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点分析

(一)内容

此考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同义词、近义词的使用与辨析;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3.关联词语的使用与辨析。基本上是以单项选择的形式出现。

(二)试题形式

1.根据语境选词填空。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3.正确使用成语。

4.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5.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常见的几种成语误用类型

1.褒贬不分

例1: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安徒生童话》邮票。(江苏扬州市试题)

“处心积虑”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千方百计地谋算;是贬义词,用在同学身上不合适。

2.表意重复

例2: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江苏泰州市试题)

“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与后面的“笑了起来”意思雷同,纯属多余。

3.轻重失当

例3: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甘肃省试题)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这里指代考场上考生答题遇到的困难,显然过重。

(四)关联词知识

①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等。

②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是……、……又……、……便……等。

③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等。

④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等。

⑤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等。

⑥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⑦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等。

⑧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二、备考策略

1.注意积累课前提示、课内注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把握词义,扩大词量。

考试题中的词语大多都是书本中学过的或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词汇量越丰富,越能较好地解释清楚词义或辨清词语间的细微差别,而词义的把握是词语理解与运用的基础。

2.联系生活,辨别词义。

词语的运用是建立在正确理解词语含义基础上的,答题时除了要养成依据语境,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把握词义的习惯,对那些稍显陌生的词,要注重联系日常生活,拟一个能用得上该词的语境,然后再细细揣摩其含义。

3.依据语境,准确推敲。

一般来说,对词义的解释,可依据语境,据形推义,因汉字多为形声字,形旁有表义的功能,然后再将所推得之义(或作引申)代入词语之中,看是否解得通,如“秉烛夜谈”的“秉”(会意字),是表示“用手抓一把禾”,故可引申出“拿着”之义。同时还可根据具体语境,从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义轻重、范围大小、词性异同等方面辨别同义(近义)词。

4.关联词的运用,主要要注意关联词的搭配,很多关联词都是成对使用的,用时不可搭配错误。

5.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关键是其意义的理解,应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先理解其原始义,再试着揣摩它“比喻什么”或“形容什么”,同时,对一些特殊成语应从感情色彩、结构类型、使用对象等方面加以分类梳理,以便于比较、理解。

①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慢慢就会摸索出规律和方法了。

②成语的产生一般有历史故事、前人故事、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借用或删改古人语句、流传于世的谚语和俗语等,识记时能了解它的出处,一般就不易忘记了。

③要分清场合,成语的褒贬、使用的环境、对象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常见答题错误的原因:

1.不理解一些词语的常用含义;

2.辨识不清同义词;

3.不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用意;

4.忽视词语的特定含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

5.忽视一词多义现象;

6.忽视词语的感情色彩。

想提高这个考点的答题准确度,还要靠实战。请关注后续专项复习文章。

中考词语运用真题及答案(中考专项复习指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