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下乡采访,途径一个村庄遇有“白事”,人声扰攘,灵棚前,扯着白色的挽帐,上写:痛悼某某某先生,旁边,搭着简陋的戏台,几个草台班的艺人,在咿咿呀呀地哼唱,高音喇叭将声音扩展到二里以外。问人家:“这是干啥?”答道:“死人了,白事。”“那为啥还要唱戏?”,“大约是喜丧吧。”简短的几句问答过后,深感到曲周一带的丧葬风俗还很有说道头呢!

大伯去世怎样哭丧(喜丧与哭丧)(1)

什么是“喜丧”和“哭丧”

在冀南曲周县一带的农村,丧事有“喜丧”与“哭丧”之分,所谓“喜丧”,就是秉承“人过七十古来稀”的古训,死者为七十开外的人,谓之“喜丧”。而“哭丧”,就是适逢死者壮年或三四十岁,正年轻,上有老小有小,本来不到去世的年龄,或因疾病,或因车祸等某种意外,偶然死亡,人们因可怜、悲悯而痛苦,此种丧事,谓之“哭丧”,孝子们是要鼻一把,泪一把,哭个死去活来,表白自己的孝心和悼念之情。

生老病死,乃人生的大事

想想也是,生老病死,乃人生的大事。在死亡上,上帝是公平的,无论帝王将相,还是才子佳人,穷人和富人,伟人和百姓,谁人也躲不过。百年后,你我,相识的夫妻、父母、儿女,不相识的陌路人,都要长睡不起,各自被一抷黄土掩埋,终究化为泥土。但是,人之所以是灵长的动物,还在于他们有思想,有感情,在于他们的人道。试想,一个二三十岁,或不到五十岁的人,去世了,留下的孩子年幼,父母年事渐高,或留下的儿女尚未成家立业,年纪轻轻的爱人打发今后艰难的漫长的日子,是何等的可怜和值得悲悯。

相较而言,一个人年纪大些了,已过“古稀”之年,或因病,或因车祸等意外,或瓜熟蒂落,寿终正寝,孩子们和邻居们倒也不是十分的伤感。活过80岁而亡,孝子们还可以穿花衣守灵;活过90岁,孝子们就可以穿红衣服守灵;活过百岁,就更隆重了,后人可以写台大戏,在村里唱个三天五天,庆贺老人高寿仙逝,这似乎也符合人生情理。但是,人的愿望,毕竟希望和盼望长寿,俗话说:宁走千里远,不隔一层板,就是说谁都不愿死亡的。

大伯去世怎样哭丧(喜丧与哭丧)(2)

世上原本没有“喜丧”与“哭丧”之分

唐僧之说以遭受九曲十八难,也是因为他的肉好吃,吃过他的肉就可以长生不老。由此说,世上原本没有“喜丧”与“哭丧”之分的,所有的丧事,都是不幸的,不愿为人们所接受的,都是悲伤和“哭丧”,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比较而言形成的一种因悲悯程度不同而不同的说法而已。

这一说法,业已流传了多少年呢,我不知道。但是,在山西,也有“喜丧”之说,因为我多年前,曾在《山西文学》上看到过一篇小说,题名就叫《喜丧》,写老人去世后乡亲们的红火热闹,写的也还不错。当然,这篇小说之所以被编辑看重,说明它还有一定的寓意。

大伯去世怎样哭丧(喜丧与哭丧)(3)

农村的丧葬,不光在说法上不同,在具体做法上,也有很多的禁忌和民俗,比如摔老盆,比如打引魂幡,再比如烧车马等等,还有很多很多,限于篇幅,只好说到这里了。另外,我不愿写丧事的,因为想到丧事,让我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心情久久地难过。这也是我为啥不愿意接触此类题材的原因吧,敬请大家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