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前87年

汉武帝(前156年7月14日-前87年3月29日),汉朝第七位皇帝,其母为关陇人孝景王皇后。

他于7岁被册立为储君,16岁登基,在位达54年。

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功绩显赫,和秦始皇被后世并称为“秦皇汉武”,被历代史学界和政治家们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汉武帝的思想积极进取,具为有前瞻性,为朝廷以至社会带了新思维,实得权力后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深远地影响着后世。

对内政策上,汉武帝用人唯才,开创了察举制并兴太学=。

他又颁布《推恩令》,削减了诸侯的权力及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

另外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对外政策上,汉武帝以强势态度积极地对付匈奴,发动第二阶段汉匈战争,先后收复了西汉初年的多处领土,不过终其一世未能解除秦朝以来匈奴于中国西北部的威胁。

汉武帝又大幅度地开疆拓土,先后在秦朝故土吞灭了东瓯国、南越国、闽越国,及卫满朝鲜及夜郎国等等,继秦朝后再次拓展了中国疆域。

同时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将帝国不论在民生、经济、文化或者军事上,都推上了空前的高峰,其在位期间被称为汉武盛世,为纵贯汉朝的极盛时期。

而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性情反复无常,而且迷信多疑,致使了巫蛊之祸。

驾崩前两年,汉武帝在轮台下道《罪己诏》,重拾文景之治时期的与民生息的政策,为后来的昭宣中兴奠定基础。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1)

1.1、孝武陈皇后:公元前120年

陈皇后(前2世纪-前2世纪),汉武帝刘彻第一任皇后。

陈皇后的名字在史书中没有记载,因志怪小说《汉武故事》及唐代类书《艺文类聚》称其名为阿娇,故后人称其为陈阿娇陈娇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2)

1.2、卫子夫:公元前87年

卫子夫,孝武思皇后,卫氏,名不详,字子夫,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

汉武帝刘彻第二任皇后,在皇后位38年,谥号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

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家讴[ōu]者。

汉武帝刘彻十八岁时去探望平阳公主时,看上了卫子夫,卫子夫因此得以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入宫,建元三年(前138年)封为夫人,元朔元年(前128年)册立为皇后,征和二年(前91年)在巫蛊之祸中自杀身亡。

卫子夫身驻汉宫凡49年,育有一男三女,即戾太子刘据、卫长公主、诸邑公主、石邑公主。

卫子夫一生恭谨克己,尽心尽力执掌宫掖数十载,令其夫汉武帝得无扰于省中琐事,为开创汉武盛世减轻了负担,其弟卫青及外甥霍去病则在汉匈战争中做出了伟大贡献。

二、汉武盛世:公元前141-前87年

汉武盛世,西汉的全盛时期,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

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在这一时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3)

2.1、年号:公元前140年

年号,指用于纪年的名号,一般由皇帝创立,缘起于汉武帝时期,后来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

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均受到影响,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4)

2.2、中朝:公元前140年

西汉朝官自汉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又称内朝。

《汉书·刘辅传》:“群臣莫知其故。于是中朝将军辛庆忌 ,右将军……俱上书。” 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5)

2.3、汉平南越之战:公元前112年

汉平南越之战,西汉时期,汉朝灭南越国的战争。

公元前112年,西汉出兵兼并南越。

公元前111年,西汉军队灭亡南越,战争结束。

这场战争后,南越并入汉朝。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6)

2.4、灭夜郎:公元前110年

夜郎,又称作夜郎国,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是汉朝时所谓西南夷中的一个国家,夜郎的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学术界的认识分歧亦很大。

有学者认为其位于今天贵州六盘水毕节一带。

关于夜郎国的记载主要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而根据考古的资料,一般认为其在中国的战国时代已经存在。

因为牂牁[zāng kē]江是今六盘水市与普安县的交界处,所以六盘水和毕节赫章可乐遗址这一片被认为是夜郎古国所在地。

湖南新晃侗[dòng]族自治县曾名夜郎县。

《史记》中记载夜郎是当时西南夷中最大的国家。

汉朝灭亡南越国后,夜郎国才开始入朝,武帝封为夜郎王。

《汉书》记载夜郎王兴在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时举兵反汉,汉朝派兵诛灭,夜郎国亡,改设郡县,直到宋朝还短暂的出现过夜郎县的称号。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7)

2.5、盐铁国营:公元前110年

汉朝的盐铁国营政策,始于汉武帝刘彻用桑弘羊之说,设榷酤[què gū]、盐铁(酒与盐铁官卖)之法。

建立官营盐铁事业,官营事业开始逐渐成为垄断事业。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8)

2.6、汉灭朝鲜之战:公元前108年

汉灭朝鲜之战,一场由汉帝国对卫满朝鲜在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发动的战争,战争以汉朝胜利,卫氏朝鲜灭亡告终。

战争起因为卫满朝鲜国王卫右渠阻止朝鲜半岛南方的辰国前往汉朝与汉朝取得联系并进行朝贡,汉武帝于前109年派军队,最终将卫氏朝鲜消灭。

卫氏朝鲜被灭后,卫氏朝鲜被并入西汉领土,汉在辽东半岛及朝鲜设立了汉四郡: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临屯郡。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9)

2.7、刺史:公元前106年

刺史,又称刺使,中国古代职官名,它本为御史的一种,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

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

“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为“御史”之意。

汉初省,旋复置。

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

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

“刺”,检核问事之意。

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它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10)

2.8、和籴法:公元前206年

和籴法】,是中国历史上对粮食供应进行国家管理的一种方法。

在丰收的年份或者粮食盛产地区,政府用低价收购粮食屯藏,来避免粮食歉收的时候出现饥荒。

此方法从汉武帝时开始实施,以后各朝代不同程度上都实行过,但此法经常遭到粮食生产者和商人的抵制。

宋朝政府用印刷的纸币(会子)强制采购民间的粮食,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11)

三、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前119年

张骞,西汉汉中郡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旅行家、外交家、探险家。

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两次被匈奴军队俘虏囚禁,历时13年终于逃回长安复命,从而成功开拓了丝绸之路。

因此伟大功绩,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取“广博瞻望”之意),封地博望(今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

张骞为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大汉帝都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12)

四、察举制

察举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确立。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的世袭制和后来隋唐的科举制,主要特征为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为官职。

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常科或岁举,如孝廉、秀才科。

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要求贡举的为特科、制科或诏举,如贤良、文学、明经、有道等科。

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

孝廉科是汉代最主要官员来源。

从察举科目的可以看出它是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注重声名取士,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

察举制是在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系统的选官制度,它对当时社会以及后来的选官制度产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隋唐时期,察举演变成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制。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13)

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34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从长安开始推行的政策。

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明确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天人感应等一系列君权神授、维护皇权专制和大一统的思想。

《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除此之外,董仲舒还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培养儒家思想熏陶下的新官僚人才,使得儒家思想把持了官员的选拔之路,是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的关键环节。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14)

5.1、太学:公元前179-104年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太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太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

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创立东汉太学。

永建六年(131年),汉顺帝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

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太学始创于西汉武帝时期,鼎盛于东汉。

其后,经曹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衰落,历时六、七百年,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我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15)

六、汉赋:汉中期

汉赋,辞藻华丽,笔势夸张,好堆砌冷僻字,表面富丽而艰深难读,是汉赋的特色。

左思《三都赋序》就说汉赋“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16)

6.1、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7年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7年),本名犬子,因慕蔺相如之人,故更名相如,字长卿,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一说为四川蓬安县人,西汉大辞赋家,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上林赋》,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

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5分钟读懂汉朝(汉朝二)(17)

6.2、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6年

东方朔 ,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 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

汉武帝即位,征辟四方士人。

东方朔上书自荐,拜为郎,后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等职。

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汉武帝前谈笑取乐,曾言政治得失,上陈”农战强国“之计。

汉武帝始终视为俳[pái]优之言,不以采用。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名篇,亦有后人假托其名作文,明朝张溥汇为《东方太中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