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名叫托洛切纳滋的无名村镇,那里终年白雪覆盖,旁边还有一个美丽的日内瓦湖。

1993年1月23日,一代影星赫本在这里与世长辞,让它瞬间成为世界各国媒体的焦点。

在赫本下葬的那天,来自世界各地以及当地的人,排着长长的队伍目送着她的灵柩缓缓下葬。

赫本的玉碑很朴素,上面也只写着几个朴素的字:奥黛丽•赫本,1929年一1993年。

十字架上被献有各色小花,映着蓝天给人一种宁静、幽远的感动和诗意,就像是对赫本美丽、绚烂一生的返照。

关于死,鲁迅说过一句很值得回味的话:

一个人倘若死在人们的记忆里,就是真的死了。而赫本没有。

赫本笑容太治愈人心(纯洁善良的赫本)(1)

1929年5月4日,有一个漂亮的女婴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出生了,她就是赫本。

赫本的父亲是一个银行家,母亲是荷兰的世袭贵族,但是在她九岁的时候,父母选择了离婚,她就跟随着父亲来到了英国。

不久,欧洲战火弥漫,母亲便把赫本从伦敦接到荷兰,却不料,荷兰比英国更为恐怖。

当时,德国法西斯占领了阿尔赫姆,因为哥哥拒绝参加第释许年团而被抓进了集中营,家人也被处死。

但是年纪尚小的艾达没有被吓倒,反而积极地、勇敢地参加了抵抗运动。

赫本的母亲被告发有犹太血统的嫌疑,赫本因此行动上也被限制。

有时她必须穿过封锁的郊野森林,可她数次毫不畏惧地出门给联军飞行员、英国伞兵送食品,她会表演表演反纳粹卒的舞蹈,然后把赚来的钱用来做抵抗运动的经费。

因为无私的付出,所以她长期营养不良而瘦弱不堪,并且多次差点死于战乱之中。

战争是极为可怕的事,它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太深刻了,包括勇敢的赫本,她一生中都没有有抹去战争留下的阴影。

在战争结束之后,赫本回到了伦敦,开始认真学习音乐和跳舞,在校期间,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院的奖学金,后来又因为体质太差而被迫改行。

赫本的艺术生涯以演歌剧、舞剧为起点,而发现她的那些“伯乐”都是从“惊艳”开始的。

第一个“伯乐”是歌剧制作人杰克.希尔顿。

当时的他为了一部作品测试了 3000 名投考者,可依旧没有找到真正令他满意的演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18岁的赫本,就那一眼,他甚至没问清她的姓名和来历,就迫不及待地要与她签约。

无独有偶,制作人西希尔兰道也正在久寻一部舞台剧物色演员。突然遇到了一个人影, 他激动地问身边的同行:

“我刚看见个女孩跑过去,她有一对好像小鹿般明亮诚实的眼睛?她是谁?”

这个人就是赫本,而西希尔兰道在匆匆看了一眼她的背影之后,立即决定她是这个角色的惟一人选。

之后,赫本被法国著名女作家高莱特指定出演歌剧《吉姬》》,而这部剧正是赫本走红美国的关键作品,它奠定了赫本在影坛上的地位。

赫本笑容太治愈人心(纯洁善良的赫本)(2)

赫本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她的第一次婚姻也是因为艺术牵扯出来的缘分。

当时,赫本出演舞台剧(翁迪娜》,认识了已经离过婚的梅尔·费勒,他和赫本在剧中饰演情人,而现实中,两人也暗生情愫。

赫本在荧幕上多次和他人饰演情人,但在生活上,感情经历却相当空白和专一。

刚结婚的时候,赫本几乎把空余的时间都放在两人的小家庭上,但是默默付出的赫本并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爱。

一次偶然,她发现自己的丈夫迷上了一个西班牙小姐,从未怀疑过爱情和丈夫的她瞬间崩溃。

痛苦过后,她选择结束了这段长达12年的婚姻。

虽然分开是由她说出口,但她依旧不能逃开心痛的折磨。

离婚后的她黯然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她在罗马幽居。

心灵的伤痛,仅仅靠大自然来治愈是不行的。即使风景如画的罗马也无法抹平赫本心灵上的痛,她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

巧合的是,这位名叫安德列亚.道蒂的心理医生非常喜欢赫本,而和世人的猜想一样,这个男人用自己真诚的爱打动了赫本封闭的心灵。

两人在罗马互托终身,“罗马假日”真正上演。

看似开放的赫本,实际上是一个对婚姻、家庭保持保守观念的女人,而爱情的幸福让她变得更加温柔。

在记者问到她在新婚姻里的感受时,她回答:“我不再是奥黛丽.赫本了,我是奥黛丽.道蒂。”

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妻子,赫本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1976年,息影了九年的她决定复出,虽然演技依旧出彩,但是坚决不出演狡猾阴毒角色的她,最终也只是反响平平。

或许,这就是赫本令人倾佩的地方,她始终洁身自好,保持优雅,那些棵露和色情注定与她无缘。

赫本笑容太治愈人心(纯洁善良的赫本)(3)

曾有杂志评论赫本:“男人把她视为最理想的女性, 而女人则把她看成羡慕的对象。”

赫本冰清玉洁的形象,让她每个角色都是天真无邪,近乎完美,她多次的奥斯卡奖提名,就是对她艺术成就的肯定。

有利就有弊,因为她不愿意出演其他类型的角色,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她的多方面的艺术大展,缺乏新颖性。

赫本始终无意去争什么,她很满足于做一个优雅淑女。

但是赫本并不是无所事事,她也做了很多事情。例如:她曾受联合国的派遣,前往贫困的索马里慰问。

曾有这样一张画报,上面画着赫本抱着索马里男童,男童骨瘦如柴,虚弱无力,而怀抱他的赫本,同样形销骨立,只是那张宛如天使般的面容上再也没有笑容,只有皱紧的双眉、闭咬的双唇和严峻的目光。

赫本笑容太治愈人心(纯洁善良的赫本)(4)

她似乎有如山一般沉重的思索,有如看不到光明的绝望。

在一次次看到战火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之后,她似乎预想到了什么,身患绝症的她很平静地回到了那个安静的小镇。

她在小镇上建了一座房子,名为“静园”,她生命的最后三个月,绝大多时光都是在“静园”度过的。

赫本在静园里静静地远去了。

细细看赫本的角色,平淡无奇,就像她的陵墓一样朴实无华,可她的人品、境界,让那个清纯善良的赫本成为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