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今年绝对是电视剧的“大女主年”。
别误会,Sir说的可不是《三生三世》《楚乔传》。
它们名曰“大女主”,实则看的还是小女生。
有美貌,有运气,有男人追捧……是的,现实里都不怎么存在。
当之无愧的“大”,应该属于那些现实里真实存在的女性群像——
美剧《大小谎言》《宿敌》《使女的故事》,英剧《名姝》《谜湖之巅》。
全是我们的流量剧不敢用的女主角:
中年主妇、过气女明星、性奴、老鸨……
现在,又来了号更不得了的人物——
《双面格蕾丝》
Alias Grace
取材于加拿大史上最著名女杀人犯格蕾丝·马克思的真实案件。
1843年,年仅16岁的格蕾丝被控谋杀雇主和女管家,被判绞刑,随后又改为无期。
在京士顿监狱和精神病院之间被关押30年后,格蕾丝又被改判无罪,当庭释放。
那么,她到底是变态杀人魔,还是一个被冤枉的花季少女?
众说纷纭,没一个人知道真相。
在《双面格蕾丝》中,她说:
“比起谋杀犯,我更愿意做一个女谋杀犯。”
字幕来源:人人影视
这句话,带我们走进了历史的罗生门。
第一个关键词,谋杀犯。
1869年,格蕾丝(莎拉·加顿 饰)已经入狱15年,从小姑娘蜕变成成熟女人。
人们对她迷惑又好奇,就像爱伦坡说的:“死亡,还有美丽的女人,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诗意的主题。”
格蕾丝恰好两者兼具。
狱卒这样对她。
贵族这样观赏她。
政府、教会认为她是无辜者,想解放她。
事情过去多年,格蕾丝依然还是大家的话题焦点。
教会从美国找来一个心理医生乔丹(爱德华·霍尔克罗夫特 饰),希望乔丹从格蕾丝身上找到他们想发现却没发现的秘密。
乔丹开始与谋杀犯格蕾丝一对一聊天,还是特走心的那种。
他对格蕾丝的一切都好奇,格蕾丝也愿意一一说给他听,从出生家庭谈到成长经历,从闺蜜谈到受害者……
这个过程,有点像大卫·芬奇的《心灵猎人》,乍看不动声色,张力藏在一问一答、一说一听之中。
上:《双面格蕾丝》下:《心灵猎人》
这是一场心理游戏。
关键在于,谁玩谁。
一开始,乔丹玩格蕾丝。
他西装革履去见一个被关押15年的谋杀犯,他很自信,能掌控这个女人。
第一次,他带一个苹果。
为什么是苹果?因为伊甸园的苹果树是开启智慧、区分善恶的果实。
第二次,他带一颗甜菜。
为什么是甜菜?藏匿雇主尸体的地窖,正装满甜菜。
但,格蕾丝可不是一般的谋杀犯。
她聪明、细腻、克制,还有深刻的洞察力。
她当然识破了乔丹“诡计”,所以很快就演变成……格蕾丝玩乔丹。
她不仅不接招,反而给乔丹挖坑。
第二次见面后,乔丹回去做了个怪梦,梦到自己暧昧地抱着格蕾丝。第二天他故作镇定,问格蕾丝是否做过怪梦。
你猜格蕾丝怎么说:
我不记得了,但我会试着想起来,如果这能帮助你逃脱目前的困境。
乔丹显然被吓到了,慌忙地反问:你怎么判断我处在困境?
格蕾丝有力地回答:
那些本已身处困境的人,极易留意到他人是否如此,先生。
这一回,格蕾丝赢。
看乔丹的姿势变化,从尽可能与格蕾丝保持距离(明明已经离得够远,乔丹还在往后靠)。
到尽可能靠近、甚至触摸格蕾丝——你看那只试图伸过去又缩回来的手。
再到乔丹的表情,从一脸冷漠保持质疑(不管你怎么解释,我都能找出你的漏洞)。
到托腮式的迷恋(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觉得你好迷人……)。
谈话不过进行四五次,然后你猜到了……
乔丹爱上了格蕾丝。
不,也许应该说——格蕾丝成功引诱了乔丹。
她一开始就知道乔丹想要,“想透过我的身体,凝视我的内心,在你的手中,你想抓住我跳动着的女人的心”。
于是,她也很配合。
察言观色,向倾听者投喂他们想听的故事。
在不同版本的故事相互交叠中,罗生门依旧是罗生门。
格蕾丝的面目,时而清纯,时而淫荡,时而无辜,时而狰狞。
到底是她教唆他人杀人,还是被胁迫参与其中?
……Sir不剧透啦。
也许比起真相,你更应该关心的是:
社会如何制造了一名女谋杀犯。
《双面格蕾丝》仿佛是一个命案版的《七月与安生》。
15岁,格蕾丝和家人移民加拿大。在船上,母亲病殁,裹尸袋一套就抛进海里。
母亲死后,格蕾丝不得不照顾四个弟妹,还要忍受酒鬼父亲的打骂和猥亵。到了十六岁,她被赶出家门,送进城里当侍女,补贴家用。
还好,她遇到了同为侍女的玛丽,两人成为亲密挚友。
玛丽像安生,叛逆,自由,爱冒险。
格蕾丝像七月,乖乖女,爱服从。
在格蕾丝还被月经初潮吓得以为“我快要死了”的时候,玛丽已经相当通晓人事了。
她知道一个女人要安全长大,是有多么不容易。
玛丽像一个长辈一样教育格蕾丝(听一听吧小女生们,这可比那些流量剧里说的实在):
女生晚上不能一个人出门上厕所,不安全;来月经不会死,这是一种“夏娃的诅咒”;要提防男人,特别是有身份的绅士;他们不管承诺什么,你都不要把自己献给他;他送给你戒指,一定要请牧师公证才算数……
而造化弄人。
懂得最多的玛丽,偏偏和一个绅士好上,怀孕了,堕胎,最后大出血而死。
因为绅士承诺……会和她结婚,还送给她一枚戒指。
这可能就是“听过了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吧。
玛丽已经够聪明,奈何女人成长的路上,就是这样虎狼环伺。
玛丽的尸体被抬出房间前,她好像眨了一下眼。
就这一眼,格蕾丝被上了身。从此,她身体里就同时住进了玛丽和格蕾丝两个人。
这是灵异事件,是精神分裂,或者完全是编造的鬼话?
或者不如这样理解,因为玛丽和格蕾丝,本质都是听人使唤的侍女。
她们太孤独,只能拥抱自己。
对了,在女人的世界里,除了理性,还有着玄乎其神的直觉——
走街小贩杰瑞米要送格蕾丝一个纽扣,却意外发现她的掌纹凶险。
玛丽教格蕾丝,削一整条苹果皮扔到地上,就能占卜出未来丈夫名字的首字母。
可她连削了三个苹果,三次都削断了皮……
一次格蕾丝和玛丽拿刀玩耍,主人走进来,她们连忙把刀藏到身后。
也许从侍女到杀手的转变,就在一瞬之间。
直觉的东西,看起来靠不住,但我们又莫名地相信着。
因为有时,它们还真是悲剧的前兆,预示着命运的雷同——
玛丽流产而死时,格蕾丝的愤怒大于悲痛,她说不是流产害死玛丽,而是那位抛弃她的绅士。
格蕾丝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自己的侍女命运,也开始逐一被印证:
她被主人家的儿子非礼,不得不找新雇主;但接着,她又要面对新雇主的非礼……
相似的命运,有着相似的结局。
格蕾丝的母亲和玛丽去世时,神情如出一辙。
好像已经历经了太多的苦难,再也无力做出最后表情、最后的控诉,眼神里只剩下空洞。
在她们的时代,她们的环境中,生为女人,很多事就已经注定了。
女人能为自己做的最好打算,就是待价而沽。
格蕾丝要么出卖劳动,当侍女;要么出卖性,当妓女。
或者既当侍女又当妓女,混好了,说不定能成为妻子。
对这种命运发起反抗的下场,要么是成为死人,要么是成为杀人犯。
还记得Sir说过的《盲山》吗?
大山中的小村子,有着那么多被拐卖的女人。
受尽屈辱,大家都在忍,只有春梅一个,一直在反抗。
其他女人不再逃跑,她们劝自己:算了吧,反正孩子都生了。
她们也这么劝春梅:算了吧,反正也逃不出去,就这样吧。
也许就是这一句句“算了吧”,让愚昧从此有了后代,让悲剧从此有了轮回。
所以不管东方、西方。
一部乡村片,总有着想对城市人说的话;一部历史剧,也有着对现代人说的话。
《双面格蕾丝》说的,和《盲山》同样狠。
如果面对欺凌,继续忍耐、沉默。
如果众人皆醉,你也醉。
那么出路只有两个,侍女或者妓女。
或者第三个?
杀人犯。
《盲山》最后,春梅走投无路,只能举起菜刀劈向了丈夫。
理解了春梅,我们也就理解了同样杀人的格蕾丝——
当人们把“杀人犯”的黑帽子,简单粗暴地扣在春梅和格蕾丝头上时,究竟有没有人反省集体作的恶?
是时候说说此剧清一色的女性主创了:
原著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她的小说主题从来都关注女性的苦难,以及苦难中不断成长的女性意识。
编剧莎拉·波利,坚定的女性主义者,去年就在《纽约时报》发文痛斥韦恩斯坦以及他所代表的行业对女性的剥削歧视。
注意,是女性主义,不是女权。
Sir其实挺讨厌“女权”这个词。
春梅和格蕾丝,还有《大小谎言》《谜湖之巅》那些故事,在Sir看来,不是在主张什么霸道嚣张的女权,只是在伸张一个基本常识:
身为女性,如何“像样地生存”。
而在现代,什么最靠近一个女人像样地生存?
是你既有爱的权利,也有不爱的权利。
是你有选择的权利,也有不选的权利。
更是当自由的底线被侵害的时候,你得勇敢地独立,还得坚强地觉醒。
你们爱自由吗?
我知道你爱
你们憎恨压迫吗?
谁敢说不是
我们没有失败,我们只是还未取得胜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电影天堂有
编辑助理:娜塔莉波特大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