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姓在百家姓第几(彭姓以国为氏源出新郑)(1)


彭姓是轩辕黄帝的直系苗裔,是祝融之后,是从祝融之墟新郑走出的古老姓氏。今日的彭姓分布广泛,尤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三省的彭姓约占全国汉族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

彭姓以国为氏,得姓始祖是帝颛顼之后祝融氏陆终之子彭祖。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十二庚》:“彭,大彭为商诸侯,以国为氏。盖陆终第三子彭祖,即大彭也。《秘笈新书》”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彭氏,即大彭之国,在商时为诸侯伯。古祝融之后有陆终,生六子,第三子彭祖,建国于彭,子孙以国为氏。”1989年版,罗竹风《汉语大词典》:“引韦昭注:‘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篯,为彭姓,封于大彭,谓之彭祖,彭城是也。’”上述,帝颛顼的裔孙祝融氏陆终在帝喾高辛氏之时生有六子,其中第三子名篯(一曰翦,或曰铿),在帝尧时被封于彭(即大彭之墟),建彭国,遂以国为氏,姓彭。关于彭祖,战国《世本·帝王世本·陆终六子附》(周谓卿点校本)说:“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也。姓篯,名铿,在商为守藏吏,在周为柱下史,寿八百岁。”1984年《辞海》说:“彭祖,传说颛顼帝玄孙陆终氏的第三子,姓篯名铿,尧封之于彭城,因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篯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柱下史掌管中央的奏章、档案、图书以及地方上报材料,老子也曾任此职。彭祖是祝融氏国陆终之子,今河南新郑人。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郑,祝融氏之墟也。”后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今河南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居地。”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沿革考》:“高辛氏封火正祝融,其后陆终氏居之。”在帝喾高辛氏时,陆终继重黎、吴回任火正官,号为祝融氏,居郑,即今之新郑。史载彭篯(翦)精于烹调技术,做的饭菜非常好吃,能延年益寿。他给帝尧做了一碗鸡汤,帝尧觉得特别好吃,就赐他长寿不老,还将彭(今江苏徐州)这个地方封给他,建彭国,因此,他取名彭祖。帝尧又封他为大夫,居官为政。彭篯不愿为官,就逃到终南山隐居起来,饮山泉食野果。班固《终南赋》记述这件事说:“彭祖宅以蝉脱,安期飨以延年。”楚国屈原在《楚辞·天问》中赞美说:“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彭祖在终南山经历了舜时和夏商两代,传说活到800多岁,他因长寿,后世称他为寿星,尊他为彭祖。对此,《神仙传》、《列仙传》等都有记载。

彭姓得姓地望在古彭城,即今江苏省徐州市。出自祝融氏陆终之子彭祖的彭姓,据《五帝本纪》《楚世家》,先祖迁徙路线图:(少典、黄帝)轩辕丘(在有熊国,即今河南新郑市区黄帝故里一带)→(昌意)若水(今四川雅砻江)→(颛顼)若水→(颛顼)穷桑(今山东曲阜北)→(颛顼)高阳(今河南杞县)→(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吴回)轩辕丘(今河南新郑市区一带)→(陆终)轩辕丘→(彭祖)大彭(今江苏省徐州市)。汉代司马迁《史记·舜记》注:“彭祖自尧举用,历经夏商,封于大彭。”民国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大彭,古国名,彭祖自尧时举用,历夏殷,封于大彭。见《史记·舜记》注。《国语》:‘大彭豕韦为商伯。’后为商王武丁所灭。见《竹书纪年》。其地为今江苏铜山县。今铜山县西三十里有大彭山,相传大彭氏始封于此,山之左右犹称大彭村。”此江苏铜山县治即在彭城。对此,1984年版《辞源》说:“彭城,地名,古大彭氏国。春秋宋邑,《春秋·成十八年》:‘宋鱼石复入于彭城。’即此,秦置县,西楚项羽曾都于此,元废,故址在今江苏铜山县。”(1938年,铜山县析置徐州市)1979年《辞海》说:“彭城,古县名,相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之国。春秋时为宋邑,秦治县。治所在今江苏徐州市。元初废。秦汉之际,楚怀王和项羽皆都于此。”

彭姓得姓始祖彭祖为黄帝8世孙。据史记《五帝本纪》、《楚世家》,彭姓始祖彭祖的世系宗属为: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称→卷章(老童)→吴回→陆终→彭祖。

彭姓曾建彭国。帝尧时,曾封诸侯国曰彭国。开国君名篯,因封于彭(今江苏省徐州市),建彭国,故姓彭,又因其道可祖,故称之为彭祖。其疆域在今江苏省铜山县至徐州市区一带。历尧舜夏商,至商王武丁时被灭,历1100多年。

出自祝融氏陆终之子彭祖的彭姓,据《五帝本纪》《楚世家》,先祖迁徙路线图:(少典、黄帝)轩辕丘(在有熊国,即今河南新郑市区黄帝故里一带)→(昌意)若水(今四川雅砻江)→(颛顼)若水→(颛顼)穷桑(今山东曲阜北)→(颛顼)高阳(今河南杞县)→(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吴回)轩辕丘(今河南新郑市区一带)→(陆终)轩辕丘→(彭祖)大彭(今江苏省徐州市)。

春秋战国时期,彭氏已迁徙今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秦汉时期,有彭姓迁至今江西。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彭姓进入今四川、福建、甘肃、河北等地。唐宋时期,尤其是唐代,为避安史之乱,中原彭姓迁入今江西宜春、吉安等地。宋代迁入今广东潮州、揭阳、泉州等地。明清时期,中原有彭姓迁入今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并由此转迁东南亚地区和欧美地区。当今彭姓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但以湖南、四川、湖北较密,这三省彭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彭姓人口的49%。彭姓除汉民族外,满、回、蒙、苗、白、彝、氐、羌、景颇、拉祜、苦聪等少数民族中亦有。当今彭姓人口约64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9%,在中华姓氏中排列第35位。

彭姓郡望郡望·堂号 彭姓郡望主要有宜春郡(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陇西县)和淮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淮阳)等地。

彭姓堂号主要有长寿堂,是由于传说彭祖寿八百岁,是中国老寿星,其后裔有以“长寿”为堂号。可祖堂,是由于彭祖“其道可祖”,即可效法,后世有以“可祖”为堂号。彭城堂,是由北宋末年彭延年告老辞官,由江西吉安迁居广东揭阳,是彭氏进入广东的开基始祖。其子孙后又多迁于广东丰县,时有彭丰县之称。为纪念彭姓得姓之地,有以彭城为堂号。其他堂号有陇西堂、淮阳堂、尚贤堂、敦本堂、思敬堂、明经堂、柱下堂、商贤堂、敦伦堂、述古堂等。

彭姓自古名人辈出。战国时期有哲学家彭蒙(约前370—310),他是齐国人,曾游学稷下,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田骈(pian)的老师。他提出齐物论,强调事物均齐的重要性,这个思想用现在的话来表达,就是注意到了环境的平衡,只有做到齐物,才能保证持续性。事迹见于《庄子》《伊文子》。西汉初年有开国功臣、著名将领彭越(?—前196。楚汉战争期间,彭越率兵三万归刘邦,屡断项羽粮道。后率兵从刘邦击灭项羽与垓下。西汉建立后封为梁王。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清代有状元、名臣、学者彭启丰(1701—1784),他是江南长洲(今苏州)人。雍正五年进士第一,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乾隆年间历官侍讲、左佥都御史、浙江学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书。为官40年,以谨慎著称。他在家中辟园亭,植花竹,拥书万卷,乾隆帝曾赐匾额“慈竹春晖”。晚年主讲紫阳书院,工于书法,善于绘画,又能诗文,著有《芝庭先生集》、《芝庭诗文集》。当代有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 军事家彭德怀(1898—1974)。彭德怀是湖南湘潭人,他在1928年领导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五军,开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率红五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一起坚持井冈山斗争,参加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参与指挥红军东征。抗战时期,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曾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取得胜利。彭德怀一生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为全党、全国人民所崇敬与爱戴。此外,彭姓名人还有南宋名臣彭龟年、元末红巾军徐寿辉部将领彭莹玉、 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彭湃、抗日名将彭雪枫、生物化学家和植物病毒学家彭加木、结晶学家、矿物学家彭志忠等。作者:牛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