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一句民间流传甚广的俗语,被人们广为熟知和传递这句话说的是前辈种的树,要过几代人才能长大成林,才能得到乘凉在使用过程中,这句话的内涵得到拓展和延伸,常常表示所承担的工作是一项“潜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价值,才能发挥功效、见到效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谁写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谁写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谁写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一句民间流传甚广的俗语,被人们广为熟知和传递。这句话说的是前辈种的树,要过几代人才能长大成林,才能得到乘凉。在使用过程中,这句话的内涵得到拓展和延伸,常常表示所承担的工作是一项“潜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价值,才能发挥功效、见到效益。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一种情怀。“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有没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情怀,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尺子,照见着有没有甘为后来人“搭桥”、甘为后来人“挖井”“铺路”的无私无我、甘于奉献精神。在今年的河南暴雨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条特别的新闻:在河南一个村庄里面有一条泄洪沟,这条泄洪沟第一次充满了洪水,它是在很多年前这个村的老支书坚持要建的,在那样一个特殊艰苦的困难年代,去建造一个根本就用不上的水利工程,要顶很大的压力,但他却坚持做了,到现在河南暴雨,那个村里面却无一人伤亡。有一个村民把这条信息发布出来,我们才知道在遥远的当年,曾经有一个人做了这样一件好事情。他的名字或许被后人所忘记,但他的功绩永远载入史册。新时代,新征程,作为改革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我们理应保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发展定力,涵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思想境界,调准“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思维方式,在干事创业中但谋长远、多思未来,积极担当、乐于奉献,多为他人“开路”,多为他人“栽树”,为推动发展、造福社会打好坚实基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是一份担当。“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我们也曾经注意到一篇纪实报道,是汶川一所学校的校长,他在上任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加固教学楼,拆掉那些不合标准的厕所,把那些豆腐渣工程全部推倒,然后坚持合规地带着孩子们去做地震演习,很多老师都不理解,包括家长也认为浪费孩子的时间,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没有在学校,等他赶回学校的时候发现全校师生紧紧地站在操场上,无一人伤亡,那刻他在操场上泣不成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就是他的担当和情怀。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创造者,我们必须扛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责任和担当,拿出钉钉子精神,实干苦干,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切切实实发挥个人才能,用实际行动肩负起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重任,做出经受得起时间洗礼、历史检验、人民评判的实绩。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是前人只顾栽树,后人只顾乘凉,而是每一代人既享受前人创造的福荫,又为后人创造新的福荫,其本质是要接力奋斗。让我们每一代手握历史接力棒的人都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能将责任扛在肩上,用担当回应时代,我们国家的未来势必更加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