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说到"香",我们第一反应过来的是美食的香味,或者市面上售卖的玲珑满目的香水。这是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的香。华夏的艺术,透露出无处不在的"香",这种"香"我们不能真真切切地闻到,它从艺术的意境中散发,飘进我们的心里。"香"成为华夏艺术的精神。从另一角度说,这种更是"以形写神"的体现。

我国古代的艺术常常遵循"以形写神"这一点。将绘画中的人物、景象放到一个"形"与"无形"中,太像现实的就显得很呆板失去风味,太虚显得不贴近行为实践。于是我们看到,很多的文艺创作很好地平衡了现实与抽象的关系,他们不是纠结做到"像不像",而是将"形"融入到意境、体态之中。从"香"的角度上,我们发现,还是能够解释得通"以形写神"的意义。古人云:"不愁明月尽,自有暗香来。"香气隐藏在文艺作品中,我们细细感受,这份沁人心甜的力量。

一、园林、绘画的"香"

园林风景中处处有"香"。位于扬州的瘦西湖,就是最好的见证。王士祯这样说到"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一下子,由"香"带起的神韵就出来了。华夏子民喜欢将无形与有形的东西给予一个想象空间。一草一木、亭台楼榭,成为催生"香气"的根源。华夏的园林艺术,一定会蕴含着精神气质,正是"香"将它勾勒出来。春天,水波粼粼,点点微风,点缀在飘动的柳絮之间;岸边的鲜花,含苞待放,浅斟漫酌,幽幽清香充盈着整个园林。岸边人来人往,或是低头细细欣赏,或是行色匆匆,"香"悄无声息地飘进他们的心中。古时候,迁人骚客去瘦西湖,总会骑一个小毛炉,细细品味江南园林的恬静优雅。

经典的青绿国潮色竟然起源于它(34闻香识美)(1)

瘦西湖

我国的园林创作,存在两个世界,我们肉眼看到的世界,有树、有湖、有楼阁。而它展现的无形世界里,"香"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怎样才能做到"香"氤氲在园林呢?答案就是将花草适当的衬托。映入眼帘的柳树,使用倒插的方法,更能显得柳絮飘飘,丝丝柳絮在岸边,随着风飘扬,就会有"绊惹春风莫放归"感觉。青藤蜿蜒盘绕,郁郁葱葱,让"香"有了生机勃勃的味道。

经典的青绿国潮色竟然起源于它(34闻香识美)(2)

苏州园林的花

路边的花,适宜地点缀。花散发的是有形的香味,但是一旦多了起来,香味浓郁,就会破坏"香"的韵味,我们知道,我们看到的是有形景物,而那种无形的"香",需要"花香不在多"映衬。花的映衬,有的是迂回婉转,有的是闪耀全场,有的是欲扬先抑,有的则是默默无闻,总的来说,花的作用,让"香"有令人遐思的味道。

经典的青绿国潮色竟然起源于它(34闻香识美)(3)

宋徽宗的梅花绣眼图

"香"还体现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中。清代的恽南田就是一个善于发掘"香"的代表。他是这样评价赵子昂的《夜月梨花图》"朱栏白雪夜香浮",朱栏、白雪是真真实实看到的景象,它们细致入微,将"香"西化到了每一片雪花、每一朵梨花之中,"香"在这其中牵连波动,激荡的是梨花的灵魂,我们隔着画布,嗅到了梨花绽放的花香。

经典的青绿国潮色竟然起源于它(34闻香识美)(4)

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

说到花鸟画,我们不能忽略掉一个人---宋徽宗。姑且说他的政治能力,我们在这里讨论他的艺术创作。他的《腊梅山禽图》就很好地演绎了"朱栏白雪夜香浮"。整幅绘画的色彩凝重,唯独枝头上那几朵白花瞩目,呼之欲出的是画中的花香,不经意得被我们感知到,有"暗香浮动"的意味。

经典的青绿国潮色竟然起源于它(34闻香识美)(5)

恽南田画的花

恽南田,童年时期正好遇上两个朝代的更迭,本是名门望族的他沦落为逃难的贫民。不满汉族的政权被少数民族掠夺,他加入了反清复明的潮流。但是,面对逐渐成长起来的清廷,汉族的实力还是太小了。恽南田还是幸运的,他没有身首异处,颠背流离期间被当地的总督陈锦收养。而后为了自己汉族的意志,逃离富贵荣华,宁愿卖画也不为残杀汉人的清廷服务。于是我们在他的画作中,看到的是一种淡淡的忧愁、一种诗意的境界,像是一种经历过平静的思考,也是一种文人的孤傲。尽管经历大风大浪,心中绘画的信念也没有丢失。

二、文学创作中的"香"

实际上,最接近我们生活的是文学艺术作品。像近年很热的清宫大戏《甄嬛传》,里面就提到很多香料,里面有让玫瑰饼的香味变得浓郁的"欢宜香";有用来安眠的"鹅梨帐中香";还有可以和我们现在的香水用途差不多的"蜜合香"。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也有"香料"描写的段落。比如宝钗服药的药丸,叫"冷香丸",她经常发的是一种叫"禄蠹"的病,是一种"功利"性的病,只能通过"冷香"镇静下来,有劝解的意思。

我们在很多的诗词歌赋、小说话剧中都会感受到"冰清玉洁"。或许是我国古代艺术家的最高追求,崇尚精神的"冷香",精神的洁白。像我们高中时期背诵古文中与《逍遥游》一齐并称"魔鬼"的《离骚》,屈原用"香""洁白"等意境描绘自己的心境。"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用很多洁白、芳香的词来说自己的志向,控斥当时混沌的时政。

经典的青绿国潮色竟然起源于它(34闻香识美)(6)

《离骚》

想到屈原,就会想到楚辞,想到楚辞,"香草美人"这四个字就出现了。是的,楚辞与"香草美人"紧紧地勾连在一起。这种"香"实际上是人格的风标,我们看到屈原的"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正是诗人对自己生命的眷恋,愿意将生命赋予"香"的滋养。

三、佛教中的"香"

能与"香"联系起来的,还有佛教。我们知道,我们叩拜佛祖,双手合十,总不会忘记上一炷香,这就是佛教的"香",蕴含了华夏文化中的生命观。这里有一个故事,有一天,兔子、马、香象渡河。兔子在河面上漂,比喻的是对知识一知半解的人;马渡河的时候将自己的腿埋在了水中,寓意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香象呢?它是直接将河流堵住了,河流就这样被它生生切断。这就说明,香象有无穷的力量与信心,用自身的水平直接了断地将河流阻挡住,也悟出了佛法的精髓,学以致用。

经典的青绿国潮色竟然起源于它(34闻香识美)(7)

一柱香

这里为什么象的前面要加形容词"香"呢?"香象"在古印度的语言的意思就是处在发情期的大象,这时候的大象最有力量,借这个"香象"启示着我们佛教的生命观。我们知道,佛教的寺庙中,总是仙雾缭绕,佛像面前挤满了信男善女。他们叩拜、上香、捐款。香味充盈着整个殿堂,这里的人们,说话的语调比平时降低了很多。佛教有一本书叫《香积佛品》,讲述的是一个充满着香的世界,寺庙里面堆积着香料,供奉的菩萨叫香积菩萨,他们吃香食、讲香语,处处都浸润着香,香积菩萨,就是集聚天下的"香"的美德。

我们知道,佛教能够适应华夏水土,最明显的特征是它强调修身养性,和华夏民族的观念相近。而香,是佛教信仰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代表了人世间最高的精神追求,我们生活在尘世,总会被莫须有的灰尘玷污了自己的内心,我们来到佛教圣地,在一声声直击心灵的叩问中,逐渐净化自己。这种"香",可以说是一种源于对生命观的使然,或者说,是一种让我们能够回归到"性本善"。每一个的独立个体,都有自己"香"的力量。

结语:形体有形,香无形。总而言之,我国古代艺术追求的不是"香"通过气体的媒介被人们感知,而是将香的神韵,香的姿态,镶嵌到"以形写神"的定义中;镶嵌到佛教的思想中。让固有的物体形式退散,让不被轻易捕捉到的东西呈现在艺术创作上,呈现在人们的拜祭祈祷中,"香"的思想经历了许多年的传承,成就了华夏生命观。

,