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妈妈的心愈发强烈(一心想当个好妈妈的我)(1)

车老师:

怀孕时,我信心满满,觉得一定能教育好孩子。因为我酷爱看书,很注重从一些育儿书籍中学习怎样当父母,而且,我对自己的童年心理记忆犹新。

现在儿子三岁多了,他认识不少字,能独立睡觉,独立收拾玩具区,作息时间准时,自己玩,不粘大人等。听朋友说她们的孩子晚上不睡觉,要陪着折腾到很晚,我还挺有优越感的。

最近,面对儿子,我却有很深的挫败感。因为我发现,虽然天天强调,孩子并没有养成好习惯。比如进门脱鞋洗手就是简单冲下水,明显敷衍我;收拾玩具,的确能收拾好,但要经我提醒;对时间基本没什么概念,虽然每天都是同一时间入睡,但并不清楚是什么时候。

我明白要让孩子养成自觉的习惯,不能简单的责备说教,要有耐心并默默付出,但我更喜欢用命令的方式,而他性情执拗,不管我怎样强硬地惩罚,也不让步。这点倒像我。我小时候就是打不怕骂不服,要母亲反过来求我才肯认错,尽管母亲很少打我。

还有,他和我热烈﹑奔放的个性不同。从小就酷酷的,不爱理人,和认识的人玩时,天真活泼,碰到生人,就一直很冷﹑很拒。上公开课,别的小朋友兴高采烈的回答问题,他冷眼旁观,老师拉都拉不上去;去绘画班,老师问什么都不理,不看老师,也不画画;英语老师打电话进行英语电联,他不肯接听;甚至连他爸爸打来的电话都不接。

他的这些退缩及不合作行为让我很生气,经常忍不住对他发火。我一发火,他就哭。我明白孩子哭时,需要的是爱,我只要抱一抱他,他马上就会不哭。但我偏偏不肯抱他。有时他哭,我会把他关在门外,明知这会让他害怕和恐慌,还是紧闭房门,就那样听着咣咣的砸门声和哭喊声;更多的时候是吼他,打他,让他不要哭!

平时我很爱他,经常抱着他亲,他也特别喜欢我。但是一听到他哭,我就耐性全无。我知道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形成很重要,也清楚我心情好时对孩子又亲又爱;心情不好时对孩子又喊又打的方式,会把孩子的个性搞出问题。我想克制,也在白板上把对自己的要求写下来,天天看。但只要听到孩子的哭声,我就没办法不发火,现在,对哭泣的儿子进行打骂几乎是家常便饭了,我根本无力控制自己。

以前感觉需要看书,现在觉得看书也没用。我不明白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有个那么好的老公,对我包容如兄;父母非常疼爱我,童年也没什么阴影;婆婆待我如亲女,夫家的兄弟姐妹,也都是值得亲近的人;孩子长的可爱,别人也感觉我很疼爱孩子,只是有时候脾气急。那我还需要什么?

车老师,我为什么会这样?我到底怎么了?我需要你的帮助,请答复!

一凡

【答复】:

看一凡的邮件,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特别心疼那个在母亲打骂中哭泣的小男孩。母亲无法控制自己时,最好别对孩子“乱作为”,因为管好自己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下面是我的建议:

1﹑任何一本育儿书都不会提倡对3岁的孩子实施打骂,这极容易扭曲孩子的性格,给他心灵刻下抹不去的阴影,以后让孩子形成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或者养成暴力人格。所以,无论什么理由,一凡都要立刻中止对孩子的打骂行为。

2﹑凭直觉,我猜测一凡可能患有冲动型人格障碍和强迫症倾向,因为她明明知道孩子需要爱和拥抱,却拒绝给予;明明知道打骂孩子对孩子性格不利,却无法控制自己。建议她到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测试和咨询,以便更准确地知晓自己的情形.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和梳理.

3﹑在情绪平稳之前,最好与孩子分开一段时间;控制不了自己时,可以打沙袋,打枕头,千万别再打孩子;即使通过心理治疗,情绪已经稳定了,也不宜每天都对着孩子虎视眈眈,能够找份工作分散对孩子的注意力更好.

4﹑关于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句俗语:“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爸爸。”,这句话说明孩子身心的发育水平及各种技能的形成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最简单的例子,再高明的教育家,也无法通过教育让仅有一个月大的婴儿张口喊妈妈,再寻常的母亲,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孩子十个月大以后,都会喊出“妈妈”这个甜美的称呼。

5﹑一凡非常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但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有点不切实际,比如:她说:“对时间基本没什么概念。虽然每天都是同一时间睡觉,但并不清楚是什么时候”。

按照孩子时间观念形成的规律,3岁幼儿能区分白天、黑夜和早晚就不错了,5-6岁才可能弄清楚具体的时间是几点钟。无视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水平,强行拔高并指责打骂,只会让孩子惶恐﹑退缩﹑自卑。家长真爱孩子的话,应尊重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孩子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对孩子因势利导,绝对不能拔苗助长,损害孩子的发展。

6﹑孩子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气质不同,性格就不同。比如说:多血质的孩子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而抑郁质的孩子生来就内向敏感,言行缓慢,优柔寡断。家长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帮助孩子扬长避短,而不是先设定一个框,不管不顾地把孩子往这个框里套。

7﹑一凡希望孩子开朗活泼,如果孩子是抑郁质的,这就有点强孩子所难了。她需要弄清楚孩子所属的气质类型,在不熟悉的人面前退缩﹑冷漠的原因。比如,孩子是否对绘画不感兴趣才拒绝跟老师交流;孩子是否因自卑才不敢上台发言?孩子的自卑和冷漠与一凡的打骂是否有直接关系等等,弄清原因,对症下药,清除孩子的疑虑,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目前的做法,只会让孩子更无助,更自卑,更惶恐,甚至埋下暴力的种子。

最后我想对一凡说,教育孩子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知识,但母亲一定要有爱心﹑耐心和平常心,一定要以理智平和的心态和孩子相处,引导着孩子健康成长。(注:此文选自广秀育儿专著《好家教培养好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