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历史五千年#

若无荆轲刺秦,世间无人知道樊於期。也正是因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流传天下,故事中的小配角樊於期也留下了自己在历史中的一抹光彩。

樊於期原为战国末年秦国将领,后因叛逆罪被逼逃往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带)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樊於期获悉,自刎而死。

那樊於期为何谋反,秦王又为何如此恨他呢?

话说长平之战后,秦国攻赵国甚急,围赵国都城,被魏国信陵君带五国联军所败。

秦相吕不韦愤恨五国攻秦,一直图谋报复。这时有人告诉他,造成这个局面的是赵国将领庞煖。于是派蒙骜和张堂带兵五万攻打赵国,三天后又派长安君成峤和樊於期率兵五万作为后援。

蒙骜,前军出函谷关,取路上党,打下庆都,结寨于都山。长安君成峤,扎营于屯留,作为声援。同时,赵国也派庞煖为大将,扈辄为副将,带兵10万前来拒敌。

两军争于尧山,张唐被扈辄用计所败,幸得蒙骜救出。蒙骜大军不能取胜,派张唐道屯留催取后队军兵。

大秦赋樊於期逃跑(樊於期传檄讨秦王)(1)

话说长安君成桥,年仅17岁,不懂军务。招来樊於期商议。樊於期一直厌恶吕不韦纳妾盗国的事情。就趁机和成峤商议:“当今王上不是先王血脉,只有您才是先王的亲子。文信侯现在把兵权托付给您,不是好意,我恐怕一旦事情泄露。您和当今大王为难,所以假装受恩宠,是想让您出外躲避。吕不韦出入后宫,与王太后宣淫不尽禁,夫妇父子聚在一起,只担心您一人。假如蒙骜兵败无功,必定将罪过推给您。轻则削为平民,重则刑诛。赢氏之国化为吕氏之国。举国上下都知道这是必然的事情,你不能不早做打算了。”

成峤惶恐问计于樊於期。

樊於期说:“现在蒙骜陈兵于赵国,急切间不能回归,而你手握重兵,假如我们传檄以宣告吕不韦淫人之罪,讲明宫闱之乱。那么臣民谁不愿意奉您为主上?”

成峤按剑怒说:“大丈夫死就死了,怎么能做商人儿子的臣下,这件事就请将军您好好谋划了。”

于是樊於期对蒙骜派来的使者谎称大军马上移营,请蒙骜将军不用担心。使者离开后,樊於期立马写好檄文,并将檄文四下传播。

秦国人本就早已听说过吕不韦进妾的事,等看见檄文内不足十月怀孕生子的话,都信以为真。虽然害怕吕不韦的权势,不敢从兵,但也都有观望的意思。

于是樊於期将屯留县附近的丁壮全部编入军伍,一路往秦国都城咸阳进攻,兵势甚大。

大秦赋樊於期逃跑(樊於期传檄讨秦王)(2)

张唐知道樊於期已反,一路奔回咸阳报信。

秦王政看到樊於期檄文大怒,召尚父吕不韦商议。

吕不韦说:“樊於期有勇无谋之人,兵出即当擒,不足多虑。”

于是派王翦为大将,桓褫、王贲为先锋,带领十万人前往讨伐。

这时蒙骜和庞煖对峙,一直等不到成峤和樊於期的援军。正疑惑间,接到檄文,大惊失色:

“我和长安君一起带兵攻打赵国,现在不但攻打赵国不利,而且长安君又造反了,我怎么会不获罪呢?现在如果不带兵返回讨平反贼,还怎么洗清自己的罪责呢?”

于是带兵回返,却遭庞煖带兵伏击,可惜一员秦国名将,就此身死。其子蒙恬,蒙毅也都是秦国名将。

再说张唐和王翦带兵一路直奔屯留,成峤大惧,往请樊於期回兵救援。

樊於期对成峤说,我们现有军兵不下十五万,背城一战,胜负未分,何惧之有。

于是两军列阵相对,樊於期作战雄猛无畏,所向披靡,于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王翦几次带兵围击樊於期,都被其斩将突围而出。

大秦赋樊於期逃跑(樊於期传檄讨秦王)(3)

天晚收兵之后,王翦自思:樊於期骁勇,一时间难以拿下,需得用计取胜。

该说不说,秦国这些名将,即使有十分的优势,也绝不硬碰硬,能用计就用计,三分的兵力打出七分的效果来。

王翦以长安君成峤年幼,必生惧怕之心。于是修书一封给长安君,劝其早日投降,不要自取死路。又连夜派人回咸阳,让秦王传召:只要成峤诛杀樊於期,献首级于军前,束手归罪,便宽恕其叛逆之罪。

成峤犹豫不决,次日秦兵南门索战。

樊於期数次请成峤一同远赴他国,以作后图,成峤不应。

樊於期只得绰刀登车,再次与秦兵交战。

成峤和属官杨端和登城观战,只见樊於期鏖战良久,秦军攻击越来越猛,樊於期逐渐不敌。于是奔回城下,大叫:

“开门!”

杨端和仗剑站在成峤身旁,厉声说:

“长安君已经带全城投降了!樊将军请自便。有敢开门者斩!”

城中出一旗,旗上有个“降”字。成峤只能垂首哭泣。

大秦赋樊於期逃跑(樊於期传檄讨秦王)(4)

樊於期叹了口气:

“孺子不足辅也!”

秦兵再次围上来,樊於期再杀开一条血路,遥望燕国而去。王翦追之不及。

后面就是荆轲刺秦之事了,樊於期为了荆轲能有机会刺杀秦王,自献首级,可悲可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