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作为亲人和诗人的李煜,却又有着极其细腻而丰富的感情,这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体现得相当到位。

比如,公元970年前后,宋太祖赵匡胤强迫李煜来宋“朝贡”,李煜害怕,但又不敢不去,于是派遣自己的亲弟李从善代己前去,果然,李从善被扣押在了汴京之中,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赵匡胤让自己的这位弟弟回国,遭到拒绝后,李煜对弟弟思念不已,经常痛哭流涕,他在一首《清平乐》中,描绘了这种思念亲人的感情。词曰: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小注:“柔肠断”,也作“愁肠断”。

李煜最悲伤的一首诗词(李煜抒发春景春情的两首千古名作)(1)

李煜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写下了对离家在外亲人的思念之情。开头便点明离别之情、伤春之感,并表达断肠般的心情,“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接着借用落梅的凄美表现哀伤之情,梅瓣如雪,既纯洁又凄冷,更何况还是落梅,一个“乱”字不仅表现了词人所见之景,也表现了词人凌乱的心情,一语双关,“拂了一身还满”,更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扫不尽的离愁之恨。

上片中,词人巧妙地利用周边景物,表现了感伤离别的春愁,而落梅如雪的景象,更显得纯洁无比,境界、格调均是一流。下片开始,集中叙述别来思念之情,无一句不含至情。

李煜最悲伤的一首诗词(李煜抒发春景春情的两首千古名作)(2)

古人有鸿雁传书的典故,但是在词人看来,“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雁来人未来,雁归人未归,即便是想在梦中相见,也因路途太过遥远,而变成了一种奢侈。词人这样层层铺叙之后,最后引出结尾两句,将感情推到了最高潮: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将思念之情比作那连天的春草,在更远处不断地繁衍滋生,更行、更远、还生,三个简短的词,却道尽深沉、绵密的悠长情思,其离情之深,由此可见,后来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与这里的两句,堪称异曲同工,只不过“一江春水”更加著名、流传更广而已。

李煜最悲伤的一首诗词(李煜抒发春景春情的两首千古名作)(3)

李煜这首词以离恨为中心,以春天为背景,层层递进地表现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愁情,笔法自然,比喻虽老却翻出新意,带给人极美的艺术享受。

而到了宋太祖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南唐亡国,后主李煜成为阶下囚,以俘虏的身份被押往北宋都城,从此开始了被囚禁的生涯。在以后的日子里,李煜以泪洗面,行动没有自由,言论被人监视,可想而知,其凄惨之状。

在这种背景下,李煜写下了无数思念故国、表达愁情的佳作,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等佳句,都是这一段时期的作品。

李煜最悲伤的一首诗词(李煜抒发春景春情的两首千古名作)(4)

某一年春天,李煜在庭院中欣赏春日景色,越看越觉凄凉,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词曰: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开头写春回大地的景象,“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春风吹来,庭院中杂草变绿了,柳树也生出了嫩叶,春风又来到人间了。可李煜满怀愁情,看到这番生机勃勃的景象,却悲凉地说不出话来,“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风弄竹声,新月初起,这些景象还是与往年类似,可是物是人非,自己现在的处境堪称凄凉。

李煜最悲伤的一首诗词(李煜抒发春景春情的两首千古名作)(5)

下片以歌舞引入,“笙歌未散尊罍[léi]在,池面冰初解”,笙歌未散,酒杯在手,起码没有人限制他喝酒,春天来了,池面的冰开始融化了,但词人的处境也会冰雪消融、春回大地吗?当然不是!

留给词人的,只有“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虽然歌舞如昔,但是囚禁的生活永远无法与帝王的生活相比,所以寂寞是无法排遣的,愁情是无法消除的,因此才有画堂深沉的感觉,而且,词人自知,自己满斌霜雪的光景再也不会有“春回大地”的这一天,所以充满了无限哀愁。

李煜最悲伤的一首诗词(李煜抒发春景春情的两首千古名作)(6)

这首词用语简单,写春回大地的景象,但是,在这生机勃勃的春天中却蕴含着词人深深地亡国之痛,以及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再美的春天,也不能减轻词人内心的痛苦之情。

李煜的这两首咏春之作,虽然表现的感情不同,但是其凄美程度,一般无二,王国维先生评价李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此言不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