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中的人物语言理解与翻译

文言传记,主要是事件的叙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阅读难度较低。但是传记也可以深刻厚重,表现在传记中大量出现人物语言,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两套试题中的文言文。观察近年来全国卷,凡是文言文集中考查人物语言的年份,语文试题难度都相应在增大,考生的文言文得分率偏低。据此,文言传记阅读训练加大人物语言理解和翻译的分量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和未来。人物语言为何会增加试题难度?因为它是议论,是抽象,是心迹的袒露。

高考语文翻译题(高考真题中的人物语言理解与翻译)(1)

下面请看2016年高考全国I卷中一个含有人物语言的片段。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文中存有大量的互训或准互训的材料。阅读多了,这些互训的材料才入眼入心入脑,文意才被我们洞察清晰。这是我们聚焦这一试题获得的一点关于阅读和答题的智慧。

其次,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感受到文言文的“简”,是一种凝练之美。“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这句话只有23字,却概括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如“锡宴不赴”“处之安乎”,每小句4个字,却各自含有两层意思,翻译时最好各用一个小句子。这样看待和处理,才能保证译文的“信”和“达”,这也是高考翻译的一贯传统。

高考语文翻译题(高考真题中的人物语言理解与翻译)(2)

再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这一要求翻译的语句有“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其中“是则可矣”是紧缩结构,“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也是紧缩结构。整个句子最好翻译为:“你这样说,我认可。虽然我认可,但是您难道就不想(追求)富裕和显贵吗?”2016年高考江苏卷这一要求翻译的语句有“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其中“还教子读书”是连动式,概括的是两件事“还”(回到家里)和“教子读书”(教儿子读书)。

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