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吕梁新闻网

穷人穿的寒酸(穷县也在赶时髦)(1)

石楼有名气。但名气摆脱不了“穷”。

前些年在石楼采访,听人讲过这么一件事情。位于石楼县城的一家饭馆,开了又关,关了又开。老板很是无奈:开门吧,净是赊账的,挣不了钱。不赊账吧,没人照应生意。关门吧,也没别的事情可做。饭馆老板学的是厨师,就想着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但是就是赚不到钱,到现在还感叹,“前些年,人们真穷,哪敢进饭馆?”

事实上也如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有了“国家级贫困县”这个概念以来,石楼县就成了其中一员。快半个世纪了,依然没能甩掉这顶帽子。

不到石楼,不知石楼变。

你现在去石楼,绝对会有另一种感受。你能看到,也能感受到石楼在“赶时髦”,石楼人“时尚”了。石楼人开始直播带货,石楼人也在玩快手、抖音。每天晚上,县城的沁园春广场上跳广场舞的人们一拨接着一拨,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游乐园。

惊讶于“石楼变化”的背后,是对石楼“赶时髦”的深思。

5月18日晚,是第五届吕梁名特优功能食品展销会暨2020年吕梁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节“石楼专场”的活动时间,屏幕外,欢声笑语,香气扑鼻;屏幕内,互动热烈,抢购积极。本来安排两个小时的直播秒杀活动,因为粉丝的热情高涨,活动持续了近四个小时。据统计,当晚共卖出“石楼好货”9100多单,交易额近10万元。

“石楼好货”卖出去了,线上线下的人最直观的感受是石楼人不再是穷样子,而是学会了“赶时髦”,在想办法走出来。

这些年,石楼人确实想走出去。

“前些年,石楼的红枣被枣贩子拉出去在别的地方卖,还注册了商标。枣是地地道道的石楼枣,牌子却与石楼没有半点关系。”石楼县辛关镇前山村党支部书记马晋杰感慨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石楼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个年代,大家都想着自己赚了钱就行,过了秋收季节,红枣一车一车往外拉,枣农们哪管枣贩子出去怎么吆喝。”

马晋杰前些年出去做工程,算是村里最早走出去的一批年轻人。去年回乡做起了“村官”。

“突然回来,村民们支持你?”

“村民们可乐意了,都想着吸收点外面的新鲜事物,都想着走出去,早点能致富。”在与马晋杰的聊天中也可以感受到石楼人迫切走出去的心情。

现在,石楼本地也有了自己的红枣加工基地。石楼县树德枣业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规模比较大的红枣生产企业。近年来,该公司积极转变思路,由传统的粗放型原枣销售改为通过就地精深加工模式,增加产品附加值,并聘请国内顶级工程师,研发出具有传统特色的红枣浓缩汁和一系列枣类休闲食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在发展市场的同时,树德枣业还带动当地枣农脱贫致富,原料收购扶持带动沿黄乡镇、村共同发展,让更多的人有了出去赚钱的机会。

石楼人自己想走出去,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比方说,从2017年起,石楼县实施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战略,先后建成21个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积极打造“塬谷石楼”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力争借此品牌进一步带动优质农副产品的推广,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愿景规划。

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就是想把自己推销出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前段时间,石楼人的朋友圈到处是关于直播的消息。石楼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的温师傅陪记者在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采访电子商务助力脱贫攻坚时,也拿起手机,打开了“快手”直播起来。“每天看着县里的领导和乡镇干部在直播间直播带货,今天,我也时髦一把,在电商平台上亮亮相。”

在石楼县裴沟乡永由村与养蜂人温楼平交谈时,他表达了自己想通过直播来养蜂的想法。他说,这个时代变了,人们的一些消费观念在变,消费方式也随着网络化发展在悄悄转变,我们这传统的养殖方式不得不跟上时代,去改变一下。他还向记者咨询,直播设备该准备些什么?那些设备的价钱贵不贵?

温楼平已经从网上购买回十几套防护服,他想通过直播让人们来他的蜂场体验。“大城市这几年人们搞采摘,一斤草莓能卖上四五十元,我也可以通过直播让大家了解养蜂的全过程,让大家走进我的蜂场,真正体验养蜂的乐趣,从而增加收入。”

石楼县灵泉镇的孟家塔村、薛家垣村、沙窑村都建起了大棚,大棚里面除了种植一些蔬菜,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种植一些应季水果,有草莓、火龙果、油桃、葡萄、樱桃等,在产业发展的同时,石楼人也学会了赶着时代走,赶着时髦跑,融入了“生态采摘园”和“乡村游乐园”两条精品线路,搭上了“致富快车”。

郑宝平是薛家垣村观光休闲旅游项目“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他说,“大城市里能有采摘园、旅游项目,咱这小地方怎么就不能赶赶这个时髦?”

石楼人“赶时髦”,从另一个层面可以理解为石楼人不甘于贫困。多少年来,他们在想方设法寻找更多走出去的机会。

外出打工就是其中的一个选择。

在石楼采访,同事刘小宇负责采访石楼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其中关注的是石楼县“青岛村”。

“青岛村”说的是该县小蒜镇黄河岸边的一个村子。

20多年前,这个村的贺长福将自家做的“晋香贺家面”开到了山东济南、青岛、济宁、聊城多地,并在山西、河南开有分店,累计向外输送石楼就业人员近2000人,“晋香贺家面”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晋面品牌。由他创立的石楼福海厨工劳务公司,还被山西省人社厅评定为省级劳务品牌,正式搭建起了石楼人外出务工的绿色通道。

走出去,当真正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才发觉自己的眼界太小个、格局太小。当走出去的那一瞬间,石楼人的眼睛真的亮了。

事实上,贺长福以及养蜂人的变化,都受益于国家的扶贫行动。

近年来,依托吕梁的“吕梁山护工”计划,石楼县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小蒜镇5个村有近半劳动力、超过两千人在青岛务工,结合自身优势,县政府针对家乡劳动力输出、就业等展开“菜单”“定单”式培训,按照学员要求定向培训。

石楼人的这些“时髦”是学来的、看来的,是随着时代变迁转变过来的。但不管怎样,无不说明石楼人的思想转变了,生活条件有了大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