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中,十四子有姓,地位尊贵,他们来自十二个妇人,亦即来自十二姓。

这十二姓是:姬、姞、任、己、祁、荀等。

姬姓,由于后世周王国的建立,大名鼎鼎;而姞姓,大家知道的就不多了,实际上,在上古时期,姞姓建立的各国,数量也不少。

一、南燕国:始祖伯鯈(SHU,一声),黄帝直系后裔。伯鯈所立之南燕国,位于黄河以北,此南燕国,不同于召公后代的北燕国、西燕国,北燕国位于河北,西燕国位于河南,一脉相承,皆姬姓,西燕国原称郾国,位于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一带,而与郾城区相邻的召陵区,就是召公奭的陵墓所在地。

南燕国,得名于位于今山西一带的燕京戎。

姞姓南燕国与卫国交好,与郑国为敌,《左传·隐公五年》,即公元前718年,记载:“卫人以燕师伐郑。”

《左传·宣公三年》,即公元前606年,记载:郑文公娶了姞姓燕国的女子“燕姞”,郑文公妇人众多,燕姞无法专宠,一夜,她梦见燕国开国国君伯鯈以天使身份赠给兰花,燕姞醒来后,佩戴兰花,以此吸引郑文公,很快跃居妻妾首位,生了儿子,取名为“子兰”,即后来的郑国国君郑穆公,郑穆公的七个儿子,形成七穆,世代统治郑国,郑穆公的女儿夏姬,更是倾国倾城,“梦兰之喜”,成了喜得贵子的吉祥话,一直流传到现代。

春秋时期姬姓后代(话说上古姞姓各国)(1)

夏姬

二、雍国:起源关中的雍山、雍水。雍山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一带,雍水东流,经岐山、扶风、武功,会武水,入渭水。

《广韵》引《世本》云:“雍父作舂,黄帝臣也”。《玉编》云:“雍父作臼”。“雍父”,为黄帝之后裔,在黄帝同盟中,担任重要职务,发明了舂、臼,从而增进了对五谷的加工。“雍父”建立了雍国,导致陕西之地后来演变成《禹贡》九州之一的雍州。

帝尧时期,雍国东迁河南,在今洛阳一带,该地因此称为“雍氏”。

夏同盟时期,雍国有部分族人迁居雍梁,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一带,再迁雍丘,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一带。

(后世的楚国,有大夫雍子投奔晋国,雍子在晋国的封地是鄐邑,在河内今焦作市温县一带,而晋国并无地名名雍,因此,雍子之称,必定是得名于他在楚国时的封地雍梁,此地先后归于郑楚韩等国,争夺激烈。)

商王国时期,雍国渡过黄河,迁至河内今鹤壁市浚县一带,在雍榆、雍水一带定居,当然,这些地名也是因雍国而得。在那一带出土的商时期甲骨文文物中,有不少关于雍国的记载。如:“勿于雍”(卜词,意为:不要去雍);“雍臣”(记事:雍君来朝拜商王);“于雍无灾”(卜词:去雍没有什么不吉利的);“于雍往”(记事:出发去雍);“田雍往来获鹿二”(记事:商王到雍国去进行田猎活动,猎获了两只鹿),等等。这些甲骨文的内容说明,雍国是商王的臣属,往来密切。

河内雍国,在春秋时期为卫国吞并。

1974年12月,在陕西省扶风县北桥村的雍水之滨,出土《伯吉父簋》(GUI,三声,盛食物用的圆形器物,盛行于商、周时期),为西周铜器文物,当时,已经建立了姬姓雍国,但关中的姞姓族人,仍然存在。

后来春秋时期,秦国建国,迁都雍邑,在雍邑一带设立“五畤”(ZHI,四声),成为秦、汉时期祭祀天帝的圣地。

三、芮国:姞姓芮国,位于关中西部,不同于关中东部的姬姓芮国。后来出土于关中西部、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芮姞簋,证明了姞姓芮国的存在。

春秋时期姬姓后代(话说上古姞姓各国)(2)

芮姞簋

四、密须国:位于今关中以北,泾水上游,是商时期的一个大国,位于周国以北,西伯昌扩张领土,出兵北上,攻灭了密须国,建立了姬姓密国。

姬姓密国后来在西周中期,因与周共王抢女人,惹怒了周王,后果很严重,被灭,其余部流亡,因此,出现了河南新密、山东高密等地。

五、鄂国:活动于夏商时期,位于今山西一带,商王国后期,鄂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九侯并列为“三公”。帝辛娶了九侯之女为妃,但九侯之女性情端庄,不愿同帝辛一起荒唐,帝辛杀九侯之女,九侯愤怒,帝辛又杀九侯,鄂侯据理力争,也被帝辛杀了,事见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周王国建立后,晋国建立,姞姓鄂国被迫南迁,一直迁到今湖北一带。

六、杨国:是鄂国的分支。当时今山西一带,是亚热带气候,丛林沼泽密布,鄂人善长捕、养鳄鱼,因此称鄂国。商王武丁时期,鄂国分出一支,建立了姞姓杨国。

1993年,在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一带,出土了带有“杨姞”字样的铜壶,专家们命名为“杨姞壶”,证明了姞姓杨国的存在。

西周初期,晋国建立,姞姓鄂国、姞姓杨国都被攻灭,其余部纷纷南下,杨国余部走得很远,辗转至江淮间,与那里越人混合,形成扬越,长江下游也因此在后来称为扬子江。

七、光国:商王国时期,位于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一带,后南迁到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一带,春秋时期,与嬴姓弦国,一起被楚国所灭。

八、偪国位于今山西一带。偪:FU,二声。区分一下,那个叔梁纥力举千斤闸的偪阳国,妘姓,位于今山东一带;偪国,姞姓,位于今山西一带。

美人偪姞,来自偪国,嫁给晋文公为妾,生下后来的晋襄公,后世晋国的大部分君主,皆其后裔。

九、尹国:开国君主尹吉甫,姞姓,兮氏,名甲,字吉甫,因建立尹国,在今山西省临汾市隰县一带,于是又以尹为氏。尹吉甫是尹氏、吉氏共同的始祖,是中国首部诗集《诗经》的总编纂者。他在周宣王时期担任太师,是著名的贤相,辅助周宣王实现了周王国的中兴。尹吉甫、南仲,奉命出征关中以北的猃狁,大胜,后又出兵南征淮夷,又获胜,征取了不少贡物。尹吉甫南征北战,常胜将军。

春秋时期姬姓后代(话说上古姞姓各国)(3)

尹吉甫

关于尹吉甫、仲山甫这一类名字的解读,除了尹吉甫以外,还有,比如陈国大臣孔宁、仪行父,陪同陈灵公,去找夏姬寻欢作乐,这两位皆为陈国公族,皆为妫姓,仪行父,妫姓、陈氏,名仪,字行父,即,名叫陈仪,这两位,合起来应该是孔宁、陈仪。

这里要再补充一下,孔氏,有不同来源,分别来自子姓、妫姓,卫国姬姓、郑国姬姓、少数民族改姓,等等。孔子出自宋国子姓,而孔宁则出自陈国妫姓,不是一路。

关于尹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尹国君主伯封,跟随周平王东迁,定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一带,位于周王国的王室领地范围内。

前520年,周景王去世,他有四个儿子:王子朝、太子寿、王子猛、王子匄。太子寿不寿,早亡,于是,大臣单穆公、刘文公,拥立王子猛为周悼王,而毛伯得、尹文公、召庄公,则支持王子朝,他们驱逐了周悼王、刘文公、单穆公一伙,拥立王子朝为周王,形成两王并立的局面。

周悼王后来被杀,其弟周敬王即位。之后,刘文公、单穆公支持周敬王,毛伯得、尹文公、召庄公、召简公支持王子朝,在雒邑一带,交战三年。

前516年冬,晋国出兵,晋军在智文子智跞、赵简子赵鞅的率领下,攻克王子朝盘踞的巩国,周敬王一方获胜,十一月,王子朝逃到楚国,带走了大量典籍。前513年,周敬王杀王子朝余党召简公、尹文公,随即,召国、尹国灭亡。

总之,姞姓各国,大致分布于四大地区:山西、黄河以北、关中、关中以北,曾经势力很大,最终结束于春秋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