;访间如若有丧葬之事,但凡有举行乐曲,善做文章的家户必定重处以儆效尤,从此但凡有犯此者就按不孝论处,朝廷命官和民间长者,邻里之间要互相提醒提前预防,所在的官吏若如已经察觉,但不用心处理,必定将官吏处以连坐之罪。封建统治者如此以身作则颁布诏令,在前是绝无仅有的,这样的举措对丧葬文化的推动是起必然作用的。

先秦儒家的丧葬观(王道之始必也亲丧)(2)

2、律法制度的形式保障

两宋时期,封建王朝将有关丧葬典礼仪制的有关事项写入律法制度规定中,按照律法条文对违反相关丧礼者处以重罚。政和三年宋徽宗下令制定了“政和五礼新礼”说道;下召开封尹等官吏着手编著丧葬仪制,制作出刊本书籍发放给各地县衙命官,让其再下放到民间百姓手里,知晓通理丧葬仪制,若如有不奉行者将以罪论处。

太平兴国七年时期,宋太宗下令命复位士李昉等人制定庶民等人适用的丧葬制度,使民间丧葬有法可依。

据宋刑统记载的十恶中便有关于丧葬的罪恶;“谋大逆、不孝和不义三者,谋大逆是指谋划摧毁宗庙、山陵和宫阙者,罪重者可以处于死刑;不孝指在父母、祖父母丧期时,自行举行婚娶之吉事者依律法处罚;不义者是指在夫的丧葬期间,又着释服改嫁享乐必也会受处罚。”

这种以律法形式制度丧葬礼仪,算是封建王朝强制推行丧葬仪制,但也为丧葬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助力,让国民自觉认识到丧葬的严肃性,必遵循丧葬仪制。

先秦儒家的丧葬观(王道之始必也亲丧)(3)

3、司马光、朱熹等人的影响

北宋司马光及南宋朱熹为规范和构建当时的丧葬礼仪,并分别撰写了书仪、家礼两部著作,将民间丧葬事宜和皇宫丧葬典礼都囊括其中,被当时的文人墨客所读所畅,向周边世人传播,使丧葬文化根植于宋时国民心里。司马光和朱熹所代表的思想文化对丧葬礼仪的推行影响颇深,皇宫贵族的推崇加上制度上的规定本让社会上下都加以严肃对待,文人大家所倡导的丧葬文化对国民再加以思想上的熏陶,致使丧葬文化成为封建社会礼仪文明的核心之一,也为古人在表达孝道的途径上蒙上肃穆的色彩

先秦儒家的丧葬观(王道之始必也亲丧)(4)

二 宋朝时期丧葬文化中典礼的完备考究

要说宋朝丧葬文化的完备,自然会说丧葬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为讲究的丧葬典礼,所谓典礼是指各种盛大的礼法仪式。对于宋朝时期的丧葬典范就是在严格的尊卑贵贱等级之差中形成了更有原则性的等级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就社会国民分为了皇帝和宗室,品冠和庶人三个阶级,三个阶级在丧葬典礼的行节程序上有所不同。

1、初丧

宋朝丧葬礼仪内容中可分为;初丧、治丧、出丧、墓葬、丧祭五个行礼程序阶段。初丧是丧葬礼仪的第一个阶段,又可分为;初终、宣遗制、招魂、护丧、易服、讣告、辍朝、奔丧等八个小礼节。初终指病人刚刚寿终,这一节在宋时多是在说临终之人在病情危重或自觉不能康复时因搬卧、迁居到正室安静等待。

宋朝时称为“屏退妇孺,死于適室”。宣遗制指皇帝或皇太后在临终后由宦臣宣读遗诰,也就是现今的遗嘱,不过这一礼节只限于皇宫贵族这一阶级。

招魂指在人气息断绝之际,用极其轻微的丝薄或棉絮放在临终人的口鼻处判断其是否断气,若如断气便命人双手拿临终者衣物在房屋顶上跳舞并大喊三声某人回来,再将衣物盖在临终者身上便罢。护丧指在临终者死后,确定丧葬典礼中丧主、主妇、护丧等人。易服指临终者在招魂后确定气绝,其家属便换上素雅之服。讣告指将丧讯告诉亲朋好友等相关人士。辍朝是指皇宫贵族若如有人遭遇不幸,皇帝便按规定不在正殿处理政事,而转取后殿。奔丧就是指听闻丧讯后应立马去参加丧礼。

先秦儒家的丧葬观(王道之始必也亲丧)(5)

2、治丧

治丧是宋朝丧葬典礼中的第二个环节,其又含;沐浴、饭含、袭 、置灵座或立魂帛或设铭旌、治棺椁、吊丧、赙賵、小殓、大殓成服和朝夕奠或朔望奠或荐新奠等十个礼节。沐浴是指讣告一出,便要为临终者沐浴着装,事后将沐浴水和衣物用品埋于土里。

饭含是指在临终者口里放入玉、米、贝等食物,司马光在书仪中提到;宋时含钱将如同前朝含贝。置灵座、立魂帛、设铭旌是指摆放用于放置灵柩、魂帛的椅子和摆放杯子、酒、香炉等供奉之物的桌子,并将桌椅上放置编织的白绢和安放用深红色布写有灵柩署名的旗帜。

治棺椁便是指为死者置办棺木。吊丧是指亲朋好友来祭奠,吊唁死者。赙賵是指吊丧者在丧葬典礼上为死者家人赠送财物从而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小殓师指在死者死后第二天为死者穿寿衣。大殓成服是指将死者的尸身放入馆内,不可相见。最后便是死者成服下棺后,设灵柩灵碑每日早晚进行祭拜,每月初一,十五设盛嗣进行哭墓,在每年蔬菜瓜果丰收的时节,也要设食飨祭拜。

先秦儒家的丧葬观(王道之始必也亲丧)(6)

3、出丧

出丧是宋朝丧葬典礼的第三个环节,包括;卜宅兆、葬日、治墓、掩攒宫、启殡朝祖、祖奠、遣奠和发引送葬等。卜宅兆、葬日是指为在死者下葬前用卜笠的方法选取死者下葬的地点和下葬日期,治墓是指为死者亲人整治墓地,选取墓地后除为其挖墓穴外还要打扫墓地周围、立碑、准备下葬的物品等事宜。掩攒宫是指逝者死后到位其选山陵造墓穴的这段时间,逝者与其棺木所放之地,皇宫贵族阶级称为宫殿,品冠和士民阶层会根据其经济实力来选择所放置地。

启殡朝祖是指在下葬吉日选择好后,便要停柩等待吉日的到来,启殡是出殡的第一步,将灵柩搬出挪至正厅正殿,面朝祖先的朝向摆放移出。祖奠、遣奠是指在皇宫贵族在下葬之前要设迁祖奠和大遣奠,所谓祖奠就是下葬前的饯别,宋朝国民极其重视祖奠,视死后为出生,所以死后也要向出生后那样饯别,并且祖奠是宋朝丧葬典礼中最重要的礼节。发引送葬是指在遣奠后,棺柩离开安放之处前往墓地下葬,也就是出殡,发引是出殡的开始,灵柩前往墓地过程中送葬者在前牵引,以保平安顺利。

4、墓葬

墓葬是宋朝丧葬典礼中第四个环节,包括陈明器和下葬两个礼节。陈明器是放置于墓葬中的随葬器物,这是下葬准备工作的最重要一项。明器又称冥器,是专门为随葬所制作的器物,大多做工较为粗略。随葬器物形制多样,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饮食用品,梳洗、梳妆用品,享乐、娱乐用品等生活日用器物;

二是牲畜、奴仆、侍女等逝者身前所用所遣的替代品,列如动物甬,人甬;三是专门为丧葬而随的象征之物,如土地买卖劵等。据记载南宋成都墓曾出土过陶俑四十九件,其中武士俑四件,文官俑二十八件,女侍俑三件等等。

由此可见宋朝国民重视事死如同生前,要像侍奉生者一样侍奉死者,所以将逝者身前所用的生活日用品,器物随葬,还将生前所随的侍从等烧成陶俑一并随葬。下葬便是灵柩入土,逝者安息,逝者以男女有别之分,先将棺木埋于土中,再依照丧葬礼仪将随葬物以此放入,按律按章履行丧葬典礼。北宋时期将下葬又称为掩皇堂,南宋又将其改为掩攒。

5、丧祭

丧祭是宋朝丧葬典礼的最后一节,其有题虞主、反哭、虞祭、卒哭、祔庙、小祥、大祥、禫等八个仪节。题虞主是指在逝者下葬后还需将逝者的灵魂召唤回家,并且题虞主这一礼节在书仪和家礼两部著作中也有相应的具体礼仪措施。

反哭是指安葬完逝者后要回家行“迎神而返”之礼,也就是说因再也见不到逝者而痛哭流涕,这也有惶恐逝者灵魂无处安放之感。虞祭是有安定逝者之灵魂丧葬仪式之说,宋朝对于虞祭的规定相当严格,民间百姓虞礼必须在下葬当日完成,如若有特殊情况也要在三日之日内完成,而皇家丧葬中有九虞祭的规定这都为的是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卒哭也就是哭祭,卒哭是在三虞祭后举行,意味不要做无意义的哭泣,悲哀悲痛时在朝夕间哭泣即可。小祥是指逝者去世后一周年的祭礼,宋时明确规定小祥要在逝者逝去第十三个月举行,为逝者的第一个忌日,而大祥就是指逝者去世后两周年的祭礼,宋朝礼制同样将其也做了规定,说大祥应在逝者去世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禫是除去丧服的祭礼,宋朝时期规定其在大祥后的两月半,也就是第二十七个月即可。

三 宋朝丧葬典礼仪制的特点

上文大致概述了宋朝丧葬仪制典礼中的五个环节,从每个礼仪环节中宋朝封建王朝又加入了十几个详尽的丧葬礼节,每个丧葬典礼的礼节都无一不显示宋人对丧葬文化的传播重视,不止是宋朝在封建社会上到皇宫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认为丧葬礼节是表达孝道重视仁孝的重要途径。宋朝丧葬典礼在自身发展和兼收并蓄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特质。

先秦儒家的丧葬观(王道之始必也亲丧)(7)

1、新创多个丧葬典礼礼节

在上述宋朝丧葬典礼礼节中可知,宋朝丧葬典礼礼节共有三十四个礼仪礼节,据史书记载前唐朝在丧葬典礼方面只有二十六礼节。将两朝的丧葬典礼礼节相比较更可知;除去治墓、祖奠、遣奠等九个礼节,宋朝丧葬礼节在前朝基础上又创新了宣遗制、辍朝、易服、卒哭、掩攒宫等多个丧葬礼节。不单单从形式,典礼上表达对父母亲族或逝者的哀悼,更从亲友朋属的心灵上阐述对逝者的敬意,列如卒哭等哭祭的首创,不仅仅是在仪式上表达丧葬,更是克制国民愚孝,作表面功夫,真正做到对逝者心存敬意。

2、士庶阶层已有丧葬典礼

礼记中说道;礼不下庶人,意思是从先秦时期开始礼乐等丧葬典礼礼节在士庶阶层是没有的,据古籍的记载,两宋之前是没有任何关于士庶阶层丧葬典礼的文字,但两宋起丧葬典礼礼节成为国民生活礼仪的常态,在关于宋朝的文献记载中有许多士庶阶层丧葬典礼的场景。或虽宋朝时期士人庶人阶层的丧葬典礼礼节并没有那么详尽,但丧葬文化也深植国民心中,可见宋朝国民重视养生丧死,嗔其远道,列如;夷坚志记道,北宋宣和年间京师有一妇人病逝,其家人按照丧葬礼节为妇人沐浴。

3、重视下葬之地和下葬之日

两宋时期,司马光在葬论中说过;今天人们丧葬之礼不同于古时,有阴阳两极等诸多禁忌忌讳,这与其子孙后代的贵贱、贫富、贤德、愚昧、长寿与否都有关系,若如此时此刻此地皆不可行下葬之事。由此可见,在宋朝国民的心里丧葬典礼仪制不仅是为了侍奉失去的亲人故友,表现孝道孝心,更是为了逝者子孙后代的前途命运,所以宋朝国民极其重视逝者下葬墓地和下葬时间。古人认为选择风水宝地和黄道吉日下葬逝者可以有助于其子孙后代的前途命运,长寿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