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鸣是什么感觉?

夏天的知了叫,有印象不?

就那感觉!

好在,我比较皮实,耳鸣就耳鸣吧,我也不当回事,只是不能戴耳机,尤其是那种头戴式的,戴一会拿下来,耳朵里就是万马奔腾。

我去求助心理学老师,她问我身体上能承受不?

我说,能。

她说,你知道人生是一个什么过程不?就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的意识到了一点,我们不是要消灭慢性病,而是学会与它们和谐共处。

她认为,耳鸣会伴随我一辈子。

让我学会接纳。

例如我现在每天雷打不动跳绳3500个。

一口气。

我怎么定义的?

我把自己定义成了癌症患者,我这是给自己打化疗,每天一打。

身体机能变好了,一些慢性病自然就会得到抑制,我现在非常认可那句话:余生,我们要学会跟身体的慢性病和谐共处,不是谁把谁给消灭。

这才是真正的浪漫。

一起变老。


2、1977年高考,他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下了安徽师范学院,据说在师范院校读书是不必付饭钱的。在第二志愿的栏里填了北京大学。最后因为考试成绩太好,北大有优先选择的权力,北大法律系录取他。正规全日制通过高考录取的北大本科生。当年全国高校录取率是4.7%(包括本科专科)。2020年是90.34%。当年考生573万,清华北大录取了两千多一点。所以,用天才来形容不为过。突然,好感动……


3、奔驰凌特。

后面是货厢,做隔音、隔热。

放上桌子,那么走到哪都是移动办公室,晚上可以打地铺,还可以把摩托车放上去,可以流浪全球……

那为什么不选房车?

房车太“精致”。

我看《曼岛TT》纪录片,里面很多车手就过着类似的流浪生活。


4、对于头脑型的人来说,很难找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原因在于,乐趣是在投入的生活中感受到的,意义是在找到乐趣后赋予的。就像游戏一样,看着游戏规则是找不到任何乐趣和意义的,但玩起来的场面却常常热火朝天。理性常常阻隔人的参与,而人生的答案常常是在参与中得到的,而不是隔岸观火的思考结果。


5、最近读了一些纳粹德国和前苏联的历史,犹太人大屠杀和古拉格集中营背后都是庞大的国家机器支持,冷漠高效。国家机器中的人在体系内都变成了一个个零件,为了自己的安全、职位和前途,精致的计算着个人得失利弊,并很会给自己的帮凶行为寻找借口。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写一份文件、盖一个图章、发一份函,陌生人的死亡和痛苦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不过是照章办事、完成岗位职责、执行命令罢了,甚至可以从陌生人的死亡和痛苦中得到极大利益。阿伦特说这是平庸之恶,在我看来,这些人并不缺乏独立思考,他们就是达尔文主义的忠实信徒。从古到今,类似的事情不少。个人能做的可能就是增加选择权,获得主动权,不能对他人和组织的善意抱不切实际的期望。


6、世界上每年所出现的最优秀的科学家基本都是来自欧美其他外国国家,这是大家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可为什么我们老喜欢说人家美国学生数学差呢?九九乘法表都搞不定?我们国家的数学课堂,不会给你深入解释所以然,只会要你背住公式,而美国数学教育则会让你知道公式的缘由,懂其中的原委。有什么好奇怪的,九九乘法表只是算术,数学很小的一点,大多数人以为算术好就是数学好?恰好说明不懂什么是数学。没在同一个问题上讨论,一个是数学,一个只能叫算学。数学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宗教形而上色彩,算学一开始就是实用理性的。九章算术的章节是方田,均输,商功,为的是实用,算工程量,土石方。数学是什么?

我上大学时,老师说,数学是工具是艺术。

云里雾里的。

我刚才特意去搜了一下,有这么一个说法:从本质上讲数学是由什么组成的? 是公理(如平行公理) ? 是定理( 如代数基本定理) ? 是证明( 如哥德尔关于不可判定性的证明) ? 是概念( 如集合与类的概念)? 是定义( 如Menger对于维数的定义) ? 是理论(如范畴论) ? 是公式( 如柯西积分公式) ? 还是方法( 如逐次逼近法) ?

诚然,没有这些组成部分, 数学就不存在; 这些都是数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 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 这个观点是站得住脚的。数学家存在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求解问题。因此, 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求解。

我又搜了一下《辞海》:“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现实世界又称现实宇宙、物质宇宙、物质世界。所以,数学是研究现实宇宙(现实世界)的形和数的科学。数学的意义来自形和数的意义。

我弱弱的表达一下自己对数学的理解,通俗一点理解就是,你以为的数学并不是数学原本的样子,若是数学是一座宫殿,那么您学过的数学只是通往这个宫殿的几个台阶而已,没入门。


7、在健身房认识了个小伙子。

肌肉非常好。

戴个眼镜,900度。

我问,是先天性的吗?

他说,差不多,我初中就600度。

我问,若是摘了眼镜,是不是看人很模糊?

他说,是的。

我说,那不能跟人打架。

他说,在学校食堂,有个人跟我打架,他很专业,上去就把我眼镜给打掉了,我没法打了,只能抓紧逃跑。

我问,900度对生活有影响吗?

他说,没。

他们一行五六个小伙,他算是技术指导,每个动作都比较标准,我问他是跟着教练学的还是?

他说,在B站上自己学的。

我说,你完全可以做教练了。

他说,我在青岛做兼职教练。

我问,什么学校?

他说,理工大。

我问,能赚出生活费吧?

他说,差不多。

我问,喜欢健身吗?

他说,喜欢。

我问,每天都练吗?

他说,差不多,疫情封校的时候,我每天就去操场练单杠。

我问,读大几了?

他说,大二。

我问,从什么时候开始健身的?

他说,我从初中就有这个习惯,因为我爸爸很喜欢健身,他也希望我能每天进步一点点,放学后吃过晚饭写完作业,他都让我跟着练。

我问,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他说,开食品厂的。

我问,这个假期你除了健身还做什么?

他说,打游戏。

我问,还干别的吗?

他说,学车,考驾照。

我问,会开着车去上学吗?

他说,考出驾照就可以。

这小子比同龄人要早熟,他比同龄人早接触社会,就如同健身房里只有我跟他们几个青年在一起,只有他能跟我正常交流。

未来,他也会比同学收入要高。

健完身,我去球馆,我一般都是球馆第一个到达的,暑假后,有大学生比我还积极,已经坐场边等待了,我陪他练了一会,他也是大学生,大三,济南大学的,我问平时在学校里打球吗?

他说,学校里没有球馆,一般都是几个同学AA去球馆。

我问,打了多久?

他说,一年左右。

我说,打的很不错了。

我又问了他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暑假做什么,我发现,他就是标准的我,农村孩子,暑假就回老家,整天玩,也没有什么特意的安排,主要是不知道应该有什么安排,例如出去旅行,农村家庭没有这个选项,父母也会觉得是不务正业,至于说去饭店干个服务员,他也不想干,总觉得自己是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一心玩。

我给儿子规划的线路的是十年旅行线路,每年暑假一条,对中国地理有全新的认识,等到你读大学了,你就自己去规划。

若是有条件,可以全球规划,例如每年暑假去一个国家。

这需要家庭意识、自我意识,还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天津体育大学有个学生叫张巨涛,他是散打运动员,我们在一起玩耍时他还是个大学生,他已经行走了大半个世界,他是以推广散打或文化交流的方式,自己出去的……

一搜,很多新闻,新华社都报道过。

这是另外一种意识。

张巨涛文章也写的好,他经常在知乎回复一些与搏击有关的帖子,每当有人质疑他的专业性时,他就来一句,有场地有拳套,随时欢迎来交流。

搞钱的意识,提升技能的意识,旅行的意识,培养爱好和特长的意识,父母没有这些意识,倘若我们自己也不能自我发掘,大概率只能寄希望于参加公务员考试,认为,那才是人生的开始…


8、那些看似宽宏大量的人,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他们清楚目标比情绪更重要。

非常赞同。

2022年11月份学习笔记(分享学习笔记2022年8月2日)(1)

( 图源网络,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