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拓扑学?

拓扑学(Topology)是在19世纪末兴起并在20世纪中迅速蓬勃发展的一门数学分支,其中拓扑变换在许多领域均有其用途。直至今日,从拓扑学所衍生出来的知识已和近世代数、分析共同成为数学理论的三大支柱。

说白了就是给你一块橡皮泥,不管你怎么捏它,它的空间体积质量都不会变,而这个过程就是拓扑学的现实应用。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呢。

比如说你小时候玩的折纸,一张纸不管怎么折它还是那张纸,你可以把纸折成任何形状,可是也改变不了它是一张纸的事实,就连你口袋里的耳机线打结都蕴含着拓扑学的道理呢。

拓扑学的由来

说到由来,就不得不说戈尼斯堡七桥问题了,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是东普鲁士的首都,普莱格尔河横贯其中。十八世纪在这条河上建有七座桥,将河中间的两个岛和河岸联结起来。人们闲暇时经常在这上边散步,一天有人提出:能不能每座桥都只走一遍,最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又很有趣的问题吸引了大家,很多人在尝试各种各样的走法,但谁也没有做到。看来要得到一个明确、理想的答案还不那么容易。

拓扑学简史(有趣的拓扑学)(1)

1736年,有人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欧拉经过一番思考,很快就用一种独特的方法给出了解答。欧拉把这个问题首先简化,他把两座小岛和河的两岸分别看作四个点,而把七座桥看作这四个点之间的连线。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化成,能不能用一笔就把这个图形画出来。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欧拉得出结论——不可能每座桥都走一遍,最后回到原来的位置。并且给出了所有能够一笔画出来的图形所应具有的条件。这是拓扑学的“先声”。

不可思议的拓扑变换1.克莱因瓶

克莱因瓶,又称永远装不满水的瓶子,克莱因瓶最初由德国几何学大家菲立克斯·克莱因 (Felix Klein) 提出。在1882年,著名数学家菲立克斯·克莱因 (Felix Klein) 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瓶子”。克莱因瓶的结构可表述为:一个瓶子底部有一个洞,现在延长瓶子的颈部,并且扭曲地进入瓶子内部,然后和底部的洞相连接。和我们平时用来喝水的杯子不一样,这个物体没有“边”,它的表面不会终结。

拓扑学简史(有趣的拓扑学)(2)

很遗憾,这种东西只存在四维空间哦,而生活在三维空间的我们是永远创造不出来的。

2.莫比乌斯带

比起前面的克莱因瓶,莫比乌斯带是可以创造出来的,你可以试试将一条纸带扭一圈再把两头接在一起,这个神奇的带子就做好了,值得一提的是它只有一个面,也就是如果将一只虫子放在它的表面,那只虫子可以无限制爬下去并且不用绕过纸带边缘。

拓扑学简史(有趣的拓扑学)(3)

3.蝴蝶效应

对于蝴蝶效应大家想比不陌生吧,蝴蝶效应又称拓扑学连锁反应,最早是美国气象学家在1963年提出的一篇关于“蝴蝶效应”的报告,其大意为:一只在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应。

拓扑学简史(有趣的拓扑学)(4)

其实关于拓扑学,还有很多理论和研究,比如毛球定理,火腿三明治定理等等,随着拓扑学研究的不断突破,拓扑学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或许正是这样一门高大上的学科其实才是最接地气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