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地理志》原文:

左冯[píng]翊 [yì]

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

户二十三万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万七千八百二十二。

县二十四:

高陵 左辅都尉治。莽曰千春。

栎阳 秦献公自雍徙。莽曰师亭。

翟道 莽曰涣。

池阳 惠帝四年置。嶻㠔山在北。

夏阳 故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禹贡》梁山在西北,龙门山在北。有铁官。莽曰冀亭。

衙 莽曰达昌。

粟邑 莽曰粟城。

谷口 九嵏山在西。有天齐公五床山、仙人、五帝祠四所。莽曰谷喙。

莲勺

鄜 莽曰修令。

频阳 秦厉公置。

临晋 故大荔,秦获之,更名。有河水祠。芮乡,故芮国。莽曰监晋。

重泉 莽曰调泉。

郃阳

祋祤 景帝二年置。

武城 莽曰桓城。

沈阳 莽曰制昌。

褱德 《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强梁原。洛水东南入渭,雍州浸。莽曰德驩。

徵 莽曰泛爱。

云陵 昭帝置也。

万年 高帝置。莽曰异赤。

长陵 高帝置。户五万五十七,口十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莽曰长平。

阳陵 故弋阳,景帝更名。莽曰渭阳。

云阳 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祠三所,越巫祠三所。

讲解及图示:

左冯翊,这里的“冯”读píng,本义是马跑得快;翊读yì,意思是辅佐。

左冯翊是汉代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在秦代和汉初,京畿地区的管辖权都归内史。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将内史分为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将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

左冯翊同时也是汉代“司隶”所辖的七郡(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司隶为汉武帝所设,魏晋时称司州。

后汉书冷门人物(汉书.地理志图解)(1)

西汉司隶的地域范围

后汉书冷门人物(汉书.地理志图解)(2)

左冯翊在司隶七郡中的相对位置

西汉末的左冯翊下辖24个县:

1.高陵县。因境内有地势高隆的奉政原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高陵县城西南一里。

2.栎阳县。秦献公和汉高帝时曾做过都城。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阎良区武屯乡古城村。

3.翟道县。治所在今陕西黄陵县仓村乡。

4.池阳县。因在池水之阳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二里。

5.夏阳县。治所在今陕西韩城市南二十里西少梁。

6.衙县。治所在今陕西省白水县东北南、北彭衙村一带。

7.粟邑县。治所在今陕西白水县西北。

8.谷口县。因在泾水出山谷之处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五十里北屯乡附近。

9.莲勺县。治所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来化镇村。

10.鄜[fū]县。治所在今陕西洛川县东南鄜城村。

11.频阳县。因在频山之南、频水之北而得名。是关中至北边的交通要冲。治所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西南古城村。

12.临晋县。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东朝邑镇西南二里。

13.重泉县。治所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南五十里重泉村。

14.郃阳县。因在郃水之阳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四十里。

15.祋[duì]祤[yǔ]县。治所在今陕西耀县东一里河东堡。

16.武城县。又名武平城或光武城。治所在今陕西华县东北十七里。

17.沈阳县。因在沈水之北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华县东北。

18.褱[huái]德县(怀德县)。县南有《禹贡》之北条荆山,山下有强梁原。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南。

19.徵县(征县)。治所在今陕西蒲城县西头乡避难堡。

20.云陵县。因有钩弋夫人之云陵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淳化县北铁王乡南古城村。

21.万年县。汉高祖十年(前197年)由栎阳县分出,与栎阳县同城而治。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阎良区武屯乡古城村。

22.长陵县。因有汉高祖之长陵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三十里。

23.阳陵县。因有汉景帝之阳陵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四十一里。

24.云阳县。有秦直道通往九原(河套地区)。治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四十里前头村北。

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左冯翊辖区共有人口917822人。其中长陵县有179469人。

左冯翊各县的地理方位如下图所示:

后汉书冷门人物(汉书.地理志图解)(3)

西汉左冯翊属县地理方位图

结合关中平原的地形来看,左冯翊的地缘结构如下图所示:

后汉书冷门人物(汉书.地理志图解)(4)

西汉左冯翊属县地缘结构图

由图可知,汉代的左冯翊辖区,主要是关中平原东部的泾河以东、渭河以北、黄河以西的区域。这一区域紧贴京兆尹辖区,向北联结朔方刺史部(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是京兆尹的腹心拱卫和防卫北方入侵的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