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

善于明哲保身的王戎

古代像王戎这样的聪明少年还有谁(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1)

王戎是魏晋时期一位善于自我保护的文人,在那个动辄就会丢了性命的年代里,文人被杀成了常事,孔融被杀了,杨修被杀了,祢衡被杀了,何晏被杀了,嵇康被杀了......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很长很长,此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生存成了一个值得文人们好好考虑的问题。在这方面王戎是一个成功者,他懂得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免遭杀害。

他同时代的雕塑家、画家戴逵曾经说:“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意思是说,在那个混乱残酷的年代,王戎以沉默、置身事外的方式来保全自己,免于灾祸,实在是明智啊。他当时的各种行为,后来也被人们解读为一种在乱世之中装俗卖傻、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

王戎,字浚冲,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234年出生,305年去世,活了七十二岁,在那个年代,真算是高寿了。他是魏晋时期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他出身于魏晋时期的豪门琅玡王氏家族,祖父王雄,在曹魏官至幽州刺史;父亲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

王戎自幼聪明,神采秀美。据说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魏晋时期的名臣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王戎的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晋书》上讲:“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翻译一下: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弄断老虎的爪牙,让老百姓们来看。王戎当时七岁,也前往观看。老虎在笼子里爬在笼杆上吼叫,它的吼声使大地也在颤抖,观看的人没有不害怕躲避的,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不动,脸上没有恐惧的样子。魏明帝曹睿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王戎小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他的那些小伙伴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站在那里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从小他就见识过人。

王戎父亲王浑与阮籍是朋友,因此认识了王戎,尽管王戎和阮籍年龄悬殊,但两人竟然结交为友。这时候阮籍与王浑同任尚书郎,每造访王浑时,与王浑见一面就离去,和王戎交谈,很久才出来,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他和王浑说:“浚冲清虚可赏,和你不是一类人。与你说话,不如与阿戎说。”王戎常与阮籍作竹林之游,王戎有一次曾经后到。阮籍说:“俗人又来败坏我的兴致。”王戎笑着说:“你的兴致也太容易败坏了。”由此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

王戎身材短小,性格坦率而不注重仪表,为人健谈,善于提出话题,并能把握住谈话的要领。一次,众名士一起到洛水边游玩,回来的时候,乐广问王衍:“今天玩得高兴吗?”王衍说:“裴仆射(裴頠)擅长谈论名理,滔滔不绝,志趣高雅;张茂先(张华)谈《史记》、《汉书》,娓娓动听;我和王安丰(王戎)谈论季子(季札)、张子房(张良),也议论高超而玄妙。”在众人中间,他谈吐高雅,见解深刻。

他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大将军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参与晋灭吴之战。战后以功进封安丰县侯,所以人们称他为“王安丰”。治理荆州时,他想办法拉拢士人,凝聚民心,管理颇有成效,受到民众的拥戴,显示出了自己的政治治理才能。后来他担任过侍中、光禄勋、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位列三公。

王戎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政局的混乱,认为朝廷矛盾重重,政事险恶,便心生自保之意,不愿意惹祸上身。他小心地与权臣们苟合求容,不再过问政事,就是愍怀太子司马遹被废,他也没有一言劝谏。他甘愿随波逐流,不以世事名节为意,明哲保身。自从掌选才任官之职,不曾擢拔出身寒微之士,也没有退黜徒有虚名之人,只是随时势而沉浮,在官门中选官调职而已。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王戎多有批评,里面写到:“戎为三公,与时沉浮,无所匡救。”他虽然总理三司之权,却对此丝毫也不上心,把政事交给僚属办理,自己常骑小马从便门出去游玩,见到他的人不知他是三公,而王戎的很多门生故吏也都做了大官,路上遇到他都要避开。

为了避祸,他寄情于山水,流连闲逸的生活。王戎任尚书令的时候,有一次身穿官服,乘轻便小马车,从黄公酒垆经过,他回头对后面车上的人说:“我从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家酒垆痛饮,在竹林之下游乐,我也参预末座。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就为时事所拘。现在看到这酒垆虽然很近,却又像隔着山那么遥远。”在这里,他的内心的情感表露无遗。这个官场中的人,其实还是留恋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王戎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是见识过人,能慧眼识人,品评人物精辟,一针见血。他评价山涛:“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品评堂弟王衍是风尘表物的杰出人物;女婿裴頠不擅长运用自己的长处。他对人物的性格命运有着准确的判断,能够预示到他们的未来,比如他的的族弟王敦(曾任大将军)名声显赫,然而王戎对他却避之三舍,不愿意有一点牵连,经常托病避而不见,后来王敦果然起兵造反,最后被剖棺戮尸。

王衍和孙秀同为琅邪郡人,但孙秀人品不好,不为乡里清议所重,所以一直没有获得中正品第。到了王衍领本郡中正,作为他的从兄的王戎害怕他得罪孙秀,劝王衍为孙秀定品,才使孙秀获得了日后仕宦腾达的资本。到司马伦、孙秀掌权时,杀戮了众多朝官,由于王戎的先见之明,王戎、王衍都得以幸免。

景元四年(263年),钟会、邓艾等率军伐蜀,钟会在出师前去与王戎道别,询问王戎有什么灭蜀的计策。王戎说道:“道家有句话叫‘为而不恃’,成功并不难,保持成果就难了。”果然钟会灭蜀功成之后,萌生不臣之心,勾结蜀将姜维,图谋据蜀自立为王,后来叛乱失败被杀,大家都认为王戎很有见识。

王戎还是一个极其重视亲情的人。王戎在晋代是有名的孝子。晋武帝时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虽然不拘礼制,饮酒食肉,但因过于哀痛,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连起身都要扶拐杖;和峤则哀嚎哭泣,恪守礼制,但气色不衰。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刘毅)说:你常去看望王戎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王戎的儿子去世,他哀恸不已,宣称“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他与夫人感情真挚,恩爱很深。《世说新语》里记载:“王安丰(王戎)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翻译过来大意就是:妻子经常称王戎为卿,王戎不高兴地说:“妇道人家称呼丈夫为卿,这在礼节上是不敬的表现,以后不要这样叫了。”他妻子回答道:“我亲你爱你,所以称你为卿,我不称你为卿,谁该称你为卿?”因为在西晋以前,“卿”作为第二人称单用,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妻子对丈夫称“卿”是有悖伦理的,所以王戎认为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卿”,在礼数上是不敬的,然而王戎妻子却认为称呼“卿”很有道理,王戎辩不过只好听从,后来这就演变成了“卿卿我我”的成语,形容夫妻或相爱的男女十分亲昵。

在“竹林七贤”中,王戎无疑是争议最大的一位。“世俗”“贪财”“吝啬”“不贤”等指责一直环绕着他,有人甚至说他是“七贤”中最不贤的鄙俗小人,这给后人认识他留下了许多的困惑。

在这其中,贪财吝啬应该是人们所讲的他最主要的劣迹。《世说新语》中记载王戎为人贪吝,其中俭啬一篇共有九条,其中有四条记的都是王戎的事,可见王戎在此方面的名声之大。《晋书》上也说谓王戎“性好利”,多置园田水碓,聚敛无已,富甲京城。

关于王戎贪吝的具体事例,流传较广的有以下几条:一是王戎经常与夫人手执象牙筹计算财产,日夜不辍。说得形象点,就是王戎夫妻二人点着油灯彻夜拿着算筹计算家产,数钱玩;再就是说王戎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树,王戎欲拿李子去卖,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使其不能繁育(这件事难度大了点,且不说工艺复杂,要穿破皮还不能影响李子的卖相,实在不易);还有就是他家的侄子结婚,他就送了一件单衣作为份子,后来感觉好像自己亏了,居然又厚着脸皮把它要回来了;另外还有王戎之女嫁给裴頠时,向王戎借了数万钱,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神色不悦,直到把钱还清了他才高兴起来。我们且不说这些传说真实性如何(尤其是后两件,前面我们说过,王戎是一个很重亲情的人,为了一点东西就和侄子、女儿斤斤计较,似乎不太像他的性格),就事论事,也没有什么极其恶劣之作。像把李子核钻了再卖的传说,更像是一个弱智的笑话,不像王戎这样的高智商的人所为。

然而翻阅一下史料就能知道,王戎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吝啬的人。父亲王浑去世后,他的故吏赠钱百万助丧,王戎辞而不受,并因此而名声大显。八王之乱中,郏县(今河南平顶山市郏县)县令华谭抚恤百姓,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王戎能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救百姓之急,可见他真不吝啬。傅畅在《晋诸公赞》里评价王戎:“性简要,不治威仪,自遇甚薄,而产业过丰,论者以为台辅之望不重。”“自遇甚薄,而产业过丰”的意思是:王戎家里很有钱,但他对待自己很刻薄。由此可见王戎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贪图享乐之辈,也并没有过度地追求享乐的欲望。

那么上面所说的王戎这些“劣迹”是怎么回事呢?孙盛的《晋阳秋》里说:戎多殖财贿,常若不足。或谓戎故以此自晦也。孙盛是把王戎的聚敛钱财当作韬晦之计来看待的。士人以自我污秽以求免祸自保,在魏晋时期是常见的现象,比如放荡不羁,比如无节制地饮酒等等,司空见惯。面对上层统治者的争斗,面对帝王的猜忌,王戎如果以贪婪、吝啬来表明自己对权力的疏远态度,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在凶险的政治环境下,王戎的钱与阮籍的酒一样,都可以成为和光同尘、自我保护的工具。昭明太子萧统对王戎心态也有精准的把握,在《咏王戎诗》中写到:“濬充如萧散,薄莫至中台。徵神归鉴景,晦行属聚财。”他也认为王戎聚财或者吝啬,都是他“晦行”的手段,或者说是他的“护身符”,只是想通过这来保护自己罢了。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没能给我们留下一些文学作品,是最让人遗憾的一件事。我们看到,在魏晋南北朝的作家们笔下的诗文中,王戎绝大多数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突出的也是他的潇洒悠闲的精神风貌和干练的才能以及慧眼识人的见识。如庾信《对酒歌》里写道:“山简接篱倒,王戎如意舞”(据说王戎喜持铁如意起舞,舞姿优美)。《蒙赐酒诗》里写道:“忽闻桑叶落,正值菊花开。阮籍披衣进,王戎含笑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