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许多战争徭役的优秀诗歌。《王风·君子于役》便是这样一首诗歌,它即景抒情,委婉蕴藉的表现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全诗以一位思妇的口吻,倾吐了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语辞直浅而情意浓厚,因此读之每每让人感动。

《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为王风十篇的第二篇,大约产生于周平王东迁以后到春秋中期以前的这段时间,在王城周围流传。

此诗共两章,先看第一章。

君子于役期满而归(君子于役等待最是浪漫又残酷)(1)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君子: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于役:在外行役。

期:这里指归期。

曷:何时。此句是说,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开篇这三句看似平淡的叙述,背后熔铸了复杂的情感。首句交代出女子感情起伏的原因:丈夫出外服役。

“不知其期”是感情之所以激动的原因,一方面说明了已经等待了漫长的时间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等待很大可能还要漫无边际地延长下去。这种没有确定结果的等待,最是浪漫又最是残酷。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埘(“shí”):凿墙做成的鸡窝。

不日不月:无日无月,极言时间之长。

这几句纯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了一幅乡村暮归图:黄昏来临,一天将进入尾声,鸡、羊、牛都已归圈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都荷锄而归,一家人将团坐在一起吃晚饭。可是她等的那个人,怎么没有归来呢?

女子的心情失落,皆是由“日之夕矣”导致的。农业社会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昏这个昼夜交替时期被看作亲人团聚的标志。而这个女子,独自一人,想到周围人家的团聚场面,因此情绪不高。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重章的形式,所以第二章与第一章的基本相同。

佸(huó):聚会。

桀:通“榤”,是用竹木所编的、给鸡栖息的鸡折子。

括:通“佸”,聚会,来到。

苟:有“也许”“希望”之义,是带有疑问语气的希冀之词。

除了鸡与牛羊的栖息地的表述不同,略有差异的这三句话更值得注意:首章“不知其期”,第二章为“不日不月”;首章第三句是“曷至哉”,对应第二章为“曷其有佸”;首章末句是“如之何勿思”,第二章末句“苟无饥渴”。

“不日不月”,无日无月,极言时间之长。承接“不知其期”,但在表达等待的无止尽的意思更进一层。当一次次的等待均无果时,女子不得不接受事实。于是望穿秋水的相思与无可排解的幽怨化成了一句“苟无饥渴”的关怀与祝愿。

君子于役期满而归(君子于役等待最是浪漫又残酷)(2)

关于此诗的题旨,《毛诗序》曰:“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后来朱熹则不这么认为,他提出:“大夫久役于外,其室家思而赋之。”

可以说整首诗由“日之夕矣”这一特定时间构思立意,思妇的复杂情绪也由此而发。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这一意象往往代表着低沉的心绪。作为一个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点,黄昏时分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从而引起人的情绪的变化。(关于“黄昏”意象的解读,感兴趣的胖友可以移步墨酱的这篇文章:最难消遣是黄昏:古典诗词为何爱用“黄昏”意象? )

虽然诗歌中没有明显的对现实的怨怼之语,但是联想一下当时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无休止的诸侯混战,深受灾难的,还是普通劳苦大众。

《君子于役》这位女子的丈夫,“君子”是出于什么原因背井离乡、久久不能归来?是服兵役亦还是去服徭役?诗中没有明说,但这类问题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

统治阶层对普通百姓横征暴敛、肆意生杀予夺,其家人对外出的亲人时刻都在担忧。《诗经》中像像《君子于役》这样表现战争、徭役类的社会现实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小雅·采薇》《卫风·伯兮》。

《君子于役》整篇诗歌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趣味,尤其是黄昏时分,鸡群回巢、牛羊回栏、女子坐在家门口带着一丝希望期待着今天结束之前会有一个好消息。

这位女子的所有的挂念与惆怅,读者便由此感知。

君子于役期满而归(君子于役等待最是浪漫又残酷)(3)

作为较早的“闺怨诗”,《君子于役》开启了后世诗歌的“等待”模式,诗中的“黄昏怀人”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的《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日日思君不见君,万般无奈与纠结,最终却变成希望远行人会生活得更好。与《君子于役》末句“苟无饥渴”的关怀异曲同工。

李商隐写“君问归期未有期”“何当共剪西窗烛”如果有确定的归期,无论时间长短,等待的人心中总归是踏实的;而归期未定,已经等待多时的思妇只会越来越焦灼,甚至这种情绪会影响到她正常的生活。可是,她也只能幻想着重逢后共剪西窗烛,来稍微缓解一下不安。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笔下的这位女子,在黄昏时分独站在江边小楼,对过往的船只仔仔细细地查看,希望能从船上下来她的亲人。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她就这样在希望与失望的相互交织、轮流交替中消磨着青春。

作为女子,李清照对黄昏时分更加敏感,正所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雨中黄昏时期思妇倍感孤独凄凉、愁肠百结。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高度评价《君子于役》:“傍晚怀人,真情实境,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

等待,虽然浪漫,但也是非常残酷的。《君子于役》注定不仅仅是单纯地表现了令人感动的妻子对丈夫的清苦等候与绵绵相思,而且会鼓励更多诗人去探索更多的关于“黄昏”、关于“等待”的诗意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