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人莫予毒

每个人喜欢的水果不同,比如我吧,比较喜欢吃荔枝,喜欢荔枝的人自古就有,杨贵妃就喜欢吃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7至8年级文言文大全 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

现在还有一种荔枝品种叫做“妃子笑”。苏轼也喜欢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有人喜欢葡萄,比如这篇文言文:“北地葡萄最美,有客问,南中何以敌此,汪钝翁曰:橘柚秋黄,杨梅夏紫,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此与千里莼丝,末下盐豉,同一风致。

通篇四字一句,读起来流畅之极,犹如水银泻地。

开头写到“北地葡萄最美,有客问,南中何以敌此”,北方葡萄最好吃了,有人问,南方有什么可以能和葡萄匹敌的吗?汪钝翁说,“橘柚秋黄,杨梅夏紫”,这两句话和前面学的《七月下旬》有一点类似,《七月下旬》中写道“枣实垂红,葡萄坠紫”,强调了形态和颜色,“橘柚秋黄,杨梅夏紫”突出的是季节和颜色。

7至8年级文言文大全 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2)

后面两句,“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韭菜,必须得是初春的才嫩,松芽必须得是秋末才长熟了,中国人吃东西真是讲究时令,喝茶必须得喝明前的茶叶,古代人并不喜欢反季节的蔬菜。

7至8年级文言文大全 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3)

文言文中,或者说中国的文字中有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越品越有味道,“橘柚秋黄,杨梅夏紫,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这四句话就在人的脑海中出现了四个场景,仿佛四幅画一样。

举个例子,“铁马西风塞北,春雨杏花江南”这两句话,没有一丝一毫的修饰和描写,只是把词语罗列在一起,但就是这样,反而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越咀嚼越有味道。

7至8年级文言文大全 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4)

7至8年级文言文大全 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5)

再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画面感极强,越读越觉得写到好,这就是用字简练,用字讲究的能力。

7至8年级文言文大全 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6)

回到这篇文言文,最后“此与千里莼丝,末下盐豉,同一风致”,千里莼丝,末下盐豉,按照梁实秋的说法,“千里”和"末下"是两个地名,就是说“千里这个地方的莼丝,末下这个地方的盐豉”,就像现在说的“西湖龙井”、“库尔勒香梨”一样。但是我也看到过另外一种解释,说是“末下”应该写作“未下”,就是说从千里之外送来莼丝,但是没有放盐。就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意思。

对于文字的解读有时候挺让人无语的,能够把明显的歪理解释的头头是道也是一种本事吧。我见过最无厘头的解释是某个大家对于红楼梦的解读,我们知道,贾府里面贾政这一辈是按文字辈,名字里面有反文,贾宝玉这一辈都是玉字辈,贾蓉是草字辈,但是,这个大家说,贾兰也是草字辈,为什么“兰”没有草字头?这就是作者要暗示读者,贾兰不是草包!(兰的繁体写作“蘭”)

7至8年级文言文大全 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7)

无知到这种地步居然可以堂而皇之的出版,真是毁人不倦,贻笑大方啊。这也是我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学习文言文的动机,就是不能不懂装懂,自误误人,更不能被一些所谓的专家蒙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