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搬的是人心,扶的是民心,强的是党心必须坚持以易迁群众为中心,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产业发展为关键,以社区治理为根本,才能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十堰郧阳区易地搬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十堰郧阳区易地搬迁(乐业安居幸福生活)

十堰郧阳区易地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搬的是人心,扶的是民心,强的是党心。必须坚持以易迁群众为中心,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产业发展为关键,以社区治理为根本,才能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地处鄂西北,属秦巴山片区国定贫困县,总人口63万,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456户163491人,贫困发生率35.63%,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2199户63495人,占贫困户的45.8%。近年来,始终把后续产业发展和社区治理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在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省市易迁办的正确指导下,探索推行“三大五进”“1 2 N”以业定迁的易迁产业扶贫模式和“365”社会治理模式,千方百计把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把农特产品转化为商品、把村庄田园转化为景区、把群众难事转化为干部家事,让群众搬到好地方、找到好门路、过上好日子、形成好风尚。

今年4月23日省政府批准郧阳区脱贫摘帽,“挣钱顾家两不误、安幼养老都兼顾”的做法得到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同志高度肯定,“特色小镇 特色产业”易地安置做法得到省长王晓东同志充分肯定,全国金融扶贫现场会、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全省人社扶贫现场会等会议相继在郧阳召开,青龙泉社区等易地扶贫搬迁做法在央视建国70周年大型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上展播。

一枚香菇兴起一座城

郧阳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支持丹江口水库建设,两次搬迁、三次移城,淹没良田25万亩,近20万人背井离乡,10余万人搬迁后靠,很多村庄看得到水吃不到水,种庄稼望天收,唯有换一方水土,才能富一方百姓,基于此,坚持全域大集中、全优大配套、全员大产业,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郧阳湖中心城区建设青龙泉社区,坚持建房先建厂、扶贫先扶业,投资8.6亿元,整理土地3000亩,建设香菇产业种植示范园1200亩、袜业车间5.1万平方米,同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中安置全区18个乡镇4237户15380人,成为湖北省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单体项目。

按照全产业链、全生态链、全价值链模式,区建扶贫产业园、镇村建扶贫车间、户建扶贫作坊,以“龙头企业 基地 村级合作社 农户”模式,在谭家湾镇建设食用菌循环经济扶贫产业示范园,依托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和华中农业大学边银丙教授成立华中食用菌研究院,建设研发中心和香菇交易市场,引进上下游企业22家,建成智能化四季出菇工厂,形成集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香菇产业链条。在19个乡镇建设自动化香菇制棒车间24个、各类菇棚4.9万个,年种植香菇4000万棒,2万户贫困群众种出了小康生活。郧阳香菇被国家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好香菇”称号,国家发改委以政策导引推介香菇产业扶贫的郧阳模式,郧阳“香菇之城”悄然崛起。

像青龙泉社区一样,建成354个安置区,涌现了文旅融合的龙韵新村、产城融合的安阳口社区等14个城镇安置区,2.2万户6.3万人进城区、进园区、进集镇、进中心村、进幸福院安置,从“穷窝窝”搬进了“金窝窝”。

一双袜子带富一群人

针对易迁群众就业需求,抢抓浙江诸暨大唐袜业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先后引进上海东北亚新等26家袜业企业落户郧阳,签约袜机11200台,目前到位5980台,日产袜子120万双,年产值可达20亿元,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袜业生产基地。按照“扶贫车间 扶贫作坊 农户”的扶贫模式,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购买缝头、翻袜、定型、包装等加工设备开办扶贫作坊,近万名留守妇女和老人从田间走进车间,从农民变成织袜工人,袜业扶贫经验入选全国2019年十大产业扶贫案例。柳陂镇贫困户朱方明从深山搬到龙韵村,住上了一套100平米的大房子,承包村里袜业扶贫作坊后道加工中心,带动60余人务工,一年纯收入近20万元。贫困户明刚购买缝头机和翻袜设备开办扶贫作坊,月收入4000余元,从老农变成了老板,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发展香菇和袜业两大配套产业的同时,通过农企对接、能人带动、手工艺传承,引导易迁户发展小种养、小作坊、小庭院、小买卖等,培育汽车坐垫、服装玩具、农特产品加工等扶贫作坊2700余个,涌现出谭山塘城、安阳陈营、茶店长岭、柳陂沙洲等一批汽车座垫村、黄酒酿造村、粉条加工村、蔬菜种植村,带动近万户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增收。身残志坚的大柳乡易迁户柏化凤,流转土地15亩种植白芨,长江医药保护价收购达150万元,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全村20余户增收致富,其脱贫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推介。

一座青山趟出一条路

绿水青山是郧阳发展最大的靠山。搬迁群众易地安置后,拆旧复垦宅基地9024亩,新增流转土地近10万亩,汉江绿谷、耀荣木瓜、长江医药等42家农业龙头企业担当社会责任,通过“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易迁户”方式,把农民变社员,把荒山变绿地,种植蔬果、核桃、木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80万亩,1.5万户易迁群众不仅挑上了“金扁担”,还吃上了“生态饭”,守护绿水青山的日子越过越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14年,鑫榄源公司负责人朱瑾艳在郧阳试种油橄榄,经过两年的试验,四季常青的橄榄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疫情期间中国人保财险集团云采购橄榄油10万斤价值2000万元,鑫榄源发展不忘群众,今年新引导501户贫困群众种植油橄榄1000余亩,全区达到3.8万亩。

坚持生态、经济、产业三化融合,通过种花种树种春天,村庄变成景区,田园变成花园,民房变成民宿,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绿色红利不断分享。如今,绿色环保、生态有机成为郧阳农特产品的“招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郧阳人民引以为傲的“标配”,秀水郧阳、人类老家成为国内外游客内心深处的“诗与远方”。

一张网格温暖一片心

坚持以人为本、以心换心,做实户户走到、扶贫作坊、安幼养老、强基固本四项工作,优化治理服务体系,让群众融入新生活、爱上新家园。

社区治理一盘棋。紧盯人的管理和服务,在区组建区群众工作委员会、社会治理中心和矛调中心,在乡镇聘请金银铜牌人民调解师、设立驻所民调室,在村配建警务室和调解室,把村治调主任纳入辅警管理序列,在集中安置点成立党组织57个、居委会17个,打造了党建引领、多级联动、协同发力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服务一张网。探索“365”工作法,建立“党员、网格员、技术安全员 中心户长、楼栋长、警长”的三员三长工作机制,开展疫情阻控筛查防反弹、环境卫生督查防脏乱、矛盾纠纷排查防激化、安全生产检查防事故、规划建设审查防违章、林火洪汛巡查防灾害等“六查六防”,一网覆盖,摸底排查,供需对接,精准服务,建设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畅、社会和谐、生态和美的“五和”郧阳。建设安幼养老中心251个,把劳动力从照顾小孩和老人中解放出来;搭建就业动态监控平台,疫情期间点对点输出就业1.1万余人。

向善向上一条心。开展家风家规大培育、家庭环境大清洁、家庭万元增收项目大培育等“三家建设”,评选“十星农户”,整治人居环境,涵养文明新风,健全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开明开放、向善向上”成为郧阳的新精神,“社会主义最好,共产党最亲,勤劳致富最光荣”成为63万郧阳人民的共同心声。(孙道军)

来源: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