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醉里:醉酒之中。②看剑:是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③梦回:梦醒。④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⑤麾[huī]下:帅旗下面,此处泛指兵营。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⑥炙[zhì]:烤熟的肉。⑦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⑧翻:演奏。⑨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⑩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译文】醉中把灯挑亮,端详我心爱的宝剑。从睡梦中醒来,仿佛还听到军营中号角声不断响起。官兵在军旗下分食烧烤的牛肉,各种军乐奏出雄壮的乐歌。这是深秋在战场上大阅兵。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搏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愚见】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醉里挑灯看剑”这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词人拳拳的爱国之心,一心想上阵杀敌,报效国家。“挑灯”点出了时间为夜景。词中的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梦醒后仿佛还听到军营中号角声不断响起,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我想,这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场面,包括下片的战斗场面,其实就是词人梦中的内容。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

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报国无门,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这词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全首词到这句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

【说明】图片及部分文字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只是普通的诗词爱好者,请宽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