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专业的英语 做有趣的生活———,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该如何开始学习英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该如何开始学习英语(到底应该如何学习英语)

该如何开始学习英语

———做专业的英语 做有趣的生活———


作为一名二外日语,韩语四级的英语老师,每次看有关英语学习的问题,都会憋出一肚子话。奈何由于比较忙(也有比较懒的因素),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做一个系统的总结。终于,疫情让我过上了理想中“做四休三”的生活,得闲,把我的一些语言学习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语(任何语言)的学习根本上有两个维度——语法 词汇

关于语法

之前看到过一个帖子,问学英语是否要学习语法。我给出的答案是:需要。然而此种语法并非大众多认知的那种语法。大家想一想目前提到语法,大家想到的是什么?“主语“,“谓语”,“宾语”这些术语吗?难道这就是语法的本质吗?不是的,语法的本质是”规律“,是单词变换组合的方式,不同的变换组合方式表达不同的意思。这种规律在语言开始产生的时候就伴随产生,并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而“主语”,“谓语”,“宾语”这些都只是为了描述这种规律而给规律中的各部分的命名。就像你就是你,你的名字不是你,但是为了指代你这个人,给你进行了命名。所以学习语法的本质其实是掌握这种规律,当然掌握规律和熟悉名字并不矛盾,熟悉名字会让规律的描述变得简单,但是熟悉名字并不代表掌握了规律,要掌握规律也不一定非得知晓名字。比如,我可以在不知道一个人名字的情况下了解一个人,同样,你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也并不代表你了解了这个人。那么,核心问题,怎样才能真正掌握规律呢?(这里专指语法的规律,而非专业术语)

传统英语老师讲解语法

老王:“简单句分为7种(数字瞎写的,我不知道几种,没学过):主谓宾,主谓宾补……。主语是……, 谓语是……, 来造句!来,连词成句!!!”

即:运用专业术语来解释语法规律。不是说传统的老王讲的不对,而是说这样讲解并不科学,本末倒置。就如刚才所说,语法是一种规律,而规律的掌握在于理解,而非记住规律的名字。就像物理中的牛顿第一定律,你会背那个句子就代表你掌握了这种规律吗?并不是,只有你能够在各种现象(表象)中发现这种规律的存在你才能算是基本上理解了这种规律。比如,虽然我已经不会背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了,但是你给我道题,我应该大约还是会的。

那么?怎样算是掌握了语法的规律?

你能够在各个英语表达(表象)中发现他们相同的单词变化组合规律。而这种发现的实现一定是建立在对于大量表象的观察思考之上,这是掌握规律的根本方法。所以说,传统老师的语法课重点放在了用专业术语讲解规律上不是科学的授课方式,在我看来,语法课应该放在通过同类表象(比如定语从句)的输入来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同样,作为学生,在基础语法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同类表象的输入上,多看,多思考,遇到理解不了的内容无非有两种情况:一、原来没有见过,不知是何种规律,故不知怎么翻译。二、原来见过这种规律,但是此句话对应不到此规律上。这个时候我们求助老师的问题不应该是不断问“为什么是这样?”而是应该问“哪些表达还是这样?”。对于前者,你只需要记住这些表达一致的例子,总结规律,后面加以运用即可。而对于后面一种情况,当老师给出你例子之后,你可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或者你还是发现不了他们之间的一致性,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便是帮你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完成表现与规律的对接,进而你可以准确地运用这种规律去翻译这个句子。喜欢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换来的不过是老师用一堆术语再给你把这个句子描述一遍吗?

无论是从老师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的角度,作者(对,就是我),都只是想告诉大家,对于语法的学习,表象的输入积累永远都是第一位,而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自己便能够通过大量的表象积累自己发现理解其中的规律,从而免去专业术语的学习。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同学觉得自己从未系统地学习过语法,但是英语也很好的原因。不是他们不会语法,只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语法规律的专业名称而已。然而,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有此种语言天赋,有的同学即使输入了大量的表象,也不能自动地总结出其中的规律,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感觉自己读了很多书,背了好多句子,但是在做语法题的时候还是做得不好,而且语法不好非常影响写作。所以有些学霸的经验贴告诉大家:不需要学习语法,应该多读课文,读英文原著就可以。我在这里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那真的是饱汉不知饿汉饥,站着说话不腰疼。每个人对语言的敏感程度真的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真的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才能发现规律,再点拨,再引导才能运用规律(所谓好的老师其实本质上就是善于点播的老师),这是语法学习掌握过程中无法略去的一个环节。只是语法的学习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而不是传统的术语解释法,听不懂再解释,再解释,再解释(字打得我都累,干解释地不累吗?)。表示不用学习语法就能理解表象的同学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精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只是自己用自己现有的逻辑组合了单词。比如,用韩语的语法组合中文的单词“我 你 爱”, “你 我 爱”,单词都相同,但是意思并不同,前者表示“我爱你”,而后者表示“你爱我”。存在的即使合理的,语言既然有规律,那么这些规律便一定是有用的。所以语法的学习是必须的,除非你只想泛泛地理解一篇文章的意思。

1. 语法库形成

找每个语法规律的例子1-3个(搞懂意思),背下来,搞清楚规律(自己总结或问老师),从而形成自己的语法库

2. 语法练习(注意在1的基础上)

  1. 句子分类。读一篇文章,把每一句话对应到自己的语法库中,辨别不出询问老师,如果是新的语法规律,找例子,背下来,积累到语法库中。
  2. 翻译句子。中译英,英译中。注意这个过程一定要有能力的人给你把关,因为一开始可能对语法规律理解不透或者运用不熟,导致某个环节出现错误,反复练习,提升速度。(速度是衡量熟练度的一个很好的标准)。
  3. 选择题:选择题考察得更加细致,所以可以用来做提升练习

教材推荐:其实市面上的语法教材大同小异,个人建议:用学校教材教材。如果你是一个高中生,将高中教材文章吃透,练习全部搞定,130没有问题。我在高中没有上过任何一个辅导班,没有用过一本课外教材,高考138。但是需要注意,一定要吃透,句子的语法规律必须全部搞懂。此外,单词方面我觉得教材上的单词其实是不够的,当时我做练习会把所有遇到的生词都积累下来,并定时进行复习。

二、关于单词

背单词的问题一点都不亚于语法学习。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背单词总是会忘。那我想问一句:哥,你是想过目不忘吗?忘,是正常现象,不忘,那是人吗?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背了会忘的实际情况下最终记住。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被人提烂了的艾宾浩斯曲线。不知道这根线的小伙伴儿们举个手,算了,我也看不见,哈哈。总结一下,就是一个单词在刚背完的前几天是忘得最快的,后面开始趋于稳定。所以,在一个单词刚背完的前两三天是补漏的好机会。作者(对,就是我),当年在背专八单词的时候,单词安排大致如下

第一天:学习第一组,六页左右(每页生词4个左右,下同)

第二天:复习第一组

学习第二组

第三天:复习第一组

复习第二组

学习第三租

第四天:复习第二组

复习第三组

学习第四组

第五天:复习第三组

复习第四组

学习第五组

第六天:复习第四组

复习第五组

学习第六组

第七天:复习第一组,第二组…第六组

第八天:接着继续

这是一个进度安排,大家可以参考,制作自己的单词进度,我认为每天纯单词记忆尽量在20个左右,单词太多时间太长,效果不会很理想

这里跟大家讨论另一种方法,之前有老师建议学生每天尽量能刷到100个单词,原因是,反正都要忘,所以尽量快速多看,这样还能多记点。因为本人没有用过这种方法,身边也没有学生或朋友用这种方法,所以不能在这里评判是否正确,有尝试的朋友欢迎留言进行分享。我自己感觉那么多单词,我可能会一个都没有印象。自己感觉如果想用这种方法,重复的频率需要加强,如此投入的时间也会更多,所以可能不会更高效很多。

1. 纯背单词(上面的单词进度就是对于此方法的安排)

单词分为音,形,意三个维度,传统的教育都是偏重“形(即单词长相)”,和“意(单词意思)”,当然这对于阅读来说无可厚非。然而对于听力和口语日趋重要的今天,这就是非常落伍的举动了。既然要学,最好是三管齐下。所以我自己的单词记忆方法如下

具体操作

  1. 熟读,反复读,反复,反复,反复,反复…(有没有从我反复的文字中感受到的反复的重要性)
  2. 边读边拼写,拼写,拼写,拼写(其实拼写这一块儿,一是真正练习拼写,另一方面是帮我们加深对单词“形(单词长相)”的印象)
  3. 边读,边写,边思考意思。(嘴,手,脑齐用)

时间:每个单词30s左右,一组单词12分钟左右。

看着时间很短,对不对?但是要注意,其实每天除了新背的单词,还需要复习前两天的单词

复习方法

  1. 读单词——看自己能否快速读出单词,读不出来的,再反复读,读,读,读,读,读……
  2. 回想意思——捂住单词意思,回想。想不出来的看一下,然后闭上眼睛过几遍,最好可以设定一个场景,把此单词进行带入记忆。

时间:每个单词15s左右,一组单词6分钟左右,两组12分钟

如此,高效的情况下,每天纯背单词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

注意:1. 回想单词意思时,不要耽误太长时间,想几秒,想不起来就看一下。

2. 很多人就是在复习的过程坚持不下去,感受到自打娘胎里出生后最严重的挫败感,而这个过程在单词积累的过程中又至关重要。

2. 场景记忆

如果纯背单词,且背完就能够完全掌握,每天24个单词,一年下来

24*360=86400!

这差不多是一本牛津高阶字典的量啊!

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我们笨,而是我们期待太高,行为太懒纯背单词只是词汇掌握的第一层——留下大致印象,形成短期记忆。科学证明,一个单词只有在至少三个不同的场景见到过,才会形成长期记忆(注意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是相对的,任何事情的记忆都是深浅的问题,没有频繁的刺激,任何事情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基于此种理论,又出现了大家所熟知的场景记忆法——二层巩固。我们需要去大量阅读文章,在文章中去“邂逅”那些我们见过的单词,从而利用整个场景的意思来帮我们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那么这个时候,单词和文章的配套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你背的单词在你看的文章中全都销声匿迹,那么一层记忆积累下来的单词很快就会淡忘掉甚至消失,而且没有一层记忆单词的加持,阅读速度和质量也不能得到提升。这就引出了教材选取的一个重要标准——配套和连贯。好的教材在生词的呈现和文章的选取方面必然是配套的(当然大部分教材都能做到这点)。此外,好的教材前后连贯性非常好,后面的学习能够复习到前面的单词,从而在接受新单词的同时巩固旧单词,提供不同的场景帮助单词形成长期记忆。

有的学霸贴指出单词记忆必须放到语境中,不要纯背单词(免去一层记忆,直接进行第二层)。读一篇文章遇到生词,不要查,你要去猜,然后不停地大量进行篇章阅读,作者(对,就是我)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所谓的语境学习,语境学习,语境是什么?是对整体内容的理解。那如何能理解整体内容?不还是基于对单词和语法的认识吗?倘若一个单词都不认识,何谈语境?所以语境学习法对于学习者的词汇基础有一定要求,你需要通过对大部分词汇的理解构建起整体的语境,然后运用整体的语境去猜测这个语境中缺失的部分。所以,作者认为,一层记忆,二层巩固的方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现实的。另外,有的时候对于整体语境的理解其实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不是语法单词层面,是内容层面,尤其是当我们去阅读一些比较陌生领域的书的时候。比如,我最近在读The Psychology, 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即使是理解了大部分意思,很多单词还是需要查字典,因为领域不熟悉,很难推测出某一个特定单词的意思。

总结:

语法

1. 语法本质是单词变换组合规律

2. 学习语法的本质是掌握这种规律

3. 掌握规律的第一步是大量积累同类表达

4. 想要精确理解文章意思,语法必不可少

单词

1. 单词遗忘是正常现象,所以要根据艾宾浩斯曲线科学制定单词记忆计划

2. 背单词两步走:一层纯背形成短期记忆 二层场景巩固形成长期记忆

3. 纯场景记忆不可取,尤其是基础词汇比较薄弱的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