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年轻的孔子在季府赶车,曾偷偷去季府乐师师襄子那里去学琴,也能练几曲后来师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赶出季府,在外沿街乞讨与卖艺孔子在街头遇到落魄的琴师,诉说他当年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小故事大道理每天进步一点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小故事大道理每天进步一点点(大智慧一一三月不知肉味一一学习的专注)

小故事大道理每天进步一点点

春秋时期,年轻的孔子在季府赶车,曾偷偷去季府乐师师襄子那里去学琴,也能练几曲。后来师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赶出季府,在外沿街乞讨与卖艺。孔子在街头遇到落魄的琴师,诉说他当年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韶乐是上古舜帝之乐,韶乐是歌颂舜的德政的音乐,舜的天下平和,是由尧禅让。舜传位于禹也是如此,所以其乐和平。因此孔子赞叹舜之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武王由于伐纣而得天下,其乐带有杀伐之声,所以孔子说,武王之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对韶乐也到了痴迷的境地。

孔子是位十分谦虚的仁人,敏而好学,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1.学习知识要有选择。

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社会,有大量的信息向我们涌来。

有正面的信息,它们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为我们提供成长的知识。

有负面的信息,它们门毒害着我们的认知,吞噬着人性的良知。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能提高我们的分辨能力,就会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入歧途,说错话、做错事,严重的甚至会误了下一代。

所以,我们自己心里一定要有把尺子,好好丈量一下,究竟哪些知识是我们应该接受的,有哪些应该是我们摒弃的。

孔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古典经文、诗词、音乐、礼仪。

这些传统不仅仅让我们可以修自己的行为,比如《论语》、《道德经》;了解历史,比如《资治通鉴》、《史记》;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美感,比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些都蕴含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之中的思想和内容仍然可以运用到我们门现在的生活中。

2.学习的态度一一专注。

学习态度有很多种,比如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但这里孔子又让我们领悟到了一点,那就是专注力。

孔子对于学习到了一种忘我的界境。在现代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心流状态”。

你有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

当你去做一件事情时,你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这个时候,你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忘记做了,而时间也是停滞的。

突然一下,当你停下望向窗外时,你才发现夕阳已经西下了,夜暮已经降临了,此时,你也一整天没有饮食而不感觉饥饿,但是你依然感到十分快乐,沉浸其中。

这种状态就叫心流状态,它使人忘记自我、忘记时间、乐在其中、无比丰盈。

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专注力是惊人的。废寝忘食,全神贯注。

北宋时期著名的苏辙出生在四川眉山,四川当时学术颇为发达,虽然苏家好学之风尚未兴起,苏家的邻居之中,却不乏诗书之声,这在无形之中便造成了一种好学的外在环境。

但苏洵的家族并不好学,他的父亲苏序就对读书不感兴趣,于是小苏洵也十分贪玩,而他的父亲因家底殷实,疏于管理。

苏洵十分聪明,以为自己随便学学就可以胜人一筹,不料二十多岁去考科举,得了个倒数几名,开始幡然醒悟,发奋读书,那时他已经27岁。苏洵读书也是十分专注的,他读书居然用墨汁当作白糖蘸粽子吃,专心致致地读了十年书,近四十岁时,方才自觉学问已成,可以出去“卖于帝王家”了。并且培养出赫赫有名的苏辙、苏轼兄弟。

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必到达这种不吃不喝不睡的境地,但是我们可以每天给自己一个固定的时间学习。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一心一意,专心致致地读书,不为外界所干扰,这样,才就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3.学以致用,反复践行。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这仍然反应了孔子一个学习的态度。一是专心,如果觉得别人好,那么就要求别人多次授几遍,自己从中领悟之中的道理,完全清楚之后,再一起实践起来。

所以,孔子之所以成为德才兼备的仁人,除了谦虚、专注,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不愧是知行合一的典范。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知识若不运用不仅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也等于没有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更没法检验自己到底学得如何,哪些已经理掌握,哪些没有理解,不利于查漏补缺。所以,认真学习,认真实操,知识越用越熟练,才算真正悟透学到。

总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孔子无时无刻不在指导我们如何学习:

1.选择充满正能量的、经典的书籍阅读。

2.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学习。

3.反复学习别人的优点,不要遮掩别人的优点,之后努力实践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