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证施灸 ” 的临床运用概述,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火龙灸和雷火灸区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火龙灸和雷火灸区别(的临床运用概述)

火龙灸和雷火灸区别

“ 热证施灸 ” 的临床运用概述

陈瑞云1 秦黎虹 2

热证, 系指八纲辨证中病性属热的症候, 包括外感热病,内伤热病以及外科疮疡肿毒等多种疾病中表现出来的热性病症。 灸法, 系以艾为基本原料(或在艾绒内掺入适当比例的中药细末), 做成艾柱或艾条对患者特定穴位、 经络或者病变局部进行施灸, 具体包括艾柱的直接灸和间接灸以及艾条的悬起灸和实按灸。 大量文献资料表明, 艾味辛能发散, 味苦能泄热,性温能行气活血, 性热能胜寒, 又因其气味芳香, 可升可降,善通诸经, 启闭开窍, 借火力以行药力, 可使灸火直达病所,调理气血, 平衡阴阳, 而治各种病证 [1] 。 所以灸疗并非仅仅适用于寒证, 历代医家关于“热证施灸” 的理论和临床经验都很丰富, 现代临床上应用的同时也对其起作用的基础进行了实验研究, 现综述如下:

1 “热证施灸” 的历代应用

秦汉时期, 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成书, 其中关于灸法颇多阐述, 《内经•终始》 有言: “少气者, 脉口人迎俱少不称尺寸也, 如是者, 则阴阳俱不足……如此者弗灸, 不已者因而泻之, 则五脏气坏矣。” 有医家, 如张介宾即认为其不可灸,然而杨上善则认为“弗灸” 于理不顺, 李怀林 [3] 辨其为“如此者弗灸不已, 因而泻之, 则五脏气坏矣。” 参照《内经•官能》篇“阴阳皆虚, 火自当之。” 当以李怀林为是。《灵枢•痈疽》篇云: “发于肩及臑, 名曰疵痈。 其状赤黑, 急治之……痈发四五日, 逞焫之。” 当为灸治热证的第一典例。魏晋时期, 灸法得到了显著发展, 灸法灵活多样, 热证的灸法治疗也有了更广泛的运用,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 中述:“诸痈疽发背及乳方, 比灸其上百壮。” 又“石痈, 当上灸百壮”。 葛洪首创疮痈隔蒜灸治, 并称:“余尝小腹下患大肿, 灸即差。”

唐宋时期, 是我国针灸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灸法专著很多, 崔知梯有《骨蒸病灸方》 记载专病灸治经验, 称:“尝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 前后差者, 数过二百。” 孙思邈,在增加了灸疗防病的同时, 在热证用灸方面做了更多的探索,如《千金要方》 治: “五藏热及身体热, 脉弦急者, 灸节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千金翼方》:“胃中热病, 灸三里三十壮。”

《千金冀方》 医“诸烦热时气温病, 灸大椎百壮。” 内科病证中, 阴虚火旺之灸治,《千金要方•卷十九》:“腰背不便, 筋挛痹缩, 虚热闭塞, 灸第二十一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随年壮。”又云:“消渴咽喉干, 灸胃管下输之穴各百壮。” 穴在背第八椎下横。《千金方》 疗双目“风痒赤痛, 灸人中近鼻柱二壮”。 王焘《外台秘要》 云: “盗汗者, 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亡津液故也……灸大椎五六百灶, 日灸二七、 五七任意, 汗即渐止。”又治小儿云:“下血身热, 口嗓不乳, 反张脊强, 汗出身热, ……如此非复汤所不能救, 便当时灸之妙。”《针灸资生经》 独立痨瘵一节, 指出: “灸劳法, 其壮手足心热, 多盗汗……初发咳嗽, 渐吐脓血。” 灸治累效。《扁鹊心书》: “妇人产后热不退,恐渐成痨瘵, 急灸脐下三百壮。”

金元时期, 由于针法研究的崛起和针法应用的日以推广,灸法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不少医家巩固发展了灸法, 在热证灸法上, 刘河间不囿于张仲景热证忌灸之说而指出:“骨热……灸百会、 大椎”“疮疡已觉微慢肿硬, 皮血不变色, 脉沉不痛者, 当外灸之, 引邪出而方止” 等,《丹溪心法》 则载一些医案, 如“治肺痨咯血, 发热肌瘦, 灸肺俞五次” 而廖。 又载: “两手大热为骨厥, 如在火中, 可灸涌泉 5 壮, 立愈” 等。

明清时期, 灸法成熟于此时期, 从著作的数量、 灸法技术的改进、 隔物灸的广泛应用等方面可见灸法的鼎盛发展, 汪机《外科理例》 载:“一人年逾四十发背, 心脉洪数, 势危剧……骑竹马灸, 灸其穴, 是心脉所游之地, 急用隔蒜灸, 以泻心火,拔其毒, 再用托里消毒而愈。” 李梃《医学入门》 里说: “虚者灸之, 使火气以助元阳也; 实者灸之, 使实邪随火气而散也;寒者灸之, 使其气复温也; 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发, 火就燥之义也” 龚廷贤《寿世保元•灸法》 论及热证施灸的病不少,如骨蒸劳热灸“四花” 穴; 肠风脏毒便血, 久不止者, 取脊骨平脐处, 椎上灸七壮,“无不除根”, 其它如破伤风、 小儿惊风、疔疮等等俱以灸治。 吴亦鼎在《神灸经论》 言:“传尸痨瘵……每致传人, 百方难治, 惟灸可攻”, 其中列举百余例实热虚热证的灸治穴位及方法, 涉及了内外妇儿五官等诸科。

综上所述, 在古代文献中, 热证用灸的记载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 病性则涵盖了表里虚实, 诚如明代龚居中《痰火点雪》 所言: “灸法去病之功, 难以枚举, 凡虚实之热, 轻重远近, 无往不宜。”

2 “热证施灸” 的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同样涉及了内外妇儿五官科诸科, 病种则以现代医学的感染性疾病为多见:

内科方面, 成华 [4] 等隔盐姜灸神阙及天枢治疗急性胃肠炎126 例, 30 分钟症状基本消失者 68 例, 60 分钟症状明显缓解者 50 例, 120 分钟缓解者 5 例, 120 分钟仍无明显缓解者 3 例,有效率达到 97.62%; 梁德斐 [5] 治疗阿米巴痢疾 18 例, 方法是先行针刺气海及双侧天枢穴, 得气后出针, 改艾柱直接灸, 每穴七壮, 一般灸一次即愈, 随访一年未复发; 曾红英 [6] 在大椎、神阙、 足三里、 病变关节穴位施以太乙神针, 每日一次, 每次半小时,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57 例, 治愈率为 19%, 其认为太乙神针能达到早期治愈, 中晚期可以控制病情发展、 改善症状; 李剑松, 郭粉莲等 [7] 用灸法治疗痛风 36 例, 与口服西药秋水仙碱 24 例对照, 疗效优于对照组; 赵粹英等 [8] 对 80 例难治性肺结核进行隔蒜灸治疗, 治疗选 2 组穴位, 即: 一组选双侧百劳、 肺俞、 膏肓, 另一组选关元、 双侧中府、 足三里, 每日轮换施灸, 施灸期间除口服 INH300mg/日, 停用其他抗痨药,三月后显效 19 例, 好转 33 例, 无效 28 例。

外科方面, 涉及病种很多, 如带状疱疹, 李元友, 李红,刘洪涛等 [9] 采用针刺方法操作, 病变周围局部常规消毒, 用 30号 115 寸毫针从病变外围 0.5cm 处围刺, 之后将艾条点燃, 在病变上方 3cm 处进行艾灸, 灸至局部皮肤潮红, 大约 15min,7d 为 1 个疗程, 治疗带状疱疹 48 例, 两个疗程痊愈 41 例, 显效 6 例, 好转 1 例。 刘钦华, 姜翟明 [10] 则通过与西医的常规治疗对照, 发现艾灸加烟熏治疗带状疱疹, 无论在缩短疗程还是在减少或减轻后遗症方面都占有明显优势。 另外, 孙小英 [11]用局部围刺, 加疱疹头尾簇处麦粒吹灸治疗带状疱疹 38 例;

白晔 [12] 运用艾条回旋灸结合三棱针点刺, 毫针围刺等治疗 23例, 余瑞平 [13] 则以皮损所属的胸神经对应的背俞穴为主施灸,同时配合使用复方炉甘石洗剂外搽皮损处, 每日 4 次, 都取得了满意疗效。 其他, 马新飞 [14] 等治疗褥疮, 将艾条点燃后在患处温和灸, 每处 15 分钟, 每天两次, 10 天一个疗程, 经过 1~2 个疗程, 痊愈 25 例, 好转 12 例, 无无效病例。 宋秀兰 [15] 等用灸法配合抗生素治疗创面长期不愈合和脓性感染 36 例, 即创面消毒后, 艾条回旋灸, 30 分钟左右, 敷上研细的抗生素包扎即可, 每天一次, 最多 10 次即可痊愈; 王治国 [16] 采用点刺与艾灸之法治疗 50 例急性淋巴管炎患者, 疗效显著, 除一例无效外, 其他五日内痊愈; 李桂清等 [17] 艾灸治疗急性淋巴管炎16 例, 在红丝末端用雀啄灸并移向病变中心, 实施回旋灸, 轻者日一次, 重者两次, 经 1 到 2 次治疗痊愈者 7 例, 经 3 到 5次治疗痊愈者 8 例, 5 次无效者 1 例; 对于疖, 李惠芳 [18] 则通过隔蒜灸治疗 38 例, 6 次内治愈率 97.73%; 许文辉 [19] 用温和灸治疗单纯性未溃破者 136 例, 未成脓者 87 例三次内均全消散, 成脓者 49 例, 病轻脓少者 20 例, 三次内脓液吸收而愈,余 29 例切开排脓后, 再灸 2 次均痊愈。 秦黎虹 [20] 曾用艾熏灸治疗辨证属实热阳证的外科感染 1556 例, 病种包括了疖、 痈、甲沟炎、 脓性指(趾)头炎、 外伤感染及脚癣等, 总有效率 100%,治疗中无不良感染及扩散现象。

妇科现代主要用于乳腺炎的治疗, 效果显著。 吴巧玲 [21]隔蒜灸治疗急性乳腺炎 28 例, 即将蒜片置于乳管硬结处, 直径 10mm, 高 10mm 的艾柱燃完 3 壮, 积乳即可从乳头自行排出, 28 例中, 一次治愈 23 例, 乳房胀痛消失, 硬结肿块消散,体温下降, 余 5 例, 3 至 5 次, 痊愈; 杨继军等 [22] 取患侧局部红热肿块处和乳中穴, 以隔蒜灸治疗急性乳腺炎 42 例, 灸至红晕、 溢乳为度, 脓肿溃破的可加拔火罐, 脓被吸尽后再隔蒜灸, 痊愈 38 例, 显效 2 例, 好转 1 例; 侯桂英 [23] 则以肩井、乳根为主穴, 配伍曲池、 合谷、 和手足三里, 用艾条温和灸患侧穴位, 每穴位 8 分钟, 每天灸一次, 乳痈初起者 1~2 次即可消散, 已成脓者加灸少泽穴, 可促其排脓, 加速愈合, 30例中, 一次治愈率 50%, 2 次治愈率 30%, 5 次治愈率 16.67%,1 例中途停灸。

儿科方面, 路瑶和倪瑞军 [24] 对 72 例发热患儿取双侧肺俞和足三里采用雀啄灸, 每穴位 5 至 7 分钟, 日一次, 治愈率94.3%, 平均疗程 3 天; 唐永莲, 孙秀霞等 [25] 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78 例, 取双侧肺俞、 足三里施以雀啄灸, 以皮肤潮红、 湿润为度, 日一次, 治愈 73 例, 显效 5 例; 韩长根 [26] 等用回旋灸神阙及双侧涌泉, 每穴位 10 分钟, 每日一次, 治疗小儿自汗、 盗汗 24 例, 10 次内痊愈 24 例, 随访半年无复发。

五官科方面, 张化男 [27] 等用麦粒大的艾柱, 灸后溪穴治疗睑腺炎 32 例, 左病灸右, 右病灸左, 连灸 3 柱为一次, 一般患者一次即愈, 一次治愈 27 例, 2 次治愈者 5 例; 严峰 [28] 等雀啄灸治疗耳廓假性囊肿, 即用清艾条雀啄灸患处, 每日两次,每次 25 分钟左右, 灸处红热为宜, 22 例中, 一例无效外, 余1~2 次即愈, 随访半年无复发。 对于口腔粘膜溃疡, 何明波 [29]用艾条悬灸劳宫穴治疗, 每穴位 15 分钟, 以穴位潮红为度,早晚一次, 7 天一疗程, 1 疗程后口臭明显好转, 2 个疗程后口臭消失, 疮疡点愈合, 张建勋 [30] 则用艾悬灸神阙穴治疗, 每日一次, 重者两次, 三次内痊愈 21 例, 五次痊愈 5 例, 无效 2例, 随访半年, 复发者 2 例。

3 “热证施灸” 的传统医学理论依据

3.1 灸法能温通气血

奚永江主编的《针法灸法学》, 关于灸法作用如是说:“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 起到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 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即以温为手段, 经络作传导, 起到通气血的作用, 所以灸法的主要作用是“温通” 而不是“温补”。 然而关于疾病的发生,《千金翼方•针灸》 云: “凡病皆由血气壅滞。” 说明血气壅滞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机理。 郁滞、 壅滞之形成无非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热邪亦不能例外。 如外科的痈疽、 疔疖就是由于热、毒之邪, 蕴蒸肌肤, 致气血凝滞而成。 既然热邪可致气血壅滞,那么具有温通作用的灸法用于热证, 也就无可厚非了。

3.2 灸法能以热引热

《医学入门》 云: “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发, 火就燥之意也” 中医有所谓“郁火” 之说。 热邪可与它邪互结。 郁滞了肌肤之热, 易生痈疡。 被郁之热, 可以用温和的热气引之,使之外出, 达泄热之效。《医宗金鉴》 中亦指出:“无论阳毒阴毒, 通过火灸“轻者使毒气随火而散, 重者拔引郁毒, 通彻内外。”

3.3 灸法能补能泻

《灵枢•背腧》 中云: “以火补者, 毋吹其火, 须自灭也,又火泻者, 疾吹其火, 传其艾, 须自灭也。” 这是初次提及灸法的补泻观点, 后世的《针灸大成》 也有所论及, 《黄帝内经太素》 作了注释: “言灸补泻, 火烧其处, 正气聚, 故曰补也;吹气热入, 以攻其病, 故曰泻也。” 这里涉及到灸法刺激量和时间与补泻的关系。 毋吹其火, 须其自灭, 以聚正气。 正气指什么, 阴阳之气也。 吹其火, 吹气热入, 以攻其病, 说明灸可攻病泄邪, 当然包括热邪之为病了。 所以, 灸法补泻论, 也驳斥了艾灸之火为火邪的观点。

3.4 灸法能助阳益阴

阴虚而生内热, 如肺痨者, 其以阴虚为本, 再以艾灸之,往往有愈劫其阴之虑, 其实不然。 如前文所述, 《内经•终始》有言:“阴阳俱不足……如此者弗灸不已”,《内经•官能》 篇又云“阴阳皆虚, 火自当之”。《丹溪心法》 亦云: “大病虚脱,本是阴虚, 用灸丹田, 所以补阳, 阳生则阴长也。” 可见, 从阴阳互根的观点看, 灸可以益阳, 以翼阳生则阴长也, 故可治疗虚热之证。

4 “热证施灸” 的现代医学阐述

4.1 灸法的近红外线作用

杨华元, 刘堂义等经过研究发现, 艾灸时候其红外线辐射以近红外辐射为主, 因后者与人体穴位的红外辐射光谱极其相似, 所以能传入较深的人体组织, 激励穴位内生物大分子的氢键, 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 使得被照射的组织内出现一些活性物质, 并进入血管随血循环到达其他部位, 使组织和器官的代谢和产热均得到加强, 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 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 也能为能量缺乏型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使其有效修复并行使机能 [31-33] 。 这种红外辐射作用, 可能与其温热作用一样, 是艾灸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 [34] 。

4.2 灸法的温热作用

灸的温热效应也能使毛孔开放, 毛窍通畅, 使热有路可走,从而起到一定的退热作用 [35] ; 灸法还能使皮肤表面毛细血管扩张, 血流加速, 促进血流循环, 增加局部组织营养利于机体的修复 [36] ; 由于血液循环的改善, 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在减轻炎症区域组织水肿的同时, 也可以促进血流中的白细胞向组织间游出, 使炎症局部的白细胞及其他免疫成分浓度大大增加[37] 。

4.3 灸法的免疫调节作用

现代医学实验研究及临床经验表明, 艾灸在免疫系统的各个层面上都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关于免疫器官, 艾灸肾俞,命门的穴位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胸腺和脾脏有保护作用, 对老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有增强作用 [38] , 艾灸大椎、 足三里、 命门等穴位对实验性小鼠胸腺、 脾脏损伤有明显的恢复和改善作用 [39] ; 关于免疫细胞, 艾灸可使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 T 总细胞数、 Th 细胞数及 Ts/Th 比值提高, 从而调整T 细胞亚群的平衡 [40] , 艾灸关元穴还可促进吗啡依赖小鼠淋巴细胞转化, 提高 NK 细胞的活性, 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 [41] ;关于免疫分子, 谢甦等研究发现艾灸关元、 足三里能明显升高血清 IL-2 的水平, 降低血清 IL-6 的水平,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和改善衰老机体的免疫机能 [42] , 邓柏颖等报道化脓灸对体虚易感患者的 IgA、 C3 有明显改善作用, 表明艾灸对血清补体量具有调整作用 [43] 。

4.4 艾烟的抑菌作用

艾条燃烧产生的艾烟含有多种复杂的成分, 包括挥发性的氨水、 醇类、 脂肪烃、 芳香烃与萜类化合物及其氧化物等 [44] ,它们可附着在皮肤表面并可通过艾热由损伤的皮肤渗入, 发挥抑杀细菌作用。 秦黎虹等所做的艾熏抑杀菌实验证明, 艾烟及其挥发油、 燃烧生成物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乙型链球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等有显著的杀灭作用, 杀菌效果与熏灸的时间成正比, 杀菌范围亦随着熏灸时间的延长而扩大。[45]

5 结 语

艾灸疗法是中医外治的精粹, 纵观历代文献, 可发现其也能治疗表里虚实各种“热证”, 并且涉及了内外妇儿各科, 现代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艾灸具备多种效应, 可以调整机体, 有利于机体恢复平衡状态, 然而现代临床上应用却还显得局限。 鉴于灸法的“简、 便、 廉、 验” 等优点, 有必要加强灸法的临床研究, 提高临床疗效并加以推广, 这在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上将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