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袁崇焕被杀,历来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关于袁崇焕到底该不该死,一直是争议不断。一方面,认为崇祯愚蠢,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另一方面,则认为袁崇焕本就该死,且反间计属于子虚乌有!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袁崇焕该死的原因,虽说有多个,但都没有说出真正根源!

袁崇焕是谁杀的(袁崇焕因何被杀)(1)

“本不该死”的人被杀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提到袁崇焕的死,人们大多用了“冤杀”二字。一个“本不该死”的人被杀了,当然很冤。

“冤”从何来?普遍认为是崇祯中了后金的反间计。

后金的反间计之所以能够成功,与袁崇焕所犯“低级错误”有关:1629年,皇太极率10万骑兵,避开有明朝重兵把守的宁远、锦州一带,绕道辽西,顺利攻破喜峰口以西的长城防线,很快打到北京,并且把袁崇焕派去阻击的军队都干掉了。在关外的袁崇焕得到消息后带领人马增援北京,当他得知皇太极的军队越过蓟州正往西去时,却未采取任何措施,只是跟在其屁股后面,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攻占北京东面几个县城。

袁崇焕的打算是:把军队部署在北京外围,和皇太极在北京外围进行决战。

他的想法当然不错:在北京外围决战,至少可以避免对北京的破坏,北京的老百姓也可免受战火之苦。 但他没想到,这个打算却让被困在北京的君臣既惊恐又愤怒,认为他这是有意把战火往北京引,怀疑他不安好心。

这给皇太极实施反间计提供了可能,他们抓住两个明宫太监,让人假扮满清将军进行耳语,故意让被抓住的明宫太监听到:咱们和袁崇焕有密约,咱们的军队,实际上是袁崇焕引进关内的。然后皇太极把其中一个太监放掉,那个太监回去一汇报,崇祯皇帝便信了,认为袁崇焕谋反。

袁崇焕是谁杀的(袁崇焕因何被杀)(2)

袁崇焕是谁杀的(袁崇焕因何被杀)(3)

关于皇太极使反间计这件事,《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得清清楚楚: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关于这一反间计,细节就不多说了,简直就和《三国演义》中,周瑜设计,导致曹操杀蔡瑁张允一般无二,甚至细节都高度雷同。反间计是在对方内部有漏洞的情况下,才得以实施成功的,否则的话,即使是再高明的反间计都是难以成功的,这就像民间俗语说的一句话一样:“苍蝇不叮无缝之蛋”也就是这个道理。虽说人类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的愚蠢,但整个大明上下,愚蠢到这一种地步,也可谓举世罕见了。因此,这一反间计给人感觉不真实!

《明季北略》的记载更为详细:

“都中又喧言崇焕导虏入犯,上甚切齿。先是,虏出猎,掳我多人。中有二珰,上命侦崇焕者,亦被掳。虏视之,知为珰也,乃设一记,佯为袁遗书约犯边,答云:‘知道了,多谢袁爷。’又佯惊云:‘乃为珰闻,缚珰亟斩之!’又故遗一奴私放珰归。珰归,上其事。上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此言周延儒亲语余者,延儒久与虏比,虏每输情,故知其言不诬。”

还有一些人认为,崇祯皇帝之所以非杀袁崇焕不可,是因为阉党余孽的诬陷,皇太极的反间计只不过做了个推手。

袁崇焕的失误,使皇太极的反间计得以奏效。

问题是:袁崇焕是崇祯二年十二月被逮捕入狱的,为什么直到崇祯三年八月才以“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效,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的罪名被处死?

这说明,在长达八个月时间里,崇祯对是否处死袁崇焕是有犹豫不定的,或者说崇祯皇帝根本没有处死袁崇焕的打算,否则没必要拖这么久。通常来说,中反间计都是一时脑袋发热犯错,例如曹操事后就悔恨杀了蔡瑁张允!中间有8个多月缓冲,说反间计,这实在是一个推脱之词罢了。

既然如此,袁崇焕因何而死呢?关于这一点,历史学家认为这三个原因,就是袁崇焕被杀的导火索:(1)擅杀毛文龙,(2)在没有朝廷授权下,和皇太极议和,且还“市米以资盗粮”,(3)清军入关抢劫,督师袁崇焕竟然毫不知情(在十万清军入关之后,袁崇焕才获悉)!因此,孙承宗、王在晋、朱舜水等,对袁崇焕被杀,并不认为袁崇焕冤枉!

然而,这就是袁崇焕被杀的根本原因吗?其实也不是!其实,这二个细节才是崇祯皇帝的心病,即:(1)袁崇焕被抓之后,关宁铁骑不打招呼就走了,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皇帝,(2)袁崇焕被抓之后,崇祯控制不了关宁铁骑,无奈之下,让狱中袁崇焕写信给祖大寿,关宁铁骑才再度入关勤王!

袁崇焕是谁杀的(袁崇焕因何被杀)(4)

“关宁铁骑”

战斗力爆表的“关宁铁骑”,竟然不听从皇帝的调遣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什么? 让我们把目光转到一支名叫“关宁铁骑”的军队身上。

所谓的“关”,指的是山海关,“宁”指宁远。当时的山海关、宁远、锦州等地,是明朝抵御后金的重要防线。

所谓“关宁铁骑”,是指袁崇焕训练的一支骑兵,规模虽然不大,人数虽然不多,但战斗力极强,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位于“明末三大军”之首,另外两支是以孙传庭为首的秦兵和以卢象升为首的天雄军。

到了明朝后期,军队的战斗力普遍大为下降,但“关宁铁骑”似乎是个例外,是极少数能与满清八旗军正面交锋的军队之一。

“关宁铁骑”的打造,与袁崇焕的练兵思想有关:他“看不起”客兵。

“客兵”,也就是所谓的“外地兵”。袁崇焕认为外地兵很“脆弱”。俗话说好铁才能炼好钢,这样的兵是练不成精兵的,练不成精兵就打不了胜仗。所以他认为最好还是“以辽人守辽土”。

为什么他要高看辽人一眼?因为辽地民风彪悍,而且辽人善于骑马,是当兵的好材料。

袁崇焕尤其青睐归附的十万辽民,这些流民基本上与后金都有深仇大恨——任何人的家乡被人占了,都会恨占其家乡的人。

于是,他把他们当中的身强体壮者挑出来充实各军,同时对辽将进行大力栽培,其中就有祖大寿,并很快苦练出一支人数不多,但战斗力极强的骑兵。 这支被誉为明末最精锐的军队,后来被人们称作“关宁铁骑”。

祖大寿(?—1656年),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吴三桂的舅舅。本是明朝武将,后降清。

袁崇焕的最大悲剧,也许就是训练出了这么一支军队。 因为,这支军队只听他的,连皇帝老儿都指挥不动。

袁崇焕被抓的场面颇具“戏剧性”。 他是被崇祯皇帝让士兵用大筐吊进北京城的。 袁崇焕被吊进北京城后,崇祯皇帝就以通敌的罪名把他抓了,下了大狱。

与袁崇焕同时来到北京城外的,还有他的“关宁铁骑”。如今主帅被抓,浴血奋战多日的这支铁骑,带着一身血迹和满腔悲愤,返回关外。

“关宁铁骑”一走,皇太极没有了对手,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他们先是在卢沟桥干掉7000多明军,接着在永定门外把满桂等人率领的40000多人打得溃不成军,把4000名山海关援军杀得一个不剩。

皇太极的“疯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北京城外的明军已经全军覆没,再无一兵一卒,意味着此时的北京城完全不设防,意味着只要后金军愿意,一个冲锋就可以杀入北京城,然后血洗北京,大明朝无论君臣,想怎么抓就怎么抓,想怎么杀就怎么杀。

袁崇焕被抓后,“关宁铁骑”由祖大寿掌控。这位先森对皇帝老儿要他进京勤王的调令却视而不见,因为他只听袁崇焕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身为一国之君,居然调不动自己的军队,这使崇祯皇帝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感到不寒而栗。

先别管其他,把燃眉之急解决了再说。

“关宁铁骑”尚未抵达北京,仅仅是消息传来,就把皇太极吓尿了,立即撤兵。

完全撤走当然不甘心,不然之前的诸多努力全TM白费了。皇太极撤走了,但留下了其堂兄阿敏指挥的重兵,让他们守卫遵化、永平、滦州、迁安。

皇太极没想到,他前脚刚回到盛京,阿敏后脚也回来了。 原来,手握重兵的阿敏仅仅坚持了几天,就被“关宁铁骑”打得丢盔卸甲,阿敏算是运气不错,好歹捡了一条命,狼狈逃回盛京,其据守的关内四城复归明军之手。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遵永大捷”。

对于“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崇祯皇帝似乎不是高兴,而是深深的恐惧,因为拥有如此战斗力的这支军队,心中根本没有他这个皇帝,除了袁崇焕,谁也指挥不动。一支最能打仗的军队,除了主帅连皇帝的命令都不听,这对皇帝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为了消除心中的不安和可能的后患,唯一的办法是弄死他们的主帅。

“关宁铁骑”只听袁崇焕的,让崇祯皇帝感到恐惧。

袁崇焕被处死后,“关宁铁骑”也遭到肢解,被一分为三,祖大寿一部分,吴三桂一部分,其余被调进关内。 祖大寿那一部分和调进关内的那一部分,后来分别“死”于清军和李自成之手。

也许,袁崇焕至死也不明白崇祯皇帝为什么那么恨他,非千刀万剐不可。他和历史上不少军事天才一样,袁崇焕在政治上也是个“白痴”,不然,当初组建“关宁铁骑”时,他就应该意识到:一支只忠于主帅,连皇帝都不鸟的军队,实际上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杀死别人,也能让自己死于非命。

因此,袁崇焕被杀,关宁军不听中央调遣才是真正原因。

袁崇焕是谁杀的(袁崇焕因何被杀)(5)

封建功臣逆君王,

位高权重丧无常;

袁督不尊崇祯旨,

绑缚法场刀下亡。

功名是把双刃剑,

巅峰至极危险现;

关宁铁骑忠袁督,

无常带你阎王殿。

配诗:荷塘月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