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龙在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创作感言中讲道:“幸得书界前辈指谬,推荐二王经典法帖以正书路,以《集字圣教序》为主,兼习《阁帖》及手札等。渐悟文雅平和雍容之正大格局,逐渐摒弃多年习气。”这样简单的道白,让我们对刘长龙的艺术之路有了清晰认知,他习书曾走过弯路,后来被人点拨,独钟魏晋,“渐悟文雅平和雍容之正大格局”,始有今天的艺术创作成果。

刘长龙所走过的路,并不是奇绝险峻之路,这条路是中国传统书论推崇的路,是当代书法家热衷的路,是当代竞技书写体制比较认可的路。显然,这条路走的人多,走通的人和没有走通的人也多。

刘长龙好像走通了,他在这条人人皆知的艺术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脚印。

刘长龙理解了二王书风所强调的技术要求,也体会到书写的难度。不管是从基础性的笔法、结字,到整体性的阅读感觉和观赏价值,二王书风的规定性设置了许多障碍。越过去,就会云开雾散;跌下去,就粉身碎骨。刘长龙是一部分越过去的书法家之一。

对书法最初的进入,必须达到对一个字和一行字的技术掌控,基于此,才能进入创作状态。刘长龙有了书法学习的精彩一跃,也就有了创作的信心,他开始寻求个体的突破,努力在一个狭窄的认知空间里锻造自己的笔墨。这时候,我读到他的行书李煜《评书》中堂,即刻陷入到他所构造的艺术情境。他所抄录的李煜书论,对我的书法判断影响甚深,这是充满艺术哲理的一段话:“善书法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刘长龙选择这段话作为自己书法创作的题材,从另外的侧面印证了他的艺术追求。人是有局限的,书法之美无法穷尽,取其一,或许就是重要的收获。那么,行书李煜《评书》中堂取得了哪些收获呢?首先,刘长龙此作一笔一画,坚韧、沉稳,他把自己长时间的案头积累变成另外的表达——沉默、独白,表达、呈现,既有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笔墨质感,也显现出书写者的精神力量。这种笔力,书录这样一段有分量的语言,两相应对,就有了一定的艺术深度。

行书风月诗书联简净、通脱,也是一幅可读可观的作品。“风月一庭为良友,诗书半榻是严师”,乃文人雅士的内心向往。刘长龙以粗辣的笔调传达缓慢的心境,一如一个人的冥思、参悟。款识简练,没有画蛇添足的冗长与琐碎。此作刻意与“展览体”保持距离,通篇是传统书法的本色,与传统书法的审美和文人的趣味颉颃一致。

行草《录旧作自论书俚句三则》中堂是刘长龙的“自选项目”,也就是应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征稿启事要求,选择自己的诗文书写。刘长龙书录自己的三首论书诗——七绝两首、五绝一首,均是针对书法学习、创作感受而言。与前两幅作品相比,此作书写的通俗性与形式感靠近“展览体”,似曾相识的语言结构和笔墨风格,有着明显的趋同性,让我感觉到刘长龙的书法在场,而作为书法家的刘长龙不在场。要知道,艺术个性是艺术家的精神标识,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特立独行的生命品质和充满朝气的精神向往。这一点,刘长龙懂得。他在创作感言中就此讲了一段话,我觉得这段话应该引起书法家们的注意。他说:“‘国展’这一竞技平台,具有一定的客观导向和评判准则,作品能入展应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仍须客观理解传统与时趋之宿弊,切须冷静思考把握创作,力避盲目跟风!”

看来,对于书坛、对于自己,刘长龙有着清醒认识。

刘长龙最新行书(评价刘长龙兰亭奖获奖作品)(1)

刘长龙 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

行草自撰《自论书》中堂

规格 240cm×120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