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差点因为名字错过这部好电影,不论是中文名的《极速车王》还是中二的直译名《福特大战法拉利》都让人将它与普通的爆米花电影联系起来。但对狂热的汽车迷来说《极速车王》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电影,《极速车王》作为一部商业影片,是根据真实历史所改编,同时也有演绎的成分在里面。本片剧情将亲情和友情上的情感渲染穿插在激动人心的赛车赛事之间,并未使感情戏喧宾夺主的同时也为影片增加了与观众的共鸣点。

故事原型讲述的是福特和法拉利,在汽车还没有高度全球化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它们是河水不犯井水互补相干的两家车企。一家是进入现代化流程的美利坚霸主,另一家则是沉浸于汽车赛事的亚平宁枭雄。

极速车王几年出来的(极速车王的历史原型)(1)

恩佐·法拉利(左),亨利·福特二世(右)

它们的当时的处境更是天壤之别,那个时期,福特是爆炸增长的黄金十年。福特主品牌年产量从 30 万台增长到近 80 万台,是名副其实的大财团;而法拉利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众所周知赛车是项非常烧钱的运动,一家车队背后如果没有大老板注资,你根本玩不起来,所以赛事部门则需要依附车企来获得资金。

极速车王几年出来的(极速车王的历史原型)(2)

1963年,福特团队与恩佐·法拉利谈判合影

靠卖跑车,或是卖赛车给独立车队来养活整个研发团队形成闭环,这条路被法拉利越走越窄,直到 1963 年,恩佐·法拉利与亨利·福特二世坐上了同一张谈判桌。

极速车王几年出来的(极速车王的历史原型)(3)

谈判桌上的恩佐

由福特收购法拉利赛车部门的交易由于过度苛刻的附加条款而以失败告终。结局是双方不欢而散,让法拉利最为愤怒,并且导致他直接离席的条款——「每项超过 4.5 亿里拉(当时约合 25.7 万美元)的车队预算,恩佐都要向福特提交申请,才能获得批准」。在协议上,恩佐用他紫色墨水笔圈画出了「提交」和「获得」,并在旁边写下「不可接受」。恩佐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脾气秉性造就了汽车历史上许多广为流传的佳话。在他看来,福特给他的条条框框严重影响了他对车队的管理自由,纵横赛场数十载的他哪受过这气啊。

极速车王几年出来的(极速车王的历史原型)(4)

很快,福特签下了来自于阿斯顿马丁车队的约翰·威尔,并砸下了1000万美元。但是,1964年的勒芒并没有为福特带来好消息,出征的三辆福特GT40全都因为悬挂断裂等各种故障而退赛。之后,不服气的亨利·福特二世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同时炒掉了约翰·威尔,将项目负责人换成了曾在1959年率领阿斯顿马丁车队击败过法拉利的知名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然而1965年参赛的三辆GT40却因为动力太强油耗过高导致没能完赛,福特因此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极速车王几年出来的(极速车王的历史原型)(5)

经过上一年的整修改装和调整之后,卡罗尔·谢尔比意识到好车与好车手都是不可或缺的,于是他和英国车手肯·迈尔斯一起,同时参与了新车的重新设计和调试,并于1966年率领13台最新研发的福特GT40 Mark II再临勒芒。而这一年,法拉利派出的是3辆法拉利330 P3。由于GT40速度更快,而330质量更轻且省油,所以顺势造成了两台车势均力敌的局面。

极速车王几年出来的(极速车王的历史原型)(6)

勒芒赛道图

在比赛的初始阶段,由于被下令不得过速危险驾驶,福特一直落于下风。但肯·迈尔斯无视了这项指令,不顾自身安全,长时间以超过7000转速的速度行驶,最终将GT40带进了比赛前三。最终,法拉利330由于车手的持续推进导致引擎过热而败下阵来。至此,迈尔斯的福特一号GT40和布鲁斯·迈凯伦驾驶的福特二号GT40开始领跑比赛。并在接下来的三年中连续获得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四连冠。

极速车王几年出来的(极速车王的历史原型)(7)

整部电影以福特和法拉利两大汽车公司的商战为引,实则核心在于福特领导层与汽车设计者在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剧情将亲情和友情上的情感渲染穿插在激动人心的赛车赛事之间,并未使感情戏喧宾夺主的同时也为影片增加了与观众的共鸣点。它并不需要像《速度与激情》系列那样用无数的快速剪辑和动作特效来强调肾上腺素激增的感觉,只需要将本就非常振奋的事实赋予画面和完美的配乐就足够了。

极速车王几年出来的(极速车王的历史原型)(8)

晚年的卡罗尔·谢尔比(1923-2012)

极速车王几年出来的(极速车王的历史原型)(9)

肯·迈尔斯(1918-1966)

极速车王几年出来的(极速车王的历史原型)(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