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106期 文/无常奉天玉)

孙策死前为什么托付孙权(为什么把基业交给孙权)(1)

曹操曾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处的孙仲谋,指的是江东之主孙权。他从十九岁起,便从哥哥孙策手中,接过了江东基业,在群雄角逐中,他不但没有被吞并,反而脱颖而出,与曹操、刘备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要知道,论年龄曹操和刘备基本上相当于他的父辈,他却从来没有怂,反而在保住基业的同时,将江东治理的井井有条,数度抵御住了曹魏和蜀汉的攻击,无怪乎曹操如此欣赏他。不过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古人一般讲究父子传承,孙策去世的时候,明明已经有儿子了,为什么最终却是孙权接手了江东呢?

孙策死前为什么托付孙权(为什么把基业交给孙权)(2)

孙策拿下江东之后,并没有满足,而是打算趁官渡之战的机会,攻打许都,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还未等他发兵,便遭到了刺客的攻击,最后不治身亡。这个时候他才二十六岁,就算古人结婚生子较早,他的儿子也不过十来岁,很难担起大任。而这个时候孙权已经十九岁了,早就已经随他征战沙场,绝对比他的儿子更适合成为江东之主。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孙策完全可以让周瑜等人辅佐他的儿子呀,毕竟他“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也就是说,所有人都愿意为他效忠,不必担心下属不尽心的问题。

孙策死前为什么托付孙权(为什么把基业交给孙权)(3)

其实这还牵扯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江东刚刚平定不久,内政还一片混乱,孙家必须要有一个主心骨,而孙权是最合适的人选,甚至比孙策自己都合适,因为孙策临终之前,曾对孙权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意思是说,虽然孙权在行军打仗上不如孙策,却极擅处理内政。彼时唯有孙权才能保住江东的安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孙策才选择了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二、顾全小家

孙策死前为什么托付孙权(为什么把基业交给孙权)(4)

当然了孙策也是凡人,他虽然性豁达,且极为欣赏自己的弟弟孙权,但是他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娇妻幼子做打算。试想孙策去世之后,十五岁时便已经当上县长,并被举为孝廉、茂才的孙权,和还是稚子的孙绍,谁的影响力更大,谁的追随者更多呢?如果孙策将江东基业,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子,就算孙权一时不会不甘,没有反叛之心,其他人会不会挑拔呢?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一向聪慧的小霸王,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所以他明明有儿子,却还是将地盘交给了自己的弟弟。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孙策在有后人的情况下,却选择了让孙权继承自己的基业,却是为了顾全大局,也是为了顾全自己的小家。从大局上来看,他的选择是无比正确的,孙权不但保住了江东,还建立了东吴政权,没有辜负他的一片苦心;然而从保全家小这一点来看,孙策却是失败的,因为他的孙子孙奉,最终还是遭到了孙权一脉的诛杀。另外,他诚心以待的弟弟孙权,也没有他的豁达,在称帝之后,并没有为打下江东基业的他,追加帝号。不知道,若孙策死而有灵,得知这一切之后,会做何感想呢?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