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和小马过河同样的事例(小马过河故事中包含相对论)(1)

我们在小学都学过一篇课文《小马过河》。作者是一名中小学教师。就这篇课文的创作本身就包含了实事求是的态度,用少年儿童能听懂的故事表达了深刻的道理。到底有多深刻呢?深刻到应用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毛泽东的实践论,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法。我不知道今天的成年人是否能经常想起这个小故事,时刻提醒自己。

故事还是简单复述一遍吧!加深一下印象。

小马要过河,不知道水的深浅,就问松鼠。松鼠说:“水很深啊!我的小伙伴就在过河时淹死了。”旁边的老牛听了说:“哪有那么深,刚到我脚脖子。”小马不知道谁的话可信,就回家问妈妈,妈妈告诉他:“试一下吧 就知道水的深浅了。”小马又到河边,慢慢地试着下了水,发现,河水不象松鼠说的那么深,也不象老牛说的那么浅,刚到膝盖。小马顺利地趟过了河。

现实生活中和小马过河同样的事例(小马过河故事中包含相对论)(2)

这个故事中,河水的深浅相对于不同身高的动物,会有不同的概念。松鼠个矮,河水能淹没它头顶,老牛高大,河水刚到脚脖。小马不高不矮,河水没到膝盖。这就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河水的深浅是相对而言的,是有参照物的。

小马的妈妈鼓励小马亲自下河试试,这就是毛泽东的实践论,毛泽东的话是“梨子甜不甜,咬一口就知道了。”但是毛泽东这话中缺了相对论。不同的人对甜不甜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老头老太牙口不好,有些酸就会倒牙。而年轻人可能喜欢酸酸甜甜的梨。老年人咬一口说酸,年轻人咬一口可能说甜。这个就不细掰扯了。主要意思是一样的,这就足够有说服力了。

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我硬加上去的。假设小马回家的时候 下了大雨,河水涨了许多。小马能否认识到涨水之后的小河能否趟过去呢?如果仍然以为刚到膝盖,那就很危险了。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里,”马就更没这个本领。

对于涨水之后的小河,小马怎么过去,那就让会凫水的老牛先走一趟吧,试试水多深。或者,自己先在河边练习下凫水吧!水深水浅都可以过得去!

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个宝库,如果上学时年幼无知,没理解透,老师也没讲明白,其损失就太大了。至于我本人,有个特点:记忆力比较好,小时候学过的没忘记,现在回忆一下,就能加深理解。

不过,有时候会发现,所谓的大师大咖大V,表现的水平真就不怎么样,还不如读读小学生课本收获大!他们连小学课本讲过的道理都忘记或者篡改。是不是越学越倒退?是不是知识越多越反动?这事儿还真就不好说。那就找个参照的人物,相比较而言吧!这也是相对论的具体应用!

现实生活中和小马过河同样的事例(小马过河故事中包含相对论)(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