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名篇,为人们所传诵。

白居易咏史及解析(试玉要烧三日满)(1)

白居易和元稹是好朋友,不但同科及第,而且是终身诗友,史称“元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两个人在政治上不得志,长期被贬谪到地方上任职。但是虽然相隔遥远,仍然互相关心着对方,两个人仍然有书信往来和诗歌赠答。

在元和十年的时候,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白居易上书表示不满,建议要严惩凶手,遭到朝廷和部分利益相关人的反对,于是被贬谪。此时元稹已由江陵转贬为通州司马,听说好友白居易贬谪江州,在病重卧床时突然大惊失色,有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记载了这一情形,“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咏史及解析(试玉要烧三日满)(2)

元稹贬谪江陵期间,曾经写过五首《放言》诗,白居易来到江州,想起元稹和自己被朝廷打压排挤,对他们的诬陷感到愤怒和委屈。于是也写了《放言》五首回应元稹,表达了好朋友间互相勉励的意思。

《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咏史及解析(试玉要烧三日满)(3)

这是组诗中的第三首,属于政治哲理诗。诗人针对自己和元稹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给与解释,说“试玉”“辨材”均有一个时间,时间到了,就会知道谁对谁错。意思是历史自有公论。

诗歌的首联就提出了一个辨别是非曲直的好方法,用一个“赠”字吸引读者。看看到底是什么好法子能够帮助我们鉴别疑虑。好多人在感到困惑的时候去求神问卦,这个是迷信,应该不会有灵验。

白居易咏史及解析(试玉要烧三日满)(4)

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自然界的规律就是这样,是不是一块真玉石,要经过三天的火烧琢磨鉴别;是不是一个有用的材料,也最低要让它有七年的生长成熟期。不要太性急,不要看一时一事,不要被假象所蒙蔽,要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颈联从反面举出史实给予论证,说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曾经流言四起,说他要篡夺权力,他恐惧啊,可后来的事实证明,周公对成王是一片忠心;王莽在没有篡权的时候,假装恭谦温和,曾经也迷惑了多少人。这些都是血的教训啊。

白居易咏史及解析(试玉要烧三日满)(5)

诗的尾联是关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如果这两个人还没有到最后结果就先死了,那不是真伪都搞反了吗?那还真的把周公当成了篡权的野心家,把篡汉的王莽反当成好人了。

尾联是诗的小结,以小见大,诗人引导人们跳出“周公”“王莽”的史实来看问题,概括了一个普遍的规律,那就是无论认识判断什么事情,都要从全面、历史、公正的立场出发,否则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放言》是白居易奉和好朋友元稹而作的哲理诗,全诗以议论为主,对当时朝政和对手的言辞也不是太激烈,只是温和的规劝和说理,对元稹的无端被贬谪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白居易咏史及解析(试玉要烧三日满)(6)

从这首诗的风格来看,白居易的诗歌已经少了些先前的慷慨激昂。他仕途上屡受挫折,原来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开始消退,以贬谪江州司马为转折点,后期基本上转到“独善其身”上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