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改变一个国家,这是《熔炉》最大的意义。
善良正义的孩子老师,与黑暗肮脏的政府校长形成鲜明对比。
示威被镇压,结局的无力感,深刻在很多人心底。
几年后,另一部电影问世,它被称为“丹麦版《熔炉》”。
也许你会说是蹭IP,但厂长却认为——
说它像《熔炉》,才是对它的严重低估。
《总有一天》
2016年的片子,评分一度冲上9.6。
现稳定在8.7,但仍好于93%的剧情片。
我想评分之所以会下滑,是因为太过灰暗。
早年丧父,母亲为了养家,忽略了对兄弟俩的管教。
逃学打架,影片用兄弟俩偷盗商店,作为对观众的问候。
接着母亲也病倒了,舅舅分不出精力照顾他们,就把他俩送去一所寄宿学校。
“问题少年”就是本片的主要人物群体。
兄弟俩来到这里才发现,自己在外面的干得坏事,在这根本不值一提。
影片没有故意煽动观众情绪,反而用极其克制的叙述手法讲述故事。
这也让影片的气氛,全程压抑。
在这里,行走坐卧所有人整齐划一,而且没有人多说话。
在饭桌上,哥哥和身边的同学打声招呼,却被他小声提醒:快吃,他马上就来了。
统治这所学校的是崇尚暴力的校长,他一出现就给了兄弟俩留下深刻印象。
不听话就拳头伺候,不能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想当宇航员的弟弟,上来就被打了一巴掌。
校长是这里最高统治者,主任为了能以后接他的班,成为他的执行者。
不能忤逆校长,想要维护弟弟的哥哥,接着被扇了耳光。
入学的这段戏,仅发生在短短三分钟内。
而且这种程度的惩罚,也只是警告。
军事化管理先给影片罩上一层阴霾,让人更加难过的是这里面的孩子。
《熔炉》里,失聪的聋哑孩子面对禽兽老师,没有任何还手能力。
《熔炉》善恶对比强烈,很容易激起受众的保护欲。
但《总有一天》没有利用这点。
它的善恶没有对立,这样削弱了情感冲击性,却也增加了现实感。
在我看来这比《熔炉》更冷静。
身处地狱,天使也会变成恶魔。
暴力冷漠蔓延,侵蚀了本属于弱者的孩子,他们之间形成等级制度,常常去欺负比他们更弱小的孩子。
哥哥为保护弟弟不挨打,被迫帮他们负担劳动任务,弟弟也被逼着爬上高处当靶子,挨他们的石头砸。
《总有一天》完整展现了“变成恶魔”的过程。
在夜晚,值班老师会挑小男孩去他的房间,从孩子害怕又不敢不从的表情中,我们可以猜到结局。
第二天,弟弟尿床而要被罚,其他孩子都成惩罚支持者,也包括昨晚被带走的孩子。
他艰难的从床上爬下来,憎恶凶狠一点点取代害怕痛苦。
他没有同情同是弱者的弟弟,反而继续压榨折磨他。
等级分明,连坐惩罚,他们俨然形成一个小国家。
弱者欺压更弱者,没有尽头的恶,看着让人背后发凉。
在《熔炉》中,孔刘饰演的美术老师,可以说在打破黑暗的锤子,像英雄一样保护着孩子们。
在《总有一天》里,也有一个新来的女老师。
但她身上更多的是沉默,在我看来这比《熔炉》更加现实。
一个新来的老师,就想改变这所学校多少年的模式?
笑话。
虽然残忍了些,但这的确是正常人才会有的真实反应。
女老师从不体罚他们,还让认字多的弟弟逃离体力劳动,担任学校送信的工作。
最重要的是避开欺负他的大孩子们,她能做的并不多,但善良还是停留在她的身上。
之前说了身处地狱没有天使。
在暴力的浸染下,女老师有一次和弟弟发生了争吵,情急之下打了他一巴掌。
那打人的手法表情,和校长主任一模一样。
《熔炉》中的孔刘不离不弃的帮助他们,而本片中被寄予希望的女老师,却离开了。
让人更难过的是片中本可以拯救他们的,不止是女老师。
检查院的曾例行两次考察过寄宿学校,特别是第二次,在看见哥哥脸上明显有伤时,还认真询问。
但孩子们的回答却永远是:学校很好,校长对我们很好。
这样的情景让我一度想起“杨永信戒网瘾学校”的记者采访。
小姑娘说着“我很好”,眼泪却扑簌簌的落下来。
他们知道眼前的不是救世主,所以根本不提自己的凄苦。
影片中的他们也拒绝帮助,他们都在等“刑满释放”。
满十五岁后,他们就可以从学校毕业。
一开始哥哥也在等,他忍受欺负,努力劳动,他想借此讨好校长,好让自己在离开学校时可以带走弟弟。
但这都只是他的美梦,他的路早被安排好。
特别是得知他妈妈去世,舅舅无力抚养后,校长更不愿意放走这个免费的劳动力与沙包。
想要在这活下去,就要当个鬼魂,这是一开始同学卷毛给他的建议。
放弃身体,放弃思想,放弃情绪,放弃语言。
兄弟俩也是这么做的。
在这期间,哥哥总是带着一身伤痕,一心相当宇航员的弟弟也体会到现实的残酷。
在某天夜里被老师带走,但这却只是个开始。
当知道这样的噩梦不会止步于十五岁后,哥哥在绝望中选择了愤怒反抗。
但现实再次给他以重创。
现实如此残酷,女老师还曾安慰兄弟俩:明天会好的。
可是明天真的会好吗?
要厂长说,如果今天不作出改变,凭什么指望明天会变好?
如果不改变,“明天会好”不过是懦弱者的自我安慰,不过是恶棍淫魔的障眼妖法。
这学校就像座地狱,凡人进不去,恶鬼出不来。
《总有一天》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丹麦。
影片采用回忆式记录,其中旁白就是事件亲历者,兄弟俩的朋友卷毛。
哥哥身受重伤,面临生命危险,一直处于被保护的弟弟也瞬间长大。
他的复仇与自救,也成为本片最大的高潮。
最后,压抑许久的情感,随着兄弟俩的离开,学校的被查而夺眶而出。
《熔炉》的伟大在与改变了法律,在我看来《总有一天》的伟大,在于平凡。
片名《总有一天》,被当作台词出现在每一个人口中。
孩子们说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里,所以现在的忍受都是有价值的。
校长主任说总有一天,你们会感谢学校,所以现在经受的打骂都是有意义的。
我去你的感谢学校,绝望到看不见明天,哪来的总有一天?
成年人总用“总有一天”包装惩罚,还扯谎说这是长大的代价。
在这里,我只看到了暴力与恐怖的无限蔓延。
对人性的暴力与压榨,再怎么包装都是赤裸裸的丑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