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大红袍有哪些(岩茶之王大红袍)(1)

下梅古村老茶树茶庄。

岩茶大红袍有哪些(岩茶之王大红袍)(2)

大红袍种植基地。

岩茶大红袍有哪些(岩茶之王大红袍)(3)

岩壁上有着几百年历史的6 株大红袍茶树母株。

岩茶大红袍有哪些(岩茶之王大红袍)(4)

武夷山茶叶市场。

岩茶大红袍有哪些(岩茶之王大红袍)(5)

刻在石柱上的《大红袍记》。本版图片均由记者李克君摄

高山云雾孕奇茗,自古名山出名茶。武夷山不仅因奇妙独特的山水景色而闻名世界,其所产的武夷岩茶更有“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秉”的美誉,山水名茶,相映成趣。

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九龙窠内有一个峡谷,峡谷内一座陡峭的岩壁上生长着6株大红袍茶树母株,传说这6株大红袍茶树母株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9月11日,“宋韵中国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特别报道组一行慕名来到武夷山,在武夷山万里茶路文化茶业研究中心主任、茶商景隆号邹氏29代传承人邹全荣以及闽北日报编委叶国宝、综合办主任汪海清、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徐陆锋的带领下,走进大红袍景区,一睹这6株大红袍茶树母株的风姿。

沿着穿梭在崖谷和溪水之间的石径,徒步行走在大红袍茶树景区,这里景色怡人、树丛繁茂,石径旁生长着一片片武夷岩茶,远看上去差不多,仔细一看,其叶形大小、叶脉纹路等都有明显差异。从记者身旁穿行而过的游客,来到此处的目的就是观瞻这6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红袍茶树母株。

邹全荣告诉记者,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种茶树、制作茶叶,宋代列其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鱼这“四大名枞”。其中,大红袍并不是独立的一种茶叶,而是武夷岩茶名枞茶树的一支。武夷岩茶,蜚声中外,久享盛名。大红袍在岩茶中最为名贵,品质最优,素有“岩茶之王”“茶中状元”美称,位居武夷岩茶“四大名枞”之首。

出流香涧东行,越一小岭,即可看到这处茶叶名丛。它种植于岩腰的盆式茶园内,共6株,外砌石堰加以护卫,因而倍显珍贵。围堰分为三层:最高4株,第二层1株,底层1株。旁边的岩壁上,镌刻着“大红袍”3个字。相传,这3个字是1927年天心寺和尚撰刻的,一直保留至今。大红袍生长的地方海拔有600多米,溪涧飞流,云雾缭绕,这里的土壤是由酸性岩石风化而成,很适合茶树生长。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邹全荣介绍,泉水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别处润泽、肥沃。茶树两旁岩壁直立,日照短,气温变化不大,再加上平时茶农精心料理,因而大红袍极为名贵。“这6株大红袍靠岩缝渗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达360年。”邹全荣说,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半展开,分支较密集,叶梢向上斜生,叶近椭圆型,叶端钝略下垂,叶缘微向面翻,叶色深绿光泽,内叶稍厚面发脆,嫩芽略壮,显亮,深绿带紫。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如红袍披树,因而得名。

大红袍自古就是万茶之尊,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但因历史久远,战乱频繁,文献流失,大红袍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样,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关于大红袍的历史传说有许多,广为流传的一个是:明朝年间,一个赶考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发病,腹痛难忍。当时,有位来自天心岩天心寺的僧人取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长的茶泡给他喝,病痛即止,不药而愈。举人后来考取了状元,为了答谢恩人,专程回天心寺报恩,寺内方丈说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叶,于是,他将身穿的状元袍披在茶树上,以表谢恩。就这样,大红袍因此得名,此故事从此不胫而走。靖难之变后,朱棣夺取侄子建文的帝位,为追杀传说已出家为僧的建文帝,便派胡潆遍访寺院宫观,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查询建文帝的下落。胡潆因此到武夷山入驻天心寺,爱喝茶的胡潆听了大红袍的故事后,更加喜爱天心寺的茶,便请旨敕封,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并正式册封天心寺茶为大红袍。

不管传说如何令人称奇,真正的好茶是不会仅因美丽的传说而蜚声国际的。成书于1921年的《蒋叔南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红袍茶了。清朝道光年间,著名学者郑光祖撰写的百科全书《一斑禄·杂述》(1839年)卷四里说:“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建”,即指建宁府(武夷山当时隶属建宁府);“旗”,古代新采茶芽状似旗、枪,古人以此指代茶叶。按照“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大红袍在清初时就已名扬天下了。这段文字的发现填补了清朝有关大红袍文字记载的空白,把大红袍有据可考的历史至少往前推了200年。

邹全荣说,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属半发酵茶,由于茶树长在岩石间,使得它的成分及口感有别于其他茶种。其单枞加工且品质特优的“名枞”,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艺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的“岩韵”特征。冲泡此茶时,杯中过三香:“盖杯香、水中香、挂杯香。”喝完之后,口中有三变:“齿颊留香、唇舌生津、润泽回喉。”经茶师评定,大红袍冲至9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他名茶,冲至7次,味就极淡。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用“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的诗句来推崇大红袍的身价,他品尝了大红袍后,“两袖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简直飘飘欲仙。南怀瑾先生在他的书中说,喝茶喝到中国的大红袍,算是喝到了顶尖。

大红袍母株仅存6株,年产量极低,产量最多的一年为8两二钱,最少的一年连二两都不到,可谓稀世珍品。1951年,大红袍仍为天心寺所有。但因其历史悠久,名气太大,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如果继续由僧人管理,怕保护力度不够。后来,县里为此开了协调会,决定把大红袍茶山划归农场管理。“曾经,大红袍还被称为大红梅,第一次广交会时才恢复大红袍的名称。”邹全荣说。1998年9月18日,在第五届武夷岩茶节的拍卖会上,母株大红袍茶叶拍出了天价,净含量20克的母株大红袍茶叶拍卖价为15.68万元,创下了茶叶拍卖史上的奇迹。2006年10月,国家绿化委员会已将这6株大红袍茶树母株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停止采摘,进行留养,并指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建立详细的大红袍管护档案。这样一来,这6株大红袍茶树母株就显得更加传奇了。

2007年10月,一个特殊的收藏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这次被收藏的藏品,就是武夷山大红袍。邹全荣说,将茶叶作为藏品,这对于专事收藏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藏品的国家博物馆可是破天荒。而武夷山大红袍之所以会被国家博物馆郑重收藏,不仅是因为大红袍茶树母株不再进行采摘,更是因为以它为代表的乌龙茶,在中国乃至是世界茶叶史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实是无价之宝。

武夷山迷人的景致和大红袍飘逸而出的醉人茶香,令记者印象深刻。好山好水出好茶,或许正是这茶之美韵增加了山水的灵性,而这山水之灵又孕育出了更加高品质的茶叶。提到武夷山,自然会想到大红袍。想到大红袍的醇香,总会想起武夷山山水的奇秀。所以对于武夷山及大红袍,最好的诠释就是: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作为武夷山的一张名片,大红袍让这里的美景更增加了一种人文韵味。

寻踪故事:

四两武夷大红袍 成就一段外交佳话

记者 王兰兰

武夷大红袍是茶叶中的珍品,从一个小故事就可以看出它的珍贵。9月11日,“宋韵中国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特别报道组一行在武夷山采访时,了解到这片小小的茶叶曾作为国礼馈赠给美国总统。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曾把4两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尼克松。当时尼克松有些纳闷,对泱泱大国之小气不免心生疑窦。此时,陪在毛主席身边的周总理察觉到尼克松迷惑不解的神情,立即迎上前解释道:“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尼克松听了更加困惑不解:“送给我‘半壁江山’?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周恩来指着装有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精美罐子,对尼克松总统说:“总统先生,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一年总产量只有8两,主席送您4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尼克松总统一听,觉得周恩来幽默风趣,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就这样,4两武夷大红袍茶叶作为国礼,成就了一段大国外交佳话。

记者手记:

以独特文化魅力带动武夷山产业发展

记者 王兰兰

9月11日,“宋韵中国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特别报道组一行在武夷山采访中,发现武夷大红袍不仅是茶叶品牌,更成为武夷山的独特文化品牌,对拉动武夷山的旅游产业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在武夷山,每晚连续3场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填补了武夷山旅游夜间文化生活的空白,解决了武夷山“白天真奇妙,晚上睡大觉”的窘境,推动了武夷山旅游业由传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为武夷山旅游业带来了“蝶变”效应。《印象大红袍》用看得见、摸得着,甚至闻得到的方式,将茶文化推介给游客,同时带动了茶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现在爬天游峰、游九曲溪、看《印象大红袍》已成为游武夷的首选行程。到茶园走走,看看大红袍茶树母株是什么样,是很多游客来武夷山旅游的新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