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二章记载的是孔子弟子有若所说的一段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中的最后一句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该如何理解,值得讨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和“孝”有关的古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和“孝”有关的古训(如何理解孝悌也者)

和“孝”有关的古训

《论语》《学而》篇第二章记载的是孔子弟子有若所说的一段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中的最后一句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该如何理解,值得讨论。

我们首先看看几位学者的解读。杨伯峻先生在其《论语译注》中的解读是:“孝悌是仁的基础。”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的解读是:“孝悌是仁道的根本。”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的解读是:“孝悌是人的根本。”可见,其是将“仁”解读为“人”的。朱熹在其《四书集注》中的解读是:“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孝弟,乃是行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可见,朱熹的解读是不同于前三位学者的。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要抓住本章中一句重要的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根据这句话,需要判断:“本”和“道”哪个层次高?然后判断:在本章什么是“本”,什么是“道”。显然,“道”的层次是高于“本”的;在本章中,“孝悌”是“本”,“仁”是“道”。其次,还需要判断:此处的“本”对于“道”是“根本”还是“基本要求”。显然,只能是“基本要求”,而不能说成是“根本”。因为如果说成是“根本”,那它的层次就高于“道”了。因为“仁道”的层次高于“孝悌”:做到了“仁”,自然会做到“孝悌”;但做到了“孝悌”,却不一定能做到“仁”,因为“仁”的内涵要比“孝悌”丰富,如“亲亲仁民爱物”。所以只能说成“孝悌是仁道的基本要求”。此外,“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的“为”字也不能像一般情况下那样理解为“关系副词”:是,而应该理解为“动词”,即行。如朱熹所说:“孝悌,乃是行仁之本”,即“孝悌”是行“仁”的本。这样,这句话就应该理解为:“孝悌呵,是践行仁道的基本要求。”所以,“君子务本”务的是“孝悌”这个基本要求;然后,久而久之,“仁道”就可以树立起来了,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君子了。

通过本章此句的解析,可以看到,读《论语》,是需要在这些细节方面予以高度关注的;否则就会产生误读,影响理解。即使是一些大学者,也会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