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君儒 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论语》八佾第三中的第十二章,先恭读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八佾第三原文大概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八佾第三原文大概意思(八佾第三第十二章)

八佾第三原文大概意思

作者:张君儒

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论语》八佾第三中的第十二章,先恭读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白话解释:在祭祀祖先或是天地时,要视为真的祖先或者神灵在受祭。孔子说:我若不亲自临祭,使只如不祭。先解释一下文字中“祭”字,《公羊传》里解释: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通俗的讲,就是在祭祀时有肉是“祭”,无肉是“荐”。

根据钱穆先生解释,孔子认为祭祀是对鬼神而设,必须先认为鬼神的存在,乃才有祭祀,然而孔子从来没有言说过有无鬼神的存在,既是弟子子路请问过,孔子也是没有给出答案。

这些都是其弟子长期对老师观察而来的,看老师在祭祀时的情态似鬼神真的存在而下的定义。

由此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视祭祀的,然重中之重,则是致祭时之心情,及其诚敬,儒家核心一个是“仁”,一个是“诚”。“仁”者:处处代人着想,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无需强求他人;“诚”者:必须是自己内心当中自发的一种行为。

对比我们,钱穆先生说:既不能亲切表达,则虽有牲牢酒醴,香花管乐,与乎摄祭之人,而终是失却祭之真意。

祭祀是人们对先祖的缅怀和新生活的寄望,贵在一个“诚”字。从对象上分,祭祀可分为祭先主和祭神主,祭先主在于一个“孝”字,祭神主在一个“敬”字。

孔子之前曾对樊迟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从生到死,其亲至也,活的时候,当须奉养;死之后,如理安葬,再后至诚祭之,人的一生极其有限,要做的事情无穷尽,然在孝养双亲上,该做的一定要做,朱子引用胡安国的解释:得为而不为,与不得为而为之,均于不孝。

《孝经》里说:为之宗庙以鬼飨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足以可见,古往今来,人们对祖先的祭祀何其的重视?

祭祀若是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我们所说的公祭,在人类对自然界依赖的过去,比如水旱灾害、丰收庆贺、弥除边患都要举行一些大型的公祭活动,在我们陕西黄陵县,有一座黄帝陵,被我们称作华夏始祖,在数千年里,祭祀黄帝的活动从没有被中断过,有记载从虞、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无一例外的把黄帝作为我们共同的祖先来祭祀,在历史上一遇到皇帝登基、太后诞辰、发布政令、对外讨伐都要来此祭祀。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为了团结抗战,一致对外,1934年当时国民政府在各地爱国人士倡议下把每年的清明节确定为“民族扫墓节”每年公祭黄帝陵。1937年清明节在两党公祭黄帝陵时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祭黄帝陵文》,向全世界宣示: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又一次通过祭祀的方式凝聚人心,在列祖列宗面前,展示了我们团结抵御外侮的决心,成为全国统一抗战的铮铮誓词!

祭祀作为我们儒家文化特有的方式,从诚于内到形于外,从家文化的孝悌之道到普天下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和平年代我们载歌载舞、丰收庆祝。一旦遇到民族危难之时,同仇敌忾,千万人吾往也,在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们会顾全大局,放弃自己的利益,因为我们祭祀这一个共同的祖先,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